納粹迫害猶太人的劇情該如何創新?這個題材已經猶如我國的抗日神劇一般泛濫,更何況已經有很多珠玉在前,譬如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以及今年1月3日在國内高清修複後重映的羅伯托·貝尼尼的《美麗人生》,但是《喬喬兔》卻沒有落入俗套,它獲得了包括第92界奧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項提名,并收獲了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的獎項。

這部電影的靈魂,無疑是本片集導演、編劇、剪輯和主演為一身的塔伊加·維迪提,才華橫溢的他擅長喜劇和颠覆;這位來自紐西蘭的年輕電影人成名很早,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打破紐西蘭票房最高紀錄的《毛利男孩》(由他編劇和導演),以及cult類電影《吸血鬼生活》(由他編劇、導演和主演);不過真正讓他聲名大噪的是被其颠覆了風格的《雷神3》,本作收獲了系列最高的8.53億美金票房,也展現了他作為導演對于商業大制作電影的把控力。
2019年這部《喬喬兔》(又名《喬喬的異想世界》)證明了二戰期間納粹迫害猶太人的題材也可以被拍得有趣,同時又不乏情感深度。這部電影是如何在同類型題材中尋求突破,以及它是怎樣使用重複蒙太奇來刻畫人物和深化主題,還有它在鏡頭語言上的特點,這是我們這篇影評要重點解讀的。
電影在改編劇本方面,之是以能獲得奧斯卡評委的肯定,得益于把10歲小男孩喬喬.貝茨樂腦海中的希特勒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這個希特勒一改往日邪惡或滑稽的熒幕刻闆形象,他在生活和喬喬亦師亦友,甚至有些時候還代替了缺位的父親來安慰喬喬,不過這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在希特勒狂熱的思想影響下,喬喬差一點被害死。
克倫森多夫上尉正在向青少年示範如何投擲手榴彈,喬喬在他幻想出來的導師希特勒的“激勵”下,他從上尉手裡搶過手榴彈,接着他愚蠢地沖出戰壕進行投擲,手榴彈卻被樹反彈回了自己的腳下爆炸,喬喬險些喪命。
喬喬不過是當時德國千千萬萬個青少年的一個縮影,希特勒喜歡用狂熱的思想控制青少年,早在1933年4月,那時他才剛當權三個月,就把德國年齡在10歲到18歲之間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德國政府成立青年俱樂部,男生參加希特勒青年軍,女生參加德國女生聯盟;德國政府規定,父母無權阻止子女參與這樣的活動,政府宣稱:孩子是德國人民的财産,他們隻是暫時被你借調過去的。
這部電影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說是羅茜和“希特勒”的角力,誰能最終把喬喬拉到自己的這一邊?希特勒用洗腦的方式奴役人的思想,而羅茜則用愛和包容一步步引導喬喬接近真相。
當同盟國占領意大利的消息傳到德國,餐桌上母親羅茜高興地開紅酒慶祝,兒子喬喬卻憤怒地把母親當成了“敵人”,而母親并沒有是以失去理智,她主張“餐桌應該是瑞士”,是以要“停戰”。
面對母親的不了解,喬喬說想爸爸了,于是羅茜穿上丈夫的軍裝,她用壁爐裡的煤灰給自己畫了大胡子,然後“他”憤怒地警告兒子“不應該這樣和你母親說話”,之後她又模仿老公的聲音給兒子道歉,最終為了緩解尴尬的氣氛,她放出音樂和兒子一起跳舞。狂熱的納粹思想危害到底有多大,母親更希望讓兒子有朝一日能自己去判斷;别有用心的人才會去控制另外一個人的思想,而愛是保護和給予愛的人自由。
最終喬喬和猶太女孩艾爾莎成了好朋友,他明白了以前納粹把猶太人“惡魔化”的思想是多麼可笑,在他親曆戰場見證了流血和死亡後也懂得了戰争的愚蠢和殘酷,于是他一腳踹飛了自己幻想出來的“希特勒”,并喊出:“滾蛋,希特勒。”這象征着喬喬已經長大并有了自己的判斷,他徹底擺脫了希特勒的思想控制,母親羅茜勝利了。
重複蒙太奇是一種結構,它相當于文學中的複叙方式或重複手法,具有一定寓意的鏡頭在關鍵時刻反複出現,以達到刻畫人物和深化主題的目的。
系鞋帶-喬喬的成長
喬喬康複後第一次出門前,母親幫他系鞋帶,這說明這個男孩對于大人的依賴比較多。
母子出去郊遊時,喬喬的鞋帶開了,母親再次幫他系鞋帶,但是這次母親來了一個“惡作劇”,她把喬喬的兩隻鞋子綁在了一起,喬喬剛想邁出去第一步結果摔倒在地,這說明了母親希望他能夠早日獨立,母親不可能一直幫他系鞋帶。
漂亮的鞋子-象征自由的人
喬喬在療養院裡接受腿部治療時,趴在床上的他望向了母親那雙紅白相間的漂亮鞋子,這裡是一個中景的特寫。
然後鏡頭拉遠成了一個全景鏡頭,鏡頭中間是腿部受傷的喬喬,鏡頭最左側是一個失去了小腿的青年,旁邊是一個行動遲緩的老人,隻有母親羅茜行動靈活且穿着一雙漂亮的紅鞋子,在這個形成鮮明對比的畫面裡,漂亮的鞋子象征着自由。
同樣在母子郊遊的場景裡,再次出現了喬喬望向母親鞋子的中景特寫,這種高低位的畫面落差暗示着一種不對等的思想交流,母親說“要用舞蹈來告訴上帝,我們感謝生而為人”,喬喬卻認為“隻有沒事幹的人才跳舞”,他滿腦子都是納粹即将“統治世界”的瘋狂想法,而母親卻希望“10歲的孩子不應該讨論戰争和政治,他應該去爬樹”,但是就如同此時的畫面裡喬喬隻看到了母親的鞋子,他還不能了解母親的話,他不懂舞蹈以及自由的意義。
絞刑架:剝奪人類的自由,逼迫男孩成長
電影裡兩次出現絞刑架,第一次是羅茜陪着狂熱的“小納粹”兒子在街上張貼納粹宣傳海報時,她曾帶着兒子一起在絞刑架前駐足,有5個人被吊死在絞刑架上,他們是反納粹組織的成員,當喬喬說出“惡心”而不願意看時,母親有些粗暴地把兒子的頭扭向絞刑架,嚴肅地說:“看。”
“他們做了什麼?”喬喬問。
“他們做了他們能做的。”母親堅毅地回答。
第二次,也是電影裡最傷感的一幕,在舒緩的鋼琴曲中,喬喬追逐着一隻蝴蝶,突然音樂停止,他在轉身的一瞬間看到了母親的漂亮鞋子懸在半空,羅茜作為一名反抗納粹的成員被蓋世太保吊死在絞刑架上,這一刻喬喬再次望向母親的漂亮鞋子,這殘酷的一幕和之前兩次出現的同樣場景聯系在一起,重複蒙太奇在這裡達到一個刻骨銘心的高潮:母親再也不能跳舞了,她被永遠地“剝奪了自由”。
喬喬悲痛萬分,當他發現母親的鞋帶沒有系好時,他多麼想幫母親把鞋帶系上,可是鞋帶系了一半卻沒有系好,他隻好死死地抱住了母親的小腿,這一刻年幼的他在天地間是如此的無助和悲傷,但是同時這一幕暗示着一個殘酷的道理,人有些時候是被“逼”着成長的。
羅茜帶着喬喬第一次路過絞刑架時,這一幕表現出她的憤怒和喬喬的懵懂,第二次以喬喬的視角看着絞刑架上的母親時,這一幕成了電影史上最令人心碎的鏡頭之一,這是如此慘無人道的罪行!不言而喻這裡将批判指向了納粹,以及納粹反人類的滔天罪惡。
幫猶太女孩系鞋帶,然後一起跳舞
戰争結束了,被羅茜收留的猶太女孩艾爾莎即将重獲自由,喬喬熟練地俯身幫她把鞋帶系好,這也是一雙紅白相間的漂亮鞋子,應該是羅茜生前穿過的,通過這個行為彌補了喬喬曾經在絞刑架下的遺憾,也象征着小男孩終于長大了。
喬喬和艾爾莎沐浴在和平世界的陽光下,兩個人像蝴蝶一樣翩翩起舞,自由的人就該用跳舞來表達快樂,他也了解了母親說的“要用舞蹈來告訴上帝,我們感謝生而為人”。
電影通過重複蒙太奇這種結構,将普通的生活細節賦予了深刻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刻畫了喬喬的成長軌迹,也深化了電影熱愛自由和歌頌和平的主題。
有着猶太裔血統的導演想要拍一部“反仇恨”的電影,他并不想放大仇恨的影響力,而是提出無論是這個世界恐怖的一面,還是美好的一面,我們要敢于面對并接受它們,這也構成了電影鏡頭語言的特點:美好與恐怖并存。
羅茜和喬喬在樓下一起跳舞享受天倫之樂時,鏡頭一轉是藏在他們家牆裡的猶太女孩艾爾莎手裡握着小刀,寄人籬下的她此時饑腸辘辘,她為了能夠活下去而擔驚受怕。
羅茜和喬喬一起郊遊回家的路上,原本畫面洋溢着幸福和快樂,而此時突然有一輛滿載着傷病的軍車從旁邊駛過,羅茜向着這些傷兵打招呼:“快回家去親吻你們的母親。”
羅茜身份暴露後,五個蓋世太保來到喬喬家裡搜家,一邊是蓋世太保的小頭目步步緊逼想從喬喬口裡“套話”,用來尋找“犯罪證據”,這時藏起來的艾爾莎勇敢地站了出來,她“僞裝”成喬喬早夭的姐姐,幫助喬喬“圓謊”,與此同時善良的克倫森多夫上尉也小心翼翼地幫助兩個孩子掩護,最終兩人順利躲過一劫。
對喬喬而言,五個蓋世太保有多恐怖和壓迫,那麼艾爾莎的勇敢,以及克倫森多夫上尉所釋放的善意就有多美好。
在戰争結束後,當盟軍士兵要将喬喬(因為其穿了納粹制服)當做“納粹”囚禁或處決時,克倫森多夫上尉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挺身而出保護了喬喬,他朝喬喬吐口水并罵他是“猶太佬”,随後盟軍士兵毆打了上尉,并驅趕了喬喬,之後鏡頭切換,重獲自由的喬喬突然聽到機槍掃射的聲音,那是一牆之隔的同盟軍士兵正在處決戰俘。哪怕是和平來臨,美好與恐怖依然同時存在着。
這部電影的鏡頭語言用盡可能克制的方式記錄下了“發生的一切”,鏡頭語言不帶感情且不做批判,但是相信每個觀衆都會自己的解讀和判斷,這也是這種美好與恐怖并存的鏡頭語言最大的魅力之一,它把選擇和批判交由觀衆。
《喬喬兔》名字裡的兔子,有兩層含義,一個心智和身體都尚未成熟的喬喬相當于弱小的兔子,他不應該盲目地投身戰争,而是先要接受一切,為國捐軀或是為信仰而戰鬥那是成年人的事情,躲起來堅持到戰争結束是一個孩子該做的,就如同戰争中四處逃竄的喬喬在廢墟中找到的那個地方,就相當于一個“兔子洞”。
第二層含義是男孩有一天會長大,他拿着鑰匙,面對着籠子中的兔子,他該作何選擇?
戰争結束後,喬喬是該主動帶着艾爾莎擁抱自由,還是騙她說“德國納粹赢了”,并繼續自私地把艾爾莎“鎖”在“籠子”裡,最終喬喬做出了正确的選擇,他打開了門,一如母親對他做的那樣“愛是給予愛的人自由”。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弱小的時候就該像是兔子一樣懂得自保,強大的時候别忘了自己也曾是兔子。
本文由光影木未舟原創,你的評論和關注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