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訴源治理直面基層沖突:淄博一個隻有3名法官的法庭去年至今成功化解沖突糾紛387件

作者: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日訊 在淄博市張店區湖田鎮湖光路,有一座小小的湖田法庭,它是張店區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之一。這座法庭雖然隻有3個法官,卻負責轄區湖田辦事處、體育場辦事處、中埠鎮政府90平方公裡、18.5萬人口的民商事案件,每年審結各類案件千餘件。近年來,湖田法庭更是在加強便民服務、特色調解以及與街道村居形成關聯訴源治理上發力,為多元解紛提供了新的模式與方法。

訴源治理直面基層沖突:淄博一個隻有3名法官的法庭去年至今成功化解沖突糾紛387件

最敏感的神經末梢,守護一方和諧

“如果說政府機關是咱們區的大腦中樞,那我們法院派出法庭就是最敏感的神經末梢,直面最基層的沖突,最直覺的感受這片轄區的民情民意。”在派出法庭工作多年的徐志東庭長總結到。

湖田法庭,聽名字像是坐落在“湖光秋月”、“蓮葉田田”的美麗地方,然而,湖田法庭的轄區卻覆寫了大部分城鄉結合部、化工區以及棚戶區,這裡的常住人口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外來務工者、小商販等,人們大部分對法律一知半解,遇事情愛較真,對于辯護人、回避等法言法語也不甚了解。這些都對湖田法庭的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細心,用群衆聽得懂的話來解釋,”徐志東庭長說,“有時候也會遇到群衆的不了解,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多次溝通,到田間地頭,到群衆家裡去,反複做工作,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化解群衆沖突,促進一方穩定和諧”。

向前延伸司法服務,用心貼近群衆

湖田法庭主動融入多元治理,不斷将司法解紛端口前移,向前延伸司法服務,加強與行政機關、村居社群、各類行業協會等機關的溝通銜接,建立關聯調解機制,有效将沖突化解在基層一線。

今年4月,法官劉世龍接到柳杭社群居委會通報的一起因贍養導緻的糾紛,社群居民孟某和王某夫妻二人有四個子女,二老均為80多歲高齡,年老多病,無收入來源,生活雖勉強能夠自理,但因家庭财産等諸多因素,四個子女均未照管二位老人的生活,二老雖然在舊村改造時分了7套住房,但卻居住在老年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為化解雙方沖突,本着辦理一個案件,重拾一份親情的原則,法官劉世龍與社群幹部共同研究對策,并提出法律建議,同時多次召集子女進行釋理明法,并到養老院來到老人床邊認真傾聽意見,通過親情感化、情理勸導讓當事人對糾紛的形成、各自的過錯作出客觀的認識,消除對立情緒,盡最大努力幫助老人回歸正常生活。

“打官司并不是化解沖突的唯一辦法,身為人民法官,就要為人民着想,以群衆為中心,真正将群衆沖突消除在萌芽之中。”劉世龍法官說。

總結治理經驗,打造訴源治理“湖田”模式

在延伸司法服務,不斷提高為群衆服務的品質和水準的同時,張店法院上司班子不斷思考如何總結經驗,協助基層組織将多元解紛這一治理方式予以成型優化并推廣。張店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任永多次去湖田法庭轄區調研,與湖田街道黨工委深入交流,共同探索訴源治理“湖田”模式,最終,形成了“街道黨工委指揮——黨工委班子成員挂包——包村(居)幹部、鎮辦網格員、村居兩委班子、調解員具體辦理——轄區公司企業同步覆寫——法庭、派出所等基層站所指導參與配合化解”的新模式,搭建沖突糾紛關聯化解平台,彙總各沖突糾紛資訊,通過分類甄别研判,為下沉到村居實地化解沖突提供有力指導。

今年4月初,張店法院立案部門通過類案預警發現湖田街道一社群某物業公司将對350餘戶業主提起物業合同糾紛訴訟,因涉及衆多業主利益,如處理不當則會引發群體性沖突糾紛。為妥善處理好該批案件,湖田法庭按照訴源治理流程,上報綜治中心平台,及時聯系街道包村幹部、社群網格員,了解情況、研判案情,法庭積極參與法律指導,經過一系列有效措施,促使絕大多數戶主業主主動繳納了物業管理費,物業公司表示不再起訴,并送錦旗到法庭,表達謝意。

湖田法庭去年以來與街道黨工委密切配合,開展建立“無訟社群”活動,法官們除了深入社群指導調解之外,創新“調解員現場調解+法官遠端線上調解指導”的線上聯合模式,提高沖突糾紛源頭實質性化解的效率,迄今成功協助化解沖突糾紛387件,真正實作“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做到“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群,難事不出街道”,最大限度減少訴訟糾紛數量。

“訴源治理是項系統大工程,既是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也符合普通群衆的訴求,有利于基層社會和諧,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我們法院不僅要高品質審理好案件,也要努力将法律服務前移,形成訴源治理大格局,實作沖突糾紛‘治未病’,湖田模式是我們的一個新嘗試。”張店法院院長任永說。

閃電新聞記者 甯佳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