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 山西一直在行動

近日,山西晚報記者從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我省森林面積已達5542.93萬畝,森林覆寫率達到23.57%,如期實作了“十三五”規劃森林覆寫率23.5%以上的限制性名額。

确定“四大旗艦物種”

“十三五”期間,省林草局全面完成我省第二次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以下簡稱動植物“二調”)。摸清了我省野生動植物的基礎資料、區域分布、保護現狀和存在問題,确定了我省“四大旗艦物種”為金錢豹、原麝、褐馬雞、黑鹳。

開展了華北豹專項調查監測。争取中央财政資金開展以華北豹為傘護種的大型獸類專項調查監測,研究其食性和活動規律、栖息地品質以及獵物種群,建立個體識别檔案,分析受威脅因子,為全面實施山西華北豹保護工程打好了基礎。

我省88%的野生動物種群和高等植物群落都得到了有效保護,30餘種植物、17種鳥類(白眉朱雀、紅腳鹬、橙翅噪鹛、黃臀鹎等)在山西有了新分布、新記錄,珍稀瀕危物種分布區域不斷擴大,種群數量穩步增長,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動植物“二調”資料顯示,我省已知野生植物有2743種,占全國的22.8%,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1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34種,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9種。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41種,占全國的24%,其中哺乳類(獸類)72種,鳥類426種,兩栖類12種,爬行類31種,該名錄包括曆史上山西有分布的記錄種。

“十四五”期間,我省将持續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突出保護重點,努力把華北豹、褐馬雞打造成綠色山西的生态名片。

完成營造林2300多萬畝

“十三五”期間,我省完成營造林2300多萬畝,義務植樹2.5億株,綠化村莊2500個,建成“全國生态文化村”22個、“國家森林鄉村”255個,美麗山西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近年來,我省啟動實施太行山呂梁山生态系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全省年均90%以上任務安排在兩山81個縣區,開創了全流域布局、整山系治理、區域化推進的生态修複保護新格局,開啟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新篇章。

我省将貧困縣造林任務議标給扶貧造林合作社,讓貧困群衆在綠化國土的勞動中建造彩化景觀,實作财化的脫貧目标,累計17.3萬人次貧困社員擷取造林勞務收入15.05億元,每年人均增收8600多元,增綠增收互促雙赢取得顯著成效。

“十四五”時期,我省重點建構“三屏四群五區”國土綠化體系,即黃河和黃河流域生态防護屏障、環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中條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屏障;太原、大同、長治—晉城、臨汾四大城市群林草生态建設體系;黃河流域北部生态修複區、黃河流域中部生态治理區、汾河上遊華北水塔生态重建區、太行山北段生态建設區和太行山中段生态恢複區,力争利用3年時間全省實作基本綠化。

實作森林火險預警衛星監測全覆寫

“十三五”期間,省林草局不斷加強全省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全省森林火險預警衛星監測已實作全覆寫,重點區域火情瞭望監測覆寫率達到34.4%。建立無人機應用新技術40套、航空取水源地9處,航空消防覆寫面積達到79.8萬公頃。建立或改造森林防火應急道路8175公裡,全省重點區域林火阻隔網長度達到8128.5公裡。日益強化的防火基礎設施,為我省的林草資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三五”期間,我省發生森林火災81起,24小時火災撲滅率95.7%;森林火災受害面積3487.9公頃,年均森林火災受害率0.08‰,整體呈逐年下降态勢。

近年來,省林草局變傳統的“死看硬守式防火”為“綜合效能型防火”,形成了“具有山西特點的網格化巡查和定點看護制度,森林防火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火災應急處置能力不斷提升,森林消防專業隊伍不斷壯大”的新格局,森林防火工作新機制和管理新模式基本形成,綜合防控能力進一步提高,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山西晚報記者 薛建英

(責編:馬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