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人說機遇這倆字,我們把抓機遇的人分成三種類型:
1、知道等機遇的人是常人
2、知道搶機遇的人是能人
3、善于創造機遇的人是高人
會等待的人會等成奴隸,懂得創造的人才會成為主人。

曹操是如何創造機遇的,要從196年說起,這個時候董卓死了,董卓的手下兩員大将,李傕、郭汜在長安就把持了政權,兩個人為了争奪權力和資源就打起來了,好端端的一個長安城,就變成了戰場。
漢獻帝發現,長安不能呆了,幾經周折之後就回到了洛陽。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地方實力派的支援,董昭就動心思了,他以曹操的名義給控制中央政權的楊奉,寫了封信。
楊奉是個軍人,比較粗野,沒有什麼智謀。拿到這封僞造的信很高興,他以為是曹操寫的,信裡說你為内主,我為外援,你有精兵,我有糧草,咱們合作就能縱橫天下,在結尾還說死生契闊,相與共之。楊奉相信了,就和漢獻帝說,我們現在有個外援曹操,有資源有實力又忠誠,請陛下給予重用。曹操就這樣被提拔為鎮東将軍,封了費亭侯,這樣就開辟了日後曹操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道路。這些事如果從根兒上算,其實全都是董昭的功勞。
一個成就事業,一要有能力,二要有機遇,如果機遇遲遲不來,就需要主動出擊,創造機遇,曹操就有這種能力,在他的積極進取之下,一個絕佳的機遇出現了。這才有了董昭的推薦,曹操順利進入了中央政府的權力中心,這簡直是天大的幸運之事。
在董昭和楊奉等人的支援下,曹操就來到了洛陽,曹操就和董昭見了面,進行了親切交談,曹操就跟董昭說:“今孤來此,當施何計?”,董昭就說,明公你需要遷都許昌。洛陽這個地方叫人殊異,如果你留下來會遇到巨大的阻力,曹操聽從了董昭的建議,這個決定也是正确的。
我們身邊不乏有本事的人,對于機遇他們一般持兩種态度,一是順其自然的等,一是積極地争取,事實證明一個有能力,并善于争取機遇的人,他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曹操創造機遇的方法有這麼三點:
第一,借馬拉車,充分利用關鍵人員。
如果團隊有遠大目标,可是沒有骨幹人員的時候,就要去借别的團隊的人員。在這一點上,曹操做得很好,要入住洛陽遷都許昌,問鼎核心權力,中央政府沒有一個自己的人,隻有借人了,曹操借了四個人。第一個是董昭,說服楊奉任命曹操為鎮東将軍,使得曹操有個正式的身份,名正言順到洛陽參與朝政。第二個是鐘繇,在關鍵時刻替曹操說話了,使得曹操始終有機會,跟皇帝進行資訊溝通,跟三公九卿溝通。第三個是董承,他開始時懷疑曹操的,後來因為内部的鬥争,董承也需要找一個外援,就轉變成了支援曹操了,是董承親自簽發的檔案,潛召曹操入洛陽。第四個是楊奉,他把握重兵,是他同意點頭,曹操才當上了鎮東将軍,還有來中央政府的名分。
這四個人當中,董昭對曹操入主洛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當時中央政府的好多人都不了解曹操,好多人對曹操有敵意,在這種情況就迫切需要一個人站出來,展示堅定不移的,支援曹操這種行為,才能引導大家,朝這個方向扭轉,董昭就主動的扮演了這個人,價值是無窮的,曹操就靠這四個人把他拉到了洛陽,又拉進了許昌。
第二,借力打力,充分利用對手的内部沖突。
曹操鞏固兖州之後,就準備到洛陽迎接皇帝。但沒想到的是,董承據險防守,不讓曹操進入洛陽,這讓曹操是進退兩難,曹操就做了一個設計,他采取的第一個政策是示好,表示友善,我絕不和你玩命,絕不威脅你的利益,假如一個弱者攥着我們的寶貝,一定要面帶微笑去奪這個寶貝,我不會傷害你。第二個政策是緩兵之計,董承的後面還有很多人,等他們自己内亂了,就好下手了,是以曹操按住部隊,向董承表示友善。沒過幾天董承就跟韓暹鬥起來了,董承為了找外援,潛召曹操進洛陽。曹操就是利用他們的内部沖突,輕而易舉地進入了洛陽。
第三,借樹開花,充分發展自己的隊伍。
入主洛陽以後,曹操就面臨挑戰了,當時東漢政府的形勢是暗流湧動,山雨欲來風滿樓,也分不清誰是敵人,誰是自己人。曹操下決心,在各個職位安排自己的人,這些分三類,第一類,就是從兖州帶來的心腹人,代表人是荀彧和夏侯惇,這類人的特點是順理成章,毫無疑問,走馬上任。第二類,就是迎納曹操的有功人員,代表人董昭和鐘繇,這類人的特點是有過貢獻,受過考驗,初次見面,打成一片。第三類,就是主動來投靠曹操的人才,代表人荀攸和郭嘉,這類人特點是年輕力壯,培養對象,表現及時,擔任要職。經過一個多月的人事變動,曹操心裡開始有底了。
曹操很會在人員配置設定上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任用的一個叫毛玠的,讓毛玠掌管典選,就是選人用人着職位,毛玠這個人以清公著稱,清廉公正,這個人态度比較平和,為人比較公正,生活作風十厘清廉,讓他來管幹部,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選人的職位一定不能選心數不正,性格不好的人擔當,如果心數不正,就會使官場藏污納垢,如果性格不好,就會有人才流失。
當時給曹操做重大貢獻的人是很多的,鐘繇隻不過是在關鍵時刻,替曹操說了一句好話,就為一句話曹操給了他一個重要職位,有人說給的太高了,其實曹操之是以厚待鐘繇,就是要以招人的模式,告訴天下人,我曹操重感情,講信譽,珍惜人才,知道感恩。展示政策和态度,造就人員吸引力,借助以上三個政策,曹操在很短的時間之内,就掌握東漢政府的權力,為日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