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能夠紮實有效地實施綠色管理的管理者,我們不妨稱之為綠色管理人才。在基礎教育界,不乏這樣的人才,比較有名的如江蘇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盧志文、江蘇省平潮中學原校長吳曉晖、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小原校長(現為海門市教育局局長)許新海、江蘇省張家港進階中學原校長高萬祥,江蘇舜湖實驗學校校長薛法根,他們都是一些被普遍認可的名校長。綜觀他們的成就,正是由于他們乘上了教育科研這匹快馬,充分調動和開發教師的潛能,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
據一項探索名校長、名教師成長的内外部機制的重點課題研究表明,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師可持續發展。一批有成就的傑出教師,如蘇霍姆林斯基、魏書生、李吉林、李鎮西等,正是通過持續不斷的行動研究與歸納總結,成長為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名教師。翔宇教育集團的袁衛星,張家港進階中學的姜廣平,南通市第一中學的馮衛東,海安縣實驗國小的青年學術沙龍群體,通州市“名師之路”教育科研沙龍群體,這些新秀的成長曆程同樣告訴我們這一毋庸置疑的道理。
陶行知說:“為了創造教育的有效實施,教師必須天天認真學習,才能有教師之樂而無教學之苦。”我們認為,教師隊伍的綠色化管理的首要标志是學習化,其次是研究化。學習讓我們時時擁有一幀新鮮的風景陶情冶性。江蘇省邳州市李口國小數學教師仲崇恒曾經深情地告訴人們:“有人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有人說,成功是成功之母;而我要說:學習才是成功之母。教海裡探航,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啊,是我探航的船槳。我因為閱讀過,思考過,實踐過,不知不覺在反思中重塑了理想。”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如火如荼之際,教師不再是在淚花裡燃燒自己的蠟燭,也不再是作繭自縛的春蠶,而是教育的學習者、研究者、思考者、創新者和促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