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心姐姐”鄭秀梅

“知心姐姐”鄭秀梅

班級《雷雨》表演後鄭秀梅(二排右一)與學生合影

“知心姐姐”鄭秀梅

鄭老師參加國家教師教育創新教育訓練

做鄭秀梅老師的學生,是幸福的。在聯考和課改之間,她完成了學生成才和成人的完美結合。她認為學國文除了獲得滿意的聯考分數,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發展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思考能力的平台。她說國文的魅力除了品味文字之美,更是和另一時空的人進行情感交流,為浸潤學生的心靈提供一片沃土。别小瞧她,她是我們的老師

開學第一天,預備鈴響,但有一個同學卻依然站在講台上。有人善意提醒“上課了”,可她并沒有走下講台的意思。上課鈴響,“上課!”那個講台上的“學生”喊到,所有人驚呆了,“你是老師?”“不可能吧!”……各種驚訝、興奮的聲音充斥着教室。這是鄭秀梅第一次走上南充高中講台時的情景。她像這樣被當成學生的事不止一次發生,記者看到這位紮着高高的馬尾,個子小小,笑眼彎彎的老師,瞬間明白她被誤會是情理之中的事。

年輕也是一種優勢,加上鄭秀梅老師親切活潑,學生喜歡接近她,人氣極佳。學生願意和她分享青春的秘密,成長的煩惱,在學生心裡她更像是一個可愛親切“知心姐姐”。“忘不了那些有你在身邊,足以溫暖内心所有蒼涼和冷漠的愛和感動”已經畢業的學生給她如是留言。

“别看她個子嬌小,上課可特别投入,聲音明朗有力,激情滿滿。我們非常喜歡她。”學生曾曦嬉說。她的課很受學生歡迎,她教的班級國文成績名列前茅,就像學生說的“嬌小的身軀裡卻蘊藏着不容小觑的力量”。

高一的第一堂課她講的主題是‘你、我、她’。“你”是指學生,‘我’是指她自己,‘她’則是指國文。“這親切、特别的第一課讓原本生疏的我們一下就拉近了距離,我們對國文以及老師都産生了好感,我們覺得這個老師與衆不同。”鄧琬雙談起和鄭老師上的第一節國文課記憶猶新。

“知心姐姐”的那些“神題”

鄭秀梅始終堅持國文和生活應該存在最緊密的聯系,生活就是課堂,“事實就是教材”。“對于生活,我們不能冷漠。”于是鄭老師将生活融入國文,鼓勵學生重視點滴積累。“教學樓上的箴言,走道詩歌長廊上的詩詞、廣播裡出現的病句等等都會成為鄭老師的考題。你要是不留心身邊的事情的話,可就慘了。”一個同學笑言。對此,13班學生劉子涵精辟地概括到:“她的教學方法科學有效,題海戰術非她所愛,我們平常的國文作業都不多。她信奉的是‘積跬步,緻千裡’。”在鄭老師的幫助下,國文學習已經成為了學生們的一種習慣而非負擔。

鄭老師善于思考,國文知識博雜,她常常自行總結一些方法。當她講到某個知識點,有的學生急急去翻書,她笑笑說“别翻了,書上沒有,我自己總結的”。“可她說的這些比資料上講的還好用。”一個學生說道,“她講詞語的時候喜歡根據造字法,從字的起源講起,是以有時候我們國文課黑闆上有些‘圖畫’。這樣講很有意思,我們由此領略到了漢字的優美和博大精深,對國文就更有興趣了。”

“天下的烏鴉一般黑嗎?”這樣看似生物學科的問題也會出現在鄭秀梅的課上,原來她是要和同學們一起探讨詩歌閱讀的整體性原則,了解同一意象在不同語境裡的不同含義。這樣獨特的切入點激發了大家探讨的興趣,将枯燥的鑒賞理論變得形象可感。

“如果你是一家婚慶公司的企劃人,你會給别裡科夫設計怎樣的婚禮儀式和禮服?請以課文為依據,說明設計理由。”學習《裝在套子裡的人》的時候,她這樣問學生。她希望學生将豐富的想象和對文本的把握結合起來,以此加強對課文人物形象的揣摩。這樣新穎的上法,學生自然熱情倍增。

鄭秀梅說,國文就是應該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記者聽的這堂“句式仿寫”複習課,她抓住前段流行的《後會無期》的經典台詞,與龍應台《牽挂》裡的句子有異曲同工之妙,激起了學生的興趣。

她總是拿有争議的、有意義的事件、現象和學生一起思考探讨。講《燭之武退秦師》,她另辟蹊徑,和學生探讨燭之武的說辭會打動秦君是因為人趨利避害的本能,進而展開了對人性的讨論。講《論語》裡的君子道德,她就引導學生思考道德和規則誰更重要,學生明白了不能被道德綁架,否則就是僞道德。

你的國文課

鄭秀梅一直試圖改變以老師為主的傳統課堂模式,給讓每一個“你”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她從不吝啬于讓同學們自由展示才華,那小小的講台,同樣也是同學們的一方天地”“鄭老師的國文課堂是我們學生的課堂,我們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在自主思維中,我們體悟的是真正的國文藝術。”學生龔椿楠說。

高一時,她拿出課前幾分鐘時間讓學生演講,同學們大膽發表自己對于學習、生活的感想,交流表達能力大大提高。那些精彩的演講,比如《劉邦掉進廁所裡》《紅頂商人胡雪岩》等等,至今讓大家印象深刻。

電視劇也可以進入她的課堂,學生姜典對此印象極深。“高二時要品鑒詩歌,我特别想講當時熱播的《甄嬛傳》,心中卻又怕老師不允許。令我驚喜的是,鄭老師不僅同意而且還耐心地幫我整理詩詞、修改講稿,反複斟酌詞句。最後她還補講了劇裡其它經典詩詞,我很高興得到老師的認可。”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鄭老師一直提倡寓教于樂,從細微處感受國文的魅力。“我們向往着神秘絢爛的語言世界,她的國文課堂便是我們借以窺探的第一扇明窗。”姜典鄭重地說。

有時,鄭秀梅甚至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學習《雷雨》,她和學生一起讀原著全文,然後組織學生表演話劇,演繹人物的悲歡離合,用表演展現對人物形象的了解,體會話劇的主題。

她鼓勵學生将閱讀當成生活常态,每周保證有一節課讓學生自由閱讀。“‘閱讀最接近教育的本質’,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一起分享生命體驗的過程。如果隻是尋章摘句,着力于好詞好句的讀背應用,就隻是功利地利用書籍。”她認為國文的精髓是情,是和另外一個時空的人分享生命體驗。引起了共鳴,震撼了心靈才是成功的課堂。畢業多年的學生仍然記得她的一些感人至深的課,一位同學提起當年一起讀《陳情表》的情景,讀到“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她已經潸然淚下,學生也跟着紅了眼睛。這節課師生一起品悟親情的真谛,一起成長。她總是這樣,希望用一篇篇美文浸潤學生的心靈,在一次次小小的心靈漣漪裡收獲點點感動與啟示。

“國文似乎極容易被現代人遺忘,但是我相信在你的帶領下我們走出一條我們的‘中國路’”“梅子姐,謝謝你改變了我對國文的看法”“鄭梅梅,和你在一起上國文是我最開心的事”。學生的評價對她既是肯定,也是鼓勵,于是她不斷探索,希望能做得更好。

任性的老師

好老師就是這麼任性,鄭秀梅堅持國文沒有标準答案,即使是聯考題,也是參考所用,她的學生說老師常常帶領他們改答案。

改答案,就是質疑。“我們現在的學生思維更活躍了,但因為考試,而慢慢失去質疑的能力。”鄭秀梅坦言,不希望學生僅僅成為考試的能手。“我們學生需要在嚴密的公式之外得到思維的轉變和休息。其實,國文是另外一種思維,并且被賦予更重大的責任,那就是教學生學會思考,透過文字追尋背後的真相。”

因而她最欣慰的是被學生抓住“小辮子”。誰都可能犯錯,學生能發現并指出教師的不足,這說明他在思考,在辨識。每當這時,鄭老師總是為學生點贊。她說,在聯考面前确實應該重視分數,自己也在這方面努力,效果也不錯,但也不能讓學生對分數太過功利。“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就如辯論賽一樣,可以立場不同,但是非對錯應該心知肚明。”

相約黃昏後

在上完下午的三節課後,鄭秀梅在辦公室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采訪途中,3名吃完飯的學生相約來到辦公室,等待鄭老師的“小竈”教學,“這些同學的國文是弱項,但是又很想提高,對于願意學習的同學,老師應該給予最大的幫助。”一個學生離開辦公室的時候對鄭老師說:“鄭老師快去吃飯,多吃點長高點。”聽到這樣的話,師生親密無間的朋友般的情誼讓人覺得溫暖,用她的話說自己“被學生‘欺負’着,卻又幸福着”。

記者感慨,和這樣一個親切有愛心的的老師度過高中三年,定是溫暖快樂而收獲滿滿的吧。也正是有這樣一個個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智慧的花園裡才百花齊放,碩果飄香。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杜強 攝影報道

鄭秀梅

中學國文一級教師,多次獲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說課競賽一等獎和學校讀書演講比賽特等獎。多次被評為校“各行業傑出的女人”“優秀共産黨員”,獲校“聯考貢獻獎”“優秀教師”稱号,南充市論文評比一等獎,中國中等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