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君子推崇周公,一在政教,他“制禮作樂”,奠定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礎;二在道德,他吐握納賢,輔弼幼主,塑造千古忠臣的楷模。
先秦儒家奉周公為“克己複禮”的先驅,在秦漢以及後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
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司馬遷在《史記•魯周公世家》載:“谯周曰:以太王所居周地為其采邑,故謂周公”。《史記索隐》雲:“周,地名,在岐山之陽,本太王所居,後以為周公之采邑,故曰周公。正義謂周公、邵公,周室元宰。輔佐文武成康以下。蓋嫡子封于燕魯。次子食采畿甸。奕葉為卿士。故謂之周公邵公也”。

這樣看來,難免讓人覺得姬旦之是以被稱為周公,是因為其采邑或其爵位,并不是其品德。
但是,錢穆先生認為“周公之谥,特表優遇之意也”(《周公》)。比如召公畢公後世就沒有谥号,那麼周公之稱,就存在有後人的敬仰之意。
史載周公同母兄弟十人,隻有姬發、姬旦賢,左右輔文王。可見周公之才之美。
确實,周王朝建立翌年(約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病逝,其子姬誦繼位,即周成王,但他年僅十二,無法管理國家大事。
百廢待興之際,政權不穩固,商朝舊貴族們暗流湧動,周公姬旦決定親自攝政當國,代成王行事,并及時、有效地釋出實施政令,使周朝政局很快穩定下來,穩定民心。
同時,他也加強對成王教育,希望他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君主。
不過,周武王另外幾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見周公“攝政”,心裡不服。特别是管叔,原本他想繼承王位,如今卻給姬旦掌權,心中十分不滿。于是他四處散布流言,說周公有篡位奪權之心。
很快,周朝出現内亂,殷商貴族們又開始蠢蠢欲動,其中就有纣王之子武庚。
周朝建立後,封武庚為殷侯,治理殷商舊都朝歌,并更名為豳。同時,為了監視武庚,又将朝歌東、西、北三地劃分為衛、鄘、邶,分别由管叔姬鮮、蔡叔姬度、霍叔姬處掌管,共同監視武庚,史稱“三監”。
管叔等“三監”原本是為提防武庚作亂,現在卻與武庚勾結在一起,還煽動幾個部落共同叛周,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做準備的同時,還與武王另一弟弟召公密談,從國家大局出發,說服他支援自己。接着,周公召集大臣們,進行一番宣傳動員,然後毅然發兵東征,平定叛亂。
周朝大軍很快就平息了武庚及“三監”叛亂,周公又趁機率軍征服了九夷各小國。接着,周軍又占領奄國西、南兩邊的鄰國,奄國國君被迫投降,沉重打擊了殷商勢力。
在此次東征中,周公俘虜大量商朝貴族,為了更好地治理這些“頑民”,決定在都城鎬京東面建立一座都城,然後将他們全部遷到那裡去,以便控制東部廣大的中原地區。這就是東都洛邑(河南洛陽)。自此,周朝有兩座都城:西邊的是鎬京,為宗周;東邊是洛邑,為成周。
周公輔政七年,平定叛亂,營建東都,還為周朝制定一套典章制度,如将封國内的土地統一規劃,廣泛推行井田制,鞏固和加強周王朝的經濟基礎;建立嫡長子繼承制和貴賤等級制,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此外還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和“樂”制等,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周成王滿二十歲時,周公決定還政成王。《尚書•大傳》曰:“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緻政成王。”
還政前,周公作《無逸》,告誡成王謹記商朝滅亡教訓,不要縱情聲色,而思“稼穑之艱難”,要勤儉愛民,選賢與能。然後他“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作為周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不但在滅商、建立健全周朝的政治制度、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繁榮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還被看作為儒家學派和法家學派的創始人,對此後數千年的中國社會産生十分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