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對本書及其作者完全陌生,在京東上覓書,偶然看到,被其書名吸引,便買來粗粗浏覽一遍。
南方小鎮的居民們彼此之間并不了解。
黑人醫生科普蘭是孤獨的。為了黑人的權益,他帶病孤身奮鬥。
流浪漢傑克是孤獨的。他認識到美國是一個瘋人院,但人們對謊言視而不見,在謊言中繼續生活。他奔走呼号,要為群眾争權利,争自由,而應着寥寥。他跟科普蘭醫生有着共同的理性,然而彼此無法有效溝通。
咖啡館老闆比夫是孤獨的。人潮湧動,他的愛在哪裡?
小女孩米克是孤獨的。成長的路上,誰能了解她的夢想?
——孤獨的身體健全的人們,隻好向善良的啞巴白人辛格先生傾訴。辛格願意傾聽,但實際上并不能完全了解他們。另一方面,人們隻知道向辛格傾訴,卻不懂得傾聽後者的心聲——他也是孤獨的。于是,辛格先生隻好把自己的全部感情,投入到已經是精神病患者的老友,啞巴安托納珀羅斯身上。老友一死,他悲痛萬分,心灰意冷,生無可憐,随即自殺。
這部小說是有具體時代背景的,種族壓迫、貧富不均、納粹登台、共産主義的傳播……從1940年到現在,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書中所寫現象,有的已經成為曆史陳迹,但就孤獨而言,是否已經随風而逝?對謊言視而不見的,對孤獨也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