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一次感動,王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30秒快讀一部需要“耐心”的舞劇一部有着電影質感的舞劇一部“最真實”的舞劇

再一次感動,王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30秒快讀一部需要“耐心”的舞劇一部有着電影質感的舞劇一部“最真實”的舞劇

1.夜,大雨,摩斯電碼如雨絲般一般傾瀉,數十黑衣人撐着黑傘,沉默疾走。兩名年輕人,相扶走進雨夜。他們,為雨夜帶來一抹光,他們,是李俠和蘭芬。

2.此後12年,每一天都如走刀尖,白天,身形交錯間,一份份情報被傳遞;夜晚,電波刺破夜空,傳送千裡。

3.黎明将至,雨夜更加陰冷,戰友一個個倒下,李俠明知繼續發報的唯一結果隻有犧牲,卻義無反顧地戴上耳機,在“滴滴滴”聲中迎來天亮,與同志們永别。

懸疑刺激的劇情沖突、催人淚下的戰友情誼、視覺震撼的舞美設計、恰到好處的配樂、如電影般的畫面質感,在無聲勝有聲的舞蹈加持下,造就了王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與同名電影一樣,舞劇以李白烈士和他的妻子裘慧英為原型,講述地下黨員李俠、蘭芬的“潛伏”故事。入場前,原本以為舞劇的故事情節與電影相同,隻是換了一種表達方式,沒想到,這種“偷懶”的想法,從來就沒在舞劇編導腦海裡出現過。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采用了全新的劇情設定,李俠不再是糖果店老闆,而是報社的一名編輯,蘭芬則成為上海絲綢廠的一名女工。不同于電影,舞劇的人物和場景變幻次數有限,新的人物背景設定,讓整個劇情沖突更加集中。

這是一部成功的懸疑劇,上半場全程鋪墊,人物一一登場:報社秘書、攝影記者、裁縫、學徒、黃包車夫、賣花女⋯⋯他們究竟是誰?下半場劇情啟動“加速度”,特務亮明身份四處追捕,整個上海的情報組織遭受嚴重打擊,戰友為掩護李俠犧牲,而他自己最後也毅然決然與同志們永别。

不做劇透,對于觀衆,唯一需要提醒的是,要有“耐心”。

不過,有幾個細節還是可以一說,它們真實地還原了當年:每天李俠回家,蘭芬都會拿起掃帚掃地。一般觀衆可能并不知道其中含義,據李白烈士紀念館第三任名譽館長吳德勝此前為《IT時報》記者介紹,這是為了檢視李白是否被人跟蹤;李俠在發報時,會拿起桌上的一個收音機上樓,然後做出接線圈的動作,這是當年黨的機務員塗作潮發明的簡易電台,隻在普通收音機上做簡單改造,便是一部電台,一旦有情況,隻要将線圈扯掉,誰都看不出來;李俠犧牲時,黎明已至,蘭芬抱着孩子出來,也是當年的真實情節。裘慧英不知道丈夫已經在5月7日被敵人殺害,上海解放後,曾抱着孩子到提籃橋監獄尋找丈夫。

再一次感動,王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30秒快讀一部需要“耐心”的舞劇一部有着電影質感的舞劇一部“最真實”的舞劇

今日的舞劇,不再僅僅是以動作表達,舞台、燈光、服裝、音樂等非舞蹈因素,對于整部作品的效果呈現,同等重要。

利用光影效果,這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竟然在舞台上演出了一種電影質感。

開始的一幕,既有《黑客帝國》般的科幻感,又帶有《功夫》中斧頭幫身上的舊上海氣息,有着強烈的視覺沖擊。

電影常用的“蒙太奇”手法也被帶入舞劇,且與本身的藝術形式水乳交融,有觀衆将其稱為“并發式平行蒙太奇”,而編導則稱之為對“空間的時空上的叙事切割”。

戰友犧牲後,李俠到現場尋找情報線索,而蘭芬則坐上三輪車回家。兩個發生在不同場景的畫面,利用燈光和隐形幕布做的布景,在舞台上形成兩個光區,同時呈現。

左舞台,李俠在尋找線索,他的思考甚至模仿了偵探電影中常見的“照相機般的記憶”,将被特務打砸得七零八落的物品,恢複原狀,進而發現端倪。右舞台,特務假扮的三輪車車夫引起蘭芬警覺,随後表演的下車、摘帽子、看發型等幾個動作,其實也是她大腦思考過程的還原。

李俠和蘭芬的愛情故事,采用方式更為大膽,由四組“李俠和蘭芬”在同一個舞台同時呈現二人不同時期的相處故事,從一開始假扮夫妻,到後來慢慢熟悉,再到結婚、入黨,一起潛伏。

再一次感動,王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30秒快讀一部需要“耐心”的舞劇一部有着電影質感的舞劇一部“最真實”的舞劇

在本報記者采寫的《“電台三烈士”李白在上海戰鬥的十二年》中,對二人的情感曾如此描述:從“假扮夫妻”到真正的革命伴侶,他們擁有最深沉的愛,并化作最堅定的信念,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對彼此的忠誠未曾改變。

另一處經典的畫面是當戰友掩護李俠犧牲後,痛苦萬分的李俠,在夢中與戰友相會,暖色調的黃色頂燈和黑色的空間,形成一段夢境與現實的閃回,而李俠和戰友的雙人舞,則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對于年輕生命逝去的痛惜和懷念。

舞劇本身講究的是時空一體化,通常采用線性叙事,電影則是時空切割的藝術,蒙太奇、倒叙、旁白、特寫等多種元素的采用,讓它具有其他形式難以比拟的優勢,但《永不消逝的電波》卻打破了這種傳統結構,讓觀衆在兩個小時内享受了一場美妙的、電影般的舞台表演。

2020年春晚,一舞《漁光曲》技驚四座,蒲扇、闆凳、旗袍、悠長的音樂、柔美的江南女子身姿⋯⋯組成一副經典的上海弄堂畫卷。

再一次感動,王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30秒快讀一部需要“耐心”的舞劇一部有着電影質感的舞劇一部“最真實”的舞劇

《漁光曲》是1934年同名電影《漁光曲》的主題曲,作曲家任光為了寫好這首歌,曾特意到長江入海口——吳淞口觀察漁民們的辛苦勞作。《漁光曲》曲風悠揚舒緩,仿若海浪一波波拍打到岸邊,在淡淡的憂傷中叫醒了“上海的早晨”:阿姨姆媽坐在矮凳上,輕搖蒲扇,時而輕輕吹一下爐火,時而輕擡纖纖細手,抹去額頭上的汗珠,這是老上海人最熟悉不過的畫面。随着太陽越升越高,女人們站起身來,向前走去,搖曳的旗袍裙角,優雅曼妙的舞步,又從另一方面呈現出江南女子的柔軟和美好。

再一次感動,王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30秒快讀一部需要“耐心”的舞劇一部有着電影質感的舞劇一部“最真實”的舞劇

出現在《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這段群舞,比春晚的獨立片段有了更多的含義。李俠和蘭芬戰鬥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他們既要随時與特務周旋,帶着極高的警惕,又要“潛伏”于鬧市中,和普通人一般生活。舞劇并沒有像傳統紅色劇目那樣,臉譜式地塑造英雄,而是通過生活化的細節,讓現代觀衆了解英雄作為普通人的一面,進而更深刻地了解那句話:俠骨柔情,才是真英雄。

同樣的内涵,在舞劇的其他橋段也有多處展現,比如,一段展現李俠和蘭芬家庭生活的舞蹈中,兩位舞者充滿愛意的眼神交織,纏綿的肢體語言綻放出戰火中的愛情玫瑰,也是今日年輕人渴望遇到的“靈魂伴侶”。

更珍貴的是,這樣的呈現并非簡單的藝術創作,而是當年戰鬥在上海的地下工作者們真實的寫照。

在本報系列報道《石庫門裡的紅色通信》中,記者們通過整理史料、采訪烈士後人,了解到當年諸多細節:“電台三烈士”之一秦鴻鈞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會給孩子變一會魔術、吹一次口琴;過中秋節的時候,李白帶着裘慧英去街上的商店逛一圈,指着櫥窗裡的各色各樣月餅說道,這是豆沙的,這是蓮蓉的,“我們飽了眼福,看過就等于吃過”;另一位烈士張困齋,為人正直真誠,酷愛讀書,一生以書為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越了解這些“真實”的英雄,越容易“愛”上這樣的英雄。正如劇末所言: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

作者/IT時報記者 郝俊慧

編輯/林斐、挨踢妹

排版/季嘉穎

圖檔/《永不消逝的電波》

來源/《IT時報》公衆号vittime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