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華軍
制造業高品質發展是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都離不開制造業,需要在推動産業優化更新上繼續下功夫。開啟“十四五”新征程,産業金融作為産業與金融結合最緊密的重要經濟領域,如何适應産業優化更新的需要,成為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适配性的重要内容。
在産業金融領域内,産業是基礎和根本,金融起到催化劑、潤滑劑和倍增劑的作用,在良性循環模式下,兩者互相滲透、互相支撐、互相促進,不斷創造新的價值,實作“1+1﹥2”的效應,帶動産業規模快速發展壯大,為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産業金融是産業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是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必由路徑。從不同角度看,産業金融具有不同的内涵:從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角度看,在産業發展政策的背景下,憑借一系列金融業務活動來推動特定産業的發展,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準,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衆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從風險防範角度看,産業金融不僅是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耦合,更有兩者協調有序健康發展的内在要求,産業是金融發展的基石,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牢牢把握這一根本原則,避免金融脫實向虛,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治本之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倒逼經濟結構轉型更新,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産業金融發展迎來巨大契機,也面臨重大挑戰。隻有金融體系結構與産業經濟結構高度比對、深度融合、良性互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金融對經濟高品質發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有力支撐作用。目前,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高風險銀行的總資産目前僅占銀行業總資産1.4%,金融脫實向虛、盲目擴張得到根本扭轉。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隐患仍未消除,部分行業處于周期底部,個别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加大,國際金融市場不确定性增加。對此,産業金融需立足目前、着眼長遠,堅持新發展理念,明确高品質發展目标,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建構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抓住主要沖突和沖突的主要方面,補齊短闆、強化弱項,樹牢規則、劃清底線,推動解決突出沖突和問題,加快打造産業金融更新版,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和促進作用。
随着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優化監管架構頂層設計,強化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監管協同關聯,對于提升監管能力和水準具有深遠的意義。目前,産業金融呈現科技化、資本化、垂直化、生态化發展趨勢,在應對變革、促進創新、提升效率和實作共赢的同時,相應風險的累積程度和傳播速度逐漸放大,風險傳播機理更加複雜,對金融監管及時性、有效性、全面性和專業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優化監管架構頂層設計,需要着眼于産業領域的專業性、科技進步的複雜性、風險管理的差異性、跨界風險與合規的統一性四個方面展開。科學把握産業金融形态和本質規律,推動金融監管與時俱進,既要避免因治理手段簡單生硬而扼殺産業金融發展需求,也要轉變治理觀念和方式方法,探索建立風險預警和跨部門協同處置機制,及時準确識别研判處置風險,實作事前事中事後全鍊條風險可控能控在控,不斷提升監管效能。
産業金融發展曆經三個階段,從直接面向單點客戶的傳統金融服務模式,演進為沿産業上下遊布局的産業鍊金融模式,近年來逐漸形成以産業為核心、以平台為拓展方式的産融生态圈模式。資本化是産業金融的重要趨勢,資本的不斷集聚催生了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平台和金融中心等市場主體。此類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具備其必然性、創新性,而其監管,尤其是對資本和風險的穿透監管,應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産業金融發展風潮遍及各類行業,一些實力較強、經營規範的機構通過金融控股平台模式,優化了資源配置,降低了資金成本,豐富和完善了金融服務,有利于滿足消費者和産業鍊的需求,提升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但在實踐中,也有少部分企業盲目向金融業擴張,内部治理失效,市場行為失範甚至違法違規,債務杠杆高企,隔離機制缺失,資金脫離實體經濟空轉,造成金融行業秩序混亂和社會經濟的不穩定。是以,要進一步完善對金融控股平台監管的規章制度,填補規則空白和漏洞,不折不扣落實準入管理和持續監管,提升制度執行效能,有利于防範風險交叉傳染,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
一個良性循環的社會經濟形态,離不開與之相适應的産業金融生态,産業金融通過更好地賦能實體産業,才能真正展現其存在價值。是以,優化産業金融發展生态,需要企業和監管共同努力,把賦能産業提質增效和促進人民生活改善作為第一要務。面對市場環境和監管要求的不斷發展變化,産業金融相關企業要立足主業,找準自身定位,聚焦目标客戶群,創新商業模式來建構自身獨特的産業金融服務優勢。要更加注重發揮金融對産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加重視資金來源和運用的穩定性、合規性、有效性、安全性,不斷加強股權結構、公司治理、關聯交易、風險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建設和管控。着眼于長遠,面對新經濟形态、數字化浪潮和客戶需求的多樣性、變遷性,産業金融企業需要不斷思考自身在新産業生态中的定位和經營管理模式,制定更加徹底的轉型更新戰略,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更好地賦能産業提質增效和民生改善。(俞華軍)
來源: 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