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們需要知道他們有曆史嗎

人們需要知道他們有曆史嗎

一、因人得名 得名于盧敖。他是秦朝方士,本是燕國人,也有一說是齊國人,官至博士。秦始皇曾派盧敖去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藥,未能尋到,後被秦始皇認定為欺君而降罪,這也成了焚書坑儒的一個引子。漢朝時為了紀念盧敖而設定了盧氏縣。而漢朝是又分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曆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盧氏縣始建于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是河南省地域最廣袤的縣城,面積超過4000平方公裡。關于盧氏縣名來曆,不少史料稱與盧敖有關,盧敖在秦為博士。《陝州志》載:“盧敖避秦亂于此。”《重修盧氏縣志》載:“漢因盧敖于此得道,始置盧氏縣。”《重修盧仙廟碑記》載:“漢置以邑,為盧者昔,盧仙得道于此地标其姓以志之,地以人而著名。”這些記載,盧氏縣名皆因盧敖避秦亂于此而得名。因為盧敖煉丹修道,死後人們認為他得道成仙,漢建縣時以其姓氏為縣名,以資紀念,一直沿用至今。這是比較流行的說法。盧氏三角城大明寺明代碑記,盧氏居萬山之中,乃扁鵲降升之地,盧敖得道之鄉,因名盧氏。二、因山得名 另據《元和郡縣圖志》卷六盧氏縣載:“地有盧氏山,或言盧敖得道于此。”《太平寰宇記》卷六載:“因山名縣。”由此可見,盧氏縣名的來曆有兩種說法。到底哪種說法更為合理?三,因國得名盧氏國的傳說、尊盧氏部落 從地下考古發現,早在10萬年以前人類遠古祖先智人,就在盧氏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此後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裴裡崗、龍山時期更是活動頻繁,遺址遍布盧氏各地,崗台、澗底西寨、五裡川薛家嶺、朱陽關袁家嶺等等遺址都是佐證。特别是潘河的盧氏嶺盧氏溝及其附近的天然洞穴,是盧氏智人以至盧氏部落生活和發展的核心地區。 據袁了凡、王鳳洲合纂的《綱鑒》載:“地皇氏之世,火德王興于熊耳龍門等山”。“地皇氏一姓十一人,繼天皇以治。爰定三辰,是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兄弟合一萬八千歲。”這說明火德王興起于熊耳到龍門這一帶山中,說明還在上三皇時盧氏就有人類部落,盧氏是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熊耳山、洛河、伊河上遊是盧氏部落生活的地區,盧氏人是地皇氏的後裔。從三皇五帝到于今有許多偉人到過熊耳、伊洛地區,從上古的《尚書》、《國語》、《國策》等許多典籍都片言隻語的記錄了盧氏古人的活動,我們可以從這裡捕捉到先祖們的生活資訊。 《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與蚩尤在涿鹿大戰,俘獲并殺死蚩尤,取代神農,做了天子。擴大疆土,東到大海,登上丸山和泰山,西到空桐,登上雞頭山,南到長江,登上熊耳山、湘山,北到釜山,與諸侯核驗符契。說明黃帝到過盧氏,征伐過盧氏部落,盧氏先民原先是炎帝榆罔的屬民,後歸順了黃帝,做了黃帝的臣民。 《綱鑒》還說:“黃帝得風後于海隅以為相,得力牧于大澤以為将,于是有不順者進而征之,劈山開道,邑于涿鹿之阿,遷徙無常處,以帥兵為營衛。黃帝受河圖于孟津,命大撓探五行之情,占鬥綱所建,于是始定甲子,造十六神曆,積餘置閏。命隸首作算數。指令倫造律呂,命甯封為陶正,赤将為木正。命共鼓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作大辂(大車)以行四方,服牛乘馬,引重緻遠,作宮室之制,範金為币。黃帝元妃西陵氏教民蠶桑。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三鼎于荊山之陽。”荊山在今靈寶陽平東南,與古代盧氏部落發祥地盧氏溝僅一山之隔,崤山主峰冠雲山,山南是盧氏溝,山北是荊山。“八月十五,鼎成帝崩,葬于陝西橋山,衣冠幾杖葬于鑄鼎原立廟而祀之。”直至今日。說明中國人文始祖黃帝就曾生活戰鬥在崤山、熊耳山周邊的河洛流域。據出土文物證,盧氏古人類早就學會了種桑養蠶,和泥制陶和燒制瓦器,這都是黃帝文化的遺存。《綱鑒夏紀》中載:堯時洪水滔天,鲧治水無功,殛死,舜既攝位,舉禹使繼父業,禹傷父鲧功不成而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歲,三過家門而不入。以開九州(即揚、荊、豫、青、兖、雍、幽、冀、梁)、陂九澤(陂是築圩堰無使泛。九澤是陸、雷夏、大野、彭蠡、雲夢、震澤、荷澤、孟、榮澤)、度九山(度量九山高度。九山有兩說,其一《史記夏本紀》司馬貞索隐以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山番冢、内方、汶)、通九道(九州之河道,即弱水、黑水、漢水、江水、河水、沇水、淮水、濟水、洛水)。其中熊耳、洛水頻頻出現,先祖先聖涉足盧氏山水頗多,可見盧氏開發之早。 據戰國人撰寫的《尚書禹貢》載:“荊河惟豫州(西南至南條荊山,北距河,之間為豫),伊、洛、瀍、澗(伊水出盧氏熊耳山,洛水出冢領山,瀍水出替亭山,澗水出白石山)既入于河(以往橫流,導後遵道彙于洛,合流後入于黃河)”。豫州這四條河禹先導伊河,再導洛河,這是疏導的順序。這兩條河都在盧氏境内。另外《尚書禹貢》還講:“(導)熊耳、外方、桐柏至陪尾”。是說導豫西熊耳、外方、豫南桐柏),一直到陪尾山的水,使其下流。 外方就是嵩山,陪尾山在湖北安陸市北。其中熊耳在盧氏境内,嵩山與盧氏交界。《禹貢》篇還講:“導洛自熊耳,東北彙于澗、瀍,又東北會于伊,又東北入于河。”尚書注中說:“洛水出冢領山,其源尚微,至熊耳山始盛,禹故自此開導之。”戰國去五帝不遠,記載當是比較真實的,說明大禹治水時多次到過盧氏,上司盧氏先民開山鑿路,疏通河道。導洛,并非隻導洛水幹流,而是流域内支流河道同時疏導,其工程之大,其時間之久,其地域之廣是可以想見的。根據相關地質資料,盧氏在遠古是海底,後經幾次升降,海水退出,上升為陸地,出現許多湖泊,盧氏盆地是個大湖,沙河、兩岔河是小湖,還有三門、水峪河、船子峪都是小湖泊,經禹開鑿後才使水下流入洛河的,從實地考察看,山河口、窄底河、青石關都有明顯開鑿痕迹。 尚書的堯典等篇,叙述堯、舜、禹“禅讓”的故事,春秋戰國時人,尤其是儒墨兩大學派都推崇這三個古帝,關于他們的傳說比黃帝以下其他諸帝更多些,真實性似乎也更可靠些。傳說堯生在丹陵,号陶唐氏,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舜号有虞氏,生諸馮(山東諸城)都蒲坂(山西永濟蒲州),禹父鲧,居地在崇。崇即嵩,與盧氏相鄰。 禹居陽城(河南登封)都陽翟,(河南禹縣),這些人的都城都離盧氏不遠。堯、舜、禹時期存在着以黃帝族為主,以炎帝族和東夷族為輔的部落大聯盟。苗黎族被迫退到長江流域,黃炎族占據了中原地區,主要是黃河中遊地區,從這裡孕育了偉大燦爛的華夏文化,盧氏部落當是其中的一部分。 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引用越絕書載風胡子的話說:“神農時用石做兵器,黃帝時用銅作兵器,戰國時用鐵做兵器。”在盧氏木桐、潘河附近的洞穴中有大量的石器、骨器。石器除圓滑的磨制器外還有大量銳利的堅石,是崤山上産的花崗岩制成的。古人把堅硬的花崗岩稱為玉,盧氏古縣志上也說熊耳山其上多漆其下多玉,盧氏還出土有銅兵器、鐵兵器。戰國盧氏已有冶煉技術,鑄錢技術,這和範文瀾說的吻合。 範文瀾還引用韓非子《十過》、《五蠹》等篇,說堯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飯、野菜根,且不加調味,飯食器是瓦器,粗布僅掩身體,冬天披鹿皮,衣服不到破爛不換。舜比堯進化一些,木制飲食器上塗漆。禹更進化,祭器外面塗漆,裡面塗紅。這些生活習俗正是盧氏先民一直保持到近代的生活習俗。如茅草屋、木水桶、瓦盆瓦罐、漆木碗、漆木盤。粗糧飯加野菜,一至沿用到解放前。更為值得注意的是,盧氏的“盧”,繁體字是虎字頭,說明盧氏部落崇拜虎圖騰,後來盧氏古國有虎頭旗,戰士戴虎頭盔,這種圖騰崇拜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盧氏人的生活,相沿成俗,盧氏人的小孩戴虎頭帽、枕虎頭枕、穿虎頭鞋,挂虎頭兜肚的風俗直到解放才消失。 《綱鑒夏紀》說“太康即位,荒逸弗恤國事。辛亥十有九歲,畋獵于洛水之表,十旬弗歸,有窮之君後羿因民之怨距之于河,弗許歸。”洛水之表,指的是禹王得神龜負書處,據說在今洛甯長水,長水在西漢時屬盧氏轄區,也在盧氏部落的活動範圍之内。《綱鑒商紀》: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湯使人以币聘之,任以國政,因說湯以伐夏救民之事。湯進伊尹于桀,桀不能用,尹複歸湯。注中說:按呂氏春秋雲,有姺氏采桑得嬰兒于空桑,後居伊水,命曰伊尹。後來伊尹相湯伐夏與桀戰于鳴條,桀師敗績,湯遂放桀于南剿,湯即天子位于亳。伊尹究竟耕于何處?久有争議,上說生在空桑(古今地名詞典說在今河南開封縣東南陳留鎮),後居伊水,伊水就是伊河,“發源于盧氏悶頓嶺”(見辭源),流經栾川、嵩縣、伊川、偃師彙入洛河。這是從上古到今沒有改變的。 另關于莘地,《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作為國名有二處,一在山東曹縣,商方國有莘(也作有姺或有辛)。二是商、西周的諸侯國,在今陝西合陽,文王取于莘,即此。作為古邑名有三處,一在安徽界首市北,《左傳莊公》莊公十年,荊敗蔡師于莘,即此。二在山東省莘縣東北,衛宣公使急子使齊,又使盜待于莘殺之,即此。三在今三門峽陝縣東硖石,《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即此。這幾個地方與伊水都遠,而盧氏包括栾川古稱莘川,或莘原,或莘野。康熙版、光緒版盧氏縣志上曰:“盧氏古莘川地”。碑文匾額也有記載,如始建于唐,重修于元、明,立碑于正德四年(1565年)的《沙窩川大明寺碑記》雲:“今中州莘川,居衆山之中,始盧敖得道之鄉,乃扁鵲降升之地。” 瓦窯溝裡墁坪街古時有個過街樓,匾額上書“莘野高風”。古詩詞也有記載,如清代盧氏縣令趙作霖《暑篆兩月士民眷戀祈留一言賦此為别》一詩中寫道:“兩月莘川治末周,皇仁寬德慚難酬。訟庭敢信情無遁,署案惟期牍勿留。暫訪茅檐民俗古,初觇彩筆士風優。臨岐攀愛緣何事?一點清心繞水流。”清代州判宋之睿《熊耳》一詩中也有:“莘周從南來,有山矗天起。”以上材料可證,盧氏古稱莘川,當無庸置疑,伊尹耕莘當然就是耕于古盧氏了。栾川縣西墁子頭有一塊伊尹當年耕種過的土地,清道光二十九年盧氏知縣劉應元将刻有“耕莘古地”的石柱立于地邊,附近的坡址溝,傳說就是伊尹城的故址。伊尹生于何處還有待進一步考察,但伊尹長于盧氏,或隐居于盧氏應該确認。 盧氏部落發展到商末已成為一個小國。《史記周本紀》中說,武王伐纣時有馬車三百乘,士卒四萬五千人,虎贲(沖在前面的敢死隊)三千人。許多擁護西周的友邦都率兵來會,有庸、蜀、羌、苗、微、盧、彭、濮8個小國,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汲縣)誓師。其中的盧就是盧氏古國,這次助武王伐纣有功,後被封到湖北襄樊至南漳一帶,亦名曰盧國,也有寫作廬的。《左傳》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伐庸,自廬以往”即此。《左傳》桓公二十年(前699)“楚屈瑕伐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也就是:盧國軍隊和羅國軍隊兩面夾擊,把楚軍打得大敗。其中盧戎就指的是盧氏人,為何稱戎下文還要說到。 周武王滅商後在考察了伊河、洛河流域後,站在崤山主峰冠雲山上對周公說:“自洛汭(鞏縣)延于伊汭(盧氏),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其地平易無險固,是有夏所居住的地方)。我南望三塗(三塗在嵩縣),北望嶽鄙(向北望華山腳下的京城),顧瞻有河(回頭看黃河在北),粵瞻伊洛(向前看這伊河洛河流域)。毋遠天室,将營周居于洛邑(不要與京都太遠,将來可在洛邑營建周室,管理東方諸侯與殷民)”,到成王七年二月,使召公先去洛邑看好地方,三月周公到洛邑,動工興建城池,叫王城,定為東都。周公又營成周(今白馬寺附近),遷殷頑民于成周,加強管理。後來周召劃陝而治(見綱鑒)。周武王考察過盧氏,由此可知。 春秋時,盧氏一帶叫陰。《辭源》載:“陰,古地區名,春秋晉地,今陝西商州至河南陝縣、嵩縣,凡黃河以南,熊耳山山脈以北一帶皆是。河南盧氏縣東北有陰地城,‘左傳戎蠻子赤奔晉陰地’‘楚使謂陰地之指令大夫土蔑’,皆即此”。《古今地名大詞典》還說:“公元前607年晉趙盾自陰地會同諸侯之師侵鄭,今河南省盧氏縣東有陰地城,為當時屯戌之所。”陰地城據說就是今天盧氏的火炎城。由此可知,春秋時不僅有盧氏邑,還有陰地城,盧氏和外界來往不乏,諸侯侵鄭之兵就屯住在陰地城。 周平王因避犬戎之亂東遷洛邑,原封在寶雞的城虢,随平王東遷。建都上陽,占有今三門峽陝縣和山西省平陸一帶,先後滅焦、征阌,伐盧氏,盧氏歸順于虢,虢太子曾修行宮于盧氏龍山腳下(今虢太廟處)。盧氏古國首領被封到湖北北部以後,留下的支族繼續在盧氏山中繁衍生息。從周初到春秋幾百年間,盧氏部落發展壯大,在青石關外築城自守。到春秋時期原生活在瓜洲(今陝西秦嶺西端及隴山一帶)的陸渾允姓之戎,被秦、晉誘迫遷到内地,其中一支遷到盧氏,史稱陰戎;另一支遷到嵩縣的仍叫陸渾之戎。遷到盧氏的陰戎,後來與盧氏土著人互相融合,取長補短,促進了發展。他們有分有合,和周圍的勢力進行争鬥交往,在争鬥和交往中壯大,往來活動于伊河、洛河之間,故又稱伊洛之戎,也有稱盧戎的。 《辭海》對伊洛之戎是這樣定義的:古族名,西戎的一支。因居伊水、洛水中上遊一帶(今河南盧氏、嵩縣、汝陽等地)而得名。可是盧氏人為何也稱戎。關于這一點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講得很清楚:“中國、夏、華三個名稱,最基本涵義還在于文化。文化高的地區,即周禮地區稱為華,華夏合起來稱為中國。對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禮的人和族按不同區域稱蠻、夷、戎、狄。例如杞君朝魯君,用夷禮,杞被貶稱為夷,後來杞君朝魯用周禮,杞又被稱諸夏。姜戎與齊同姓,同住在中國内部,姜戎飲食、衣服不同、貨币不通,語言不達,被稱為諸戎。而齊則稱諸夏,吳與骊戎都是周天子的同姓,吳被稱為蠻,骊戎被稱諸戎……。” 盧氏人飲食、衣服、語言與周人自然有差別,貨币也不同,習慣有差異,盧人色尚黑,周人色尚赤,周人打仗用戰車,盧人打仗用步戰或單騎。由于這些文化上的差異,被周視為戎族,稱為盧戎也就可以了解了。在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王室内讧,伊洛之戎與楊钜、泉臯之戎攻入周都洛邑。周襄王以戎難告齊,齊侯使諸侯發卒戍周。周簡王元年(前585年)伊洛之戎随晉侵宋。這些史實,記錄了先民們活動的情況。也說明盧氏古國在戰國時候已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且有相當的實力。 前655年12月,虢被晉滅亡;公元前456年盧氏邑被晉所并;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盧氏邑屬韓。 盧氏邑,在春秋末期或戰國初期就已經形成,且被廣泛運用。《古本竹書紀年》說:“晉出公十九年(前456年)韓龐取盧氏城。”《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也說:“盧氏,古邑名,戰國韓邑,在今河南盧氏縣。”考察盧氏邑位址,當在今沙河三角城,基于以上原因在漢武帝元鼎四年建縣時仍定名為“盧氏”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漢書地理志》中說确定郡縣名子是“采獲舊聞,考迹《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焉”。說明,漢朝建縣也是考察古迹,根據史書而命名的,盧氏縣建縣前,本叫盧氏邑,建縣就叫盧氏縣,何疑之有,盧敖是秦時人,在盧敖來盧氏之行前,盧氏已早就叫盧氏邑了,與盧敖避難于此大不相幹。 說盧氏縣城最初就在三角城,理由有三:一是古盧氏邑的舊址。西漢建縣時沿用舊址,情理之中。二是《漢書地理志》說盧氏縣“熊耳山在東”。熊耳山是不動的地理座标,三角城看熊耳山即在東方。如在今日縣城看熊耳山是在西南、或南。三是口碑相傳,老年祖輩流傳說三角城就是盧氏古城。那麼什麼時候移治今縣址,還有待考察,據資料推斷可能在北魏到隋唐之間。盧氏建縣後的隸屬轄區疆域有以下變化: 據《漢書地理志》載,漢時有郡國103個,縣邑1314個。武帝元鼎四年置弘農郡,轄11個縣,有弘農(今靈寶)、盧氏、陝、宜陽、渑池、丹水(水出上洛冢領山,東至析入鈞,密陽鄉,故商密也)、析(今淅川西峽)、商(秦相衛鞅邑也)、新安、上洛(今洛南)、陸渾(春秋遷陸渾戎于此)。地域相當于今宜陽以西,陝西丹江以東,嵩縣以北,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盧氏縣的面積也比今天大的多,它西接上洛,東與宜陽毗鄰,擁有今洛甯的西半部。南接析,東南接陸渾,包括今栾川和嵩縣一部,北連弘農包括今靈寶縣的蘇村鄉和朱陽鄉。 經西漢214年,新莽16年進入東漢。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盧氏仍屬弘農郡,郡域縮小,轄9縣:有弘農、陝、渑池、新安、宜陽、陸渾、盧氏(有熊耳山,山海經曰: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美玉,多人魚。伊水出,淯水出。)、湖、華陰。 東漢時盧氏隸屬地域和西漢同, 東漢經195年到三國。三國時盧氏屬魏,隸恒農郡(因避漢獻帝諱改弘為恒)。三國經曆44年到晉。《晉書地理志》載:晉時盧氏屬上洛郡,(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郡置,治上洛。)統縣三,有上洛、商、盧氏(熊耳山在東,伊水所出) 晉經154年進入南北朝,此時區劃頻改。《魏書地形志》說,盧氏屬金門郡(天平初置),領縣四,有金門、南渑池、南陝縣、盧氏縣。金門,東魏天平初置,轄境相當于今宜陽縣。南渑池,北魏在太和十年改渑池縣置,治今洛甯西北。南陝縣,北魏宣武帝析盧氏縣置,治今洛甯西長水鎮,西魏廢帝改為長淵縣。盧氏縣,地域縮小,東邊析出南陝縣。南邊,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析出朱陽關置朱陽縣,治今朱陽關城址村。屬朱陽郡,治朱陽縣,隸淅州,轄境相當于今淅川河上遊地區。北魏置洛安郡,西魏又置義川郡,均治盧氏。隋開皇初郡廢改為虢州,仍治盧氏,轄弘農、桃林、盧氏三縣。到隋炀帝大業三年(607年)又置弘農郡,盧氏隸屬虢州,随移治虢州于靈寶北虢鎮,弘農郡統縣四,有弘農縣、朱陽縣、桃林、盧氏。 南北朝經169年,隋曆38年進入唐代。據《新唐書地理志》載:高祖改郡為州,分天下為十道,凡州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盧氏隸屬河南道,虢州弘農郡。虢郡治盧氏,義甯元年析隋弘農三縣置。貞觀八年徙治弘農。天寶元年改郡為州,轄縣六。有弘農、闵鄉、湖城、朱陽,盧氏、玉城。玉城,義甯元年析盧氏置。盧氏,武德元年(618年)置,南有朱陽關、武德廢。 唐有天下278年,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又經53年到宋代。據《宋史地理志》曰:析天下為二十三路。盧氏屬陝西路、虢州、虢郡。該郡轄四縣:有盧氏、虢略、朱陽、栾川。盧氏,熙甯二年(985年)以京西伊陽栾川冶鎮隸焉。虢略,唐弘農縣,建隆初改常農,至道三年改虢略,熙甯四年春玉城為鎮入焉。朱陽,乾德六年廢入常農,太平興國七年複置。栾川,元佑二年以栾川冶為鎮入盧氏,崇甯三年改為縣。 兩宋經319年,進入元代。唐以前以郡領縣,元則有路、府、州、縣四等。盧氏縣屬河南府路河南府嵩州,河南府路(治王城)。嵩州,唐為陸渾、伊阙二縣,宋改順州,金改嵩州,領伊陽、福昌二縣,元初以福昌隸河南,至元三年春伊陽入嵩州,領盧氏一縣。至元二年隸南京路,至元八年屬南陽府。 元代統一中國隻有89年,進入明代,盧氏屬江北行中書省河南府,領州一:陝州。縣十三:有洛陽縣、偃師、鞏、孟津、宜陽、永甯、新安、渑池、登封、嵩、盧氏。盧氏元屬嵩州,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屬南陽府,三年三月屬陝州,明萬曆初改屬河南府。縣西南有熊耳山,洛水自陝西商州流入境;東南有巒山,一名悶頓嶺,伊水所出;北有鐵嶺,東澗水出焉,東南入洛。又東北有馬回川,亦入于洛。又東南有栾川鎮,西南有朱陽鎮,《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八作朱陽關;北有杜官鎮三巡檢司。又西有白華關(見明史地理志)。 明朝經276年進入清朝。清初沿明制,盧氏仍隸屬河南府;雍正二年劃歸陝州直隸州。陝州直隸州領縣三:靈寶、阌鄉、盧氏,在州西南百四十裡。盧氏縣西北有盧氏山。洛水自陝西洛南入,其南熊耳,禹所導,東經城,入永甯,其支蔓渠俗稱悶頓嶺,伊水出,東南經栾川鎮入嵩。西南湯水,俗名黃沙五渡,入内鄉,《水經注》出盧氏大嵩山。朱陽一鎮,縣驿一,州判署駐。(見清史稿,地理志) 綜上所述,竊以為盧氏人是地皇氏的後裔,發展成盧氏部落,由盧氏氏族部落發展為盧氏古國,建立盧氏城邑,縣名源于古國名或古邑名,建縣之初治于盧氏邑三角城,後遷今址。建縣兩千年來,縣名未變,城址有遷,轄境漸小,隸屬代有更易。由于涉獵有限,材料不足,确當與否,願聽方家指正。 事實表明,西漢初置縣時,行政區域就包含有兩個部分,即中心區域和附屬區域。可以肯定,西漢初置盧氏縣的中心區域就是盧氏盆地。盧氏盆地北有崤山,南為伏牛山,東為熊耳山。這個整體的命名,必然依據整體中心區域的特有稱謂而定。盧氏盆地的特有稱謂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盧氏。 盧氏作為地理名詞最晚在春秋末期或戰國初期就已經形成,且廣泛使用。從盧氏縣境内出土的盧氏布、盧氏涅金等古錢币來看,這些古錢币上鑄有“盧氏”,表明盧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根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晉出公十九年(公元前456年),“韓龐取盧氏城”。盧氏城的存在,揭示了盧氏作為地理名詞所表示的概念或地域(中心區域和附屬區域)已經為當時的人們所認同、接受和使用。可見,盧氏作為地理名詞使用的時代要遠遠早于盧敖“亡而不返”在秦為博士的秦始皇時代。是以,漢武帝初置縣時,命名為盧氏,與盧敖得道成仙無關。 再看商周之際,邦國數目銳減,盡管有荒誕不經的成分,但是也表明了這樣的客觀事實,即各個部族、氏族正在逐漸融合,演變成較大的國家或獨立的部落聯盟。作為部落(或氏族)的氏,也随着曆史的潮流而演化成國名。根據朝代的代名詞的構成部分,“古國名,朝代名均系于氏”,如無懷氏、葛天氏、夏侯氏等。那麼,“盧”與“氏”為什麼不能構成一個古國名呢?

古八景

人們需要知道他們有曆史嗎

陳董劍的橋

位于呂氏東門,古老的“國語”和東沙河(稱為劍河)。在古代,東大門有護城河也叫陳河,河懸索橋與木頭。橋下的水,人行天橋,反映在水中,很好看。有平行南劍河東部,東北部有郭宮殿,東部河流花(稱為蠻族神廟),庫珀蒼翠,風景宜人,原因是被稱為古八景。

人們需要知道他們有曆史嗎

高古代穿越

位于東北部的呂氏1.5公裡,毗鄰高村,是以稱“古代穿越高”。高村,古老的四大跨部門有一個古老的渡口,施舍說“永金”。洛河橋建于1960年,渡船。在古代,位于洛河主要渡口,渡口行人絡繹不絕。縫,交叉服務傳遞,早上晚上,楊樹和柳樹台灣海峽兩岸,龍山,文山、巫山和waterinfo相映下來的青山秀水美麗的畫卷。

人們需要知道他們有曆史嗎

南寺,小中

舊興國寺也被稱為南寺,位于洛河橋東南縣南部,南高出waterinfo和縣城的地方,相對v龍山之後,文山。寺寺廟大,庫珀翠綠的,有一個鐘樓寺西,挂一個大鐵鐘,嘴巴一般四到五英尺,六、七英尺高,有和尚一個時鐘報時,日夜響亮的鈴聲,完成振動,聲音在十公裡。寺廟,每天早晨的藝術,薄霧覆寫waterinfo兩邊的世界,大鳴鐘,在四川聲縣,人們竭力反對,開始一天的工作。

人們需要知道他們有曆史嗎

西方夏挽著

位于10公裡以西呂氏劍橋北村西黃村,叫“霞多麗子口”。這兩座山,山谷深處,就像在石門。無論何時,燕西山,其他地方沒有太陽,隻有山在我希望雲,一束陽光照亮背後的山坡上村的南方城市,村莊,因為“村”,現場因為名字“西夏挽著”。西關古老縣館,曰XiaGe“視圖”,尤其是證人村夜景。

人們需要知道他們有曆史嗎

洞庭湖的月亮

位于西北東溝縣2公裡,古名“洞庭湖溝”。村裡洞庭湖之一,湖北岸有一棵大樹和月亮樹,一個月你的背部(滿月之日起,平均月球15日和16日)晚上,站在洛河南岸的山上俯瞰村莊,和可以看到月亮映在湖面上的高大樹木,一輪明月挂在樹梢。靜态的月亮湖風,風一個月銀。

人們需要知道他們有曆史嗎

格雷厄姆寫煙

位于東北東沙河兩岸縣3公裡。土地肥沃,老柳樹CongMi、形成英裡格雷厄姆寫,村莊叫做“格雷厄姆寫村”。這是大道,山西,陝西,地理條件優越,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住在這裡,逐漸形成了一個七、八的村莊。每天早上,前後十炊煙袅袅,晨霧籠罩,煙混合在一起,像遊絲百丈在飄蕩,幾千米在傳統封閉的空,壯觀

人們需要知道他們有曆史嗎

雪在山上

熊耳嶺山,位于呂氏,以南30公裡的城市部門熊耳山峰,境内最高海拔1569米。山高聳的山脈、高風險挺拔,山脈,高山氣候。夏季峰會山的影子,雪,不是“山上的雪”是一個場景。今天沒有這個觀點。

人們需要知道他們有曆史嗎

鐵嶺雲

位于呂氏以北20公裡。光緒版,“有縣志”載:“鐵嶺,MangShan的腰,其脊和陡峭,南北大道,戍如何。”“在20英裡是一個縣,北村楊歌将弘揚燕趙車站軍隊……”。在古代,晴日嶺,看起來,看到荷包就像雲海,雲,纏繞在腰部的山峰,山峰,如波,蜿蜒起伏,沒完沒了的。從傅“猴子”到“智人”進化。1956年,呂氏文化中心NiuShuSen将選擇一批龍骨标本送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的關注。第二年,中國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主任周教授ming-zhen個人導緻漯河有紅層盆地調查發現高等化石點,以便重埋超過4000一萬“fu猴子”化石一旦可用。“傅猴”是代表中國和亞洲發現年代最早的靈長類動物,是人類進化的研究珍貴的實物标本。1976年,呂氏古人類頭骨化石的發現了四片和2片牙齒化石。後中國古人類專家教授顧Lanpo鑒定,被認定為“智人”化石大約100000年前,即人類,直立人,根據出土地點(呂氏HengJian鄉劉嘉陵村)命名為“智人。1983年由濟南古脊椎動物(國内知名專家),和NiuShuSen簽署的相關報告,發表在《中國古代人類,“智人”發現公開的狀态,同時,也推動了文明的中原文明,必須有舊石器時代的實體可以考100000多年前。1993年2月,五個四川城鎮河南高速公路應當建立山區,發現一窩恐龍蛋化石的36塊,一個單一的模式。1993年12月16日,朱镕基朱楊楊城鎮村莊農民在南山坡上還發現一窩恐龍蛋化石,除了傷害損失,相關部門采取7。1995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李楊的檢查,發現在東方家窯鎮地區的15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原始的“智人”100000年的曆史在50000年再次推進。此外,有責任在裴,63年新石器時代仰韶和龍山文化遺址,包括化石記錄點22。主要考古成就和化石點和古代遺址在告訴我們,他們有18億年前,是深海,在大約18億年前,從海洋隆起成為土地;中生代白垩紀末,山用地上升;大約1.6億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恐龍世界,在4000多年前,“他們有傅猴子”和發展;溫度約100000 - 150000年前,“他們傅猴子”已經完成了從猿到類猿人質變,從藝術家到直立人(即。“智人”)的改變。”智人”繼續祖先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山林。住在木桐猴山,是他們的必然選擇。這裡位于邊境于山,山帶柯林斯,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從漯河,食魚和蝦很友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通過“鳥巢”的祖先,“洞穴”,在“洞”,這裡的山是塊石頭結構,容易赢。他們收集了從遠處青石,加工成“老紳士鑽”,然後使用它來建構我們的家一天又一天。五,六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老紳士鑽”,你可以想象這個洞是困難的。随着人類的發展,一個是猴山食品的短缺資源,第二個是“智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是以他們将在山西,去西安kai…;東部,避開(漯河)水漂流,,洛陽……是以,他們是hilo-systems文化發源地,北京長Gushan,是中國的家鄉……提供起源說“更多”科學“處女地”現代人類起源的起源,特别是争端一直是世界考古的一部分。說主流的聲音是“走出非洲”:一個是除了非洲,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不能出前現代實體證書從200000年到50000年前。是以說,由于冰川,其他州都死絕,全世界在非洲的現代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