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作者:平原文藝

作者:縱橫

視訊加載中...

——賞析降央卓瑪的《那一天》

一個可以聽到蟲子叫的、寂靜的夜晚,通過微信傳來《那一天》這首歌。聽着聽着,淚流了下來。震撼的很,我很快地喜歡上了這個歌。那段時間,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在聽這首歌。有時,雖然沒有聽,但是腦子裡,也盤旋着這個歌。

雖然, 對音樂也隻是知道點皮毛,但這并不妨礙我喜歡音樂。喜歡一首歌,也像人們常說的始于顔值——優美的曲調,陷于才華 ——犀利的歌詞,忠于人品——真摯的感情, 迷于聲音——完美的歌唱,醉于深情——震撼的愛情。進而,不由得就對歌曲的創作,歌曲背後的故事,想了解它,想知道它,想研究它。音樂,是起源于勞動;創作于掌握技巧的人們;音樂是通過發聲器的振動,穿透人類心靈的利器。它不用說教,就可穿透心靈;它沒有強迫,卻可以影響人們的行動。是以,音樂是改變人類情緒的重要工具。聽了近一年的《那一天》,今天才開始動筆寫樂評:一、工作确實忙;二、事情也确實多;三、主要還是不知道,怎麼去把握一首好聽的歌,更因為沒有找到一個好的樂評題目。是以,一直擱淺。現在,就将我對《那一天》歌曲的了解分析給朋友們,以資交流。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一、特殊的身份演繹出離奇的故事

1.歌曲背後的故事

倉央嘉措(1683~1706)為第六世達賴喇嘛,是西藏曆史上著名的人物,門巴族人。公元1683年(藏曆水豬年,康熙二十二年)生于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紮西丹增,母親次旦拉姆。家中世代信奉甯瑪派佛教。根據馮爾康著《雍正傳》附錄雍正年表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八月,康熙皇帝命皇十四子允禵指揮清軍兩路進藏,送達賴六世至拉薩。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2. 權力鬥争的犧牲品

五世達賴圓寂後,當時擔任第巴的是他培養的親信弟子桑結嘉措。桑結嘉措為了繼續利用達賴的權威掌管格魯派事務,并和固始汗的繼任王達賴汗之孫争奪獨掌西藏的公權力,乃“僞言達賴入定,居高閣不見人,凡事傳達賴之命以 行”,密不發喪達15年之久。公元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在蒙古親征準噶爾叛亂時,從俘虜的口中才得知五世達賴早已去世,即降旨向桑結嘉措 問罪;桑結嘉措惶恐萬狀,此時才将五世達賴去世的實情禀告朝廷。是以,于火兔年(1697年),第巴桑傑嘉措才標明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的“靈童”。是年九 月,拜五世班禅羅桑益西為師,剃發受戒,取法名為羅桑仁欽·倉央嘉措。是年十月二十五日,倉央嘉措被迎至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

倉央嘉措成為五世達賴的繼承人,是第巴桑結嘉措一手制造的政治鬥争的産物。倉央嘉措被迎至布達拉宮坐床時,年已15歲,他隻是格魯派的一個忠實平民信徒,驟然端坐黃教領袖的高位之上,他是不适應的。他從小資質靈敏,在著名學者桑傑嘉措的直接培養下,學習天文曆算、醫學及文學等,對詩的造詣很深。倉央嘉措雖然家中世代信奉甯瑪派(紅教)佛教,但這派教規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他不僅沒有以教規來限制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以宗教領袖的顯赫身份,根據自己獨立的思想意志,寫下了許多情意纏綿的“情歌”。是以,關于六世達賴的短暫一生,民間有許多極有人情味的迷人傳說。

而達賴所屬的格魯派(黃教)佛教則嚴禁僧侶結婚成家、接近婦女。對于這種清規戒律,倉央嘉措難以接受。二十五歲時,作為上層統治階級争權奪利犧牲品的倉央嘉措,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先後周遊了青海、甘肅、蒙古、四川、西藏、印度、尼泊爾等地。曾當過乞丐,送過屍體,生活極為艱苦。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3.曆史的迷茫

火狗年(1706年),倉央嘉措被“解送”北京途中,據說行至青海湖濱時去世,時年25歲。有的記載中說他是舍棄名位、決然遁去,周遊蒙藏印等地,後來在阿拉善去世。倉央嘉措被解走以後,拉藏汗與新任第巴隆索商議,于火豬年(1707年)另立白噶曾巴·伊喜嘉措為六世達賴,但西藏人民認為伊喜嘉措是假達賴,始終未予承認。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在達賴喇嘛的世系裡,同四世達賴一樣,是另一位具有不同情況的特殊人物,關于他的經曆和去世的情況,還有種種傳說,但均待進一步考證。六世達賴圓寂後,阿拉善的蒙古族喇嘛阿旺多吉又 寫了一部《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秘傳》,說倉央嘉措25歲時沒有病逝于押解途中,而是逃到阿拉善,隐姓埋名,在蒙藏各地繼續修行傳法。這更有可能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非曆史的真相。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更是一位才華出衆、富有文采的民歌詩人,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情歌。最為經典的拉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詩》,詞句優美,樸實生動,彙集了倉央嘉措 60多首情詩,如今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幾乎傳遍了全世界,他的詩歌已經超越民族、時空、國界,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産。其中最著名的是“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别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5.遠去的靈童成為藏人的活佛

倉央嘉措身已遠去,他的故事和詩歌卻代代流傳,藏族人熱愛這位至情至性的活佛,賦予他許多美麗神奇的傳說。詩人所處的時代,文人多受“年阿”詩體的影響,崇尚典雅深奧、講求詞藻堆砌之風盛行,而倉央嘉措卻堅持将通俗語言寫入詩篇,使《情歌》語言活潑生動,清新 明快,通俗易懂,獨樹一幟,一新當時文壇耳目,在藏族詩歌中别具一格,富有藝術魅力。是以,二百多年來一直在藏族民間廣泛流傳。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6. 著名的“僞作”

近年來,藏文化在内地流行起來,又有人把一些帶有宗教特色的現代詩歌,安在倉央嘉措名下。如《十誡詩》,這也是一個著名的“僞作”,其實“十誡”中隻有前兩誡出自倉央嘉措之手:“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從“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這句開始,都是後人添加的句子。 這些都與拜金主義、功利思想有着極為重要的聯系。這個就不再說了,希望大家通過進一步研究,慢慢提高甄别力吧。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1. 和達娃卓瑪的情緣

倉央嘉措不喜歡被人當神佛一樣供養在布達拉宮裡,每天從早到晚沒完沒了的誦經禮佛使他非常厭煩,他就穿上俗人的衣服戴上長長的假發,化名唐桑旺布,溜到拉薩八角街或布達拉宮下的雪村,找男朋女友玩耍,享受世俗生活的歡樂。有兩首詩,反映了他過着活佛和俗人的雙重生活:

在那東方山頂/ 升起皎潔月亮/ 年輕姑娘面容/ 漸漸浮現心上

黃昏去會情人/ 黎明大雪飛揚/ 莫說瞞與不瞞/ 腳印已留雪上

守門的狗兒/ 你比人還機靈/ 别說我黃昏出去/ 别說我拂曉才歸

人家說我的閑話/ 自以說得不差/ 少年我輕盈步履/ 曾走過女店主家

常想活佛面孔/ 從不展現眼前/ 沒想情人容顔/ 時時映在心中

住在布達拉宮/ 我是持明倉央嘉措/ 住在山下拉薩/ 我是浪子宕桑旺波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在布達拉宮後面林園的湖中小島上,修建了一座名叫龍王潭的精美樓閣,在這裡邀集拉薩城裡的男女青年,在一起唱歌跳舞,飲酒狂歡。倉央嘉措編寫了很多的情歌,讓大家演唱,這些情歌很快在西藏傳唱開來,很受人們的喜 愛。在龍王潭,倉央嘉措結識了一個來自瓊結地方的姑娘,名叫達娃卓瑪,達娃卓瑪容貌美麗,性情溫柔,嗓音甜美,一雙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像剛剛釀就的葡萄酒, 看一眼就能把人醉倒。倉央嘉措和她特别相知相愛,好像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影子,白天他們在一起歌舞遊玩,夜裡常常幽會。倉央嘉措非常喜歡達娃卓瑪,認為是 神靈的賜予,前世的緣份,他寫了這樣一首歌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拉薩人煙稠密 瓊結人兒美麗 我心心相印的人兒 是瓊結地方來的。

俗話說,甜青稞往往釀成苦酒,快樂往往變成悲哀。後來倉央嘉措發現達娃卓 瑪好些天沒有到龍王潭來了,給她捎信約會,也像撒在水裡的糌粑一樣沒有回音,親自到她住處拜訪,隻見門上挂着一把大鎖,跟鄰居們打聽,才知道達娃卓瑪被她父母帶回了瓊結好多天了。倉央嘉措像丢了心愛的珍寶,心裡特别難過。他失魂落魄,煩悶的時候,編寫了那首“不要再說瓊結瓊結”的歌。從此,倉央嘉措再沒見過達娃卓瑪,達娃卓瑪成了他夢中的情人。這個應該是《那一天》創作的來源之一。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那一日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蓦然聽見是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夜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隻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觐見隻為貼着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來世隻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瞬我已飛

哦 飛成仙

不為來世隻為有你

喜樂平安 啊

短短的12行詩,寫出了詩人對愛情的思念、渴望之情。有個網貼這樣解釋歌詞的意思:暗戀某人,難能相見。為了相見,代價高昂。即是相見,興奮異常。瞬間見面,随即離開。唯剩下真情祝願。這就是“牛郎織女的寫照”。

正像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愛情都是一樣的,不幸的愛情各有不同。中國的愛情故事,多半是充滿神話的、離奇的、凄苦的美,才廣為流傳,為人傳唱,經久不息。倉央嘉措雖然是一個生活在權力鬥争漩渦裡的僧人,但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年輕人;雖處仙境,但有凡心。嚴酷的僧侶生活,壓抑了血氣方剛的人性。這樣《那一天》就必然會出現。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3.歌詞之美

這個歌詞,是藏語翻譯過來的,應該是直譯。不講究音韻之美,但其意赫然在紙上,深富詩意。第一、從時間上看,它用了“那一日”“那一夜”“那一年”“那一世”“那一瞬”,表達了作者思念之久、深情之切;第二、從第一個關鍵詞“聽見......真言”,第二個關鍵詞“搖動.....觸摸”,第三個關鍵詞“匍匐.....貼着”,第四個關鍵詞“轉......相見”,這些對思念的描述,都是以犧牲清規戒律為代價的,是真實的情感。是以,就特别震撼人心。詩歌最後,把“那一瞬間”的感情推向雲天,推向感情的高潮,不為來世,隻為有你,隻為有你。令人感慨萬分啊! 網紅詩人餘秀華《穿越半個中國去睡你》的詩歌,也不是赢在韻律上,而是赢在對感情描述的真切上。《那一天》之是以精美絕倫,也就是赢在對愛情真切渴望的描述上。由此也應該說,詩詞應當講究韻律,但是也不能為之所困。隻要描述的貼切真實,就是好詩,就可以流芳百世啊!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三、曲譜、伴奏、歌唱是歌曲的生命

1. 曲譜的創作是基礎

曲譜,是優秀歌曲的前提,是音樂要素和音樂材料的有機組合。《那一天》曲子是根據詩詞的句子創作出來的,從音符的長短處上可以看出。因為,《那一天》歌詞既有僧人念佛般的特征,更有詩人的呓語般的嘟囔;從那一天到那一世,不厭其煩地“嘟囔”着自己心儀的情人,正是這個曲譜的基本特點。曲譜,前面大半部沒有大的音樂跳動,曲調音符都在8度以内,高音符6,低音符在7,這樣,就和一般的民歌有着明顯的差別。一般的中國民歌,是一高一低。比如《我的祖國》風吹(音符高)稻花(音符低)香(音符高)兩岸(音符低)。但《那一天》曲譜總體是低沉沒有起伏的,這個也符合藏傳佛教的特點。另外,這個歌基本上,音符是由低到高,最後到達高潮。這樣的安排,更顯現出感情的壓抑和釋放,前後,形成強烈的對比,又逃離不了中國民歌的總體欣賞習慣,成為本歌曲的樂譜最大的特點。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2.伴奏樂器低沉

歌曲開始用了一個佛镲,然後就是輕音樂一樣的伴奏,并有輕輕的打擊樂,更符合人物靜态下的思念、安靜下的心跳。給整個歌曲逐漸提高,逐漸高潮奠定了曲式基礎;畢竟整個詩詞就是一個感情的迸發,樂曲的曲式,就是通過逐漸高潮的音樂,來烘托人物的壓抑後的感情宣誓。是以,聽起來雖然娓娓道來,但到了感情爆發時,也讓人激動不已。是以,伴奏的成功,為歌唱演員的情緒調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3.震撼歌喉敲碎人心

提起降央卓瑪,現在中國好像沒有人不知道的。真正讓我認識降央卓瑪是《馬兒你慢慢走》《誰見過夢中的草原夢中的河》。尤其是《馬兒你慢慢走》唱得美極了。但,當我聽這首《那一天》更加讓我喜歡降央卓瑪了。降央卓瑪中音偏低而寬厚的音域,真的太美了。這個,我就不再講評了。大家可以仁者見仁。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欣賞降央卓瑪《那一天》歌曲《那一天》送來天籁之音4.傳奇創造出傑的才情。二、《那一天》的藝術魅力2.詞意《那一天》 作詞:倉央嘉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