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岩之畔,盛開着一朵有毒的情花

——品《于岩之畔》有感

看文章我有兩個習慣性動作,一是睜着眼睛看文字,二是閉着眼睛想劇情,容易把自己也穿越進去,當成是文中站在邊上的看客,甚至自以為是的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一個小小角色。是以,與其說是看文章,不如說是看電影。劇情說些什麼?意味着什麼?怎麼呈現?吸不吸引人?每一個文字都要用心去稱一稱斤兩,計算值不值得用自己的時間去換。

于岩之畔,盛開着一朵有毒的情花

《于岩之畔》在研讨會前我隻讀了兩遍。我不善于讀小說,讀起來費時,據說還會成瘾,是以一直未曾嘗試。也許《于岩之畔》會成為我讀小說的種子。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呢隻會不知是以胡言亂語,不當之處,歡迎調侃。

你知道我的微信名為什麼叫“于岩之畔”嗎?睹一麗人,于岩之畔;畔非絆兮,吾心歸依!“于岩之畔”是兩個女人的孽緣?一個在實處,一個在暗處。

《洛神賦》你惹禍了。

于岩之畔,盛開着一朵有毒的情花

讀完第二遍的我,總結一句話:險與豔的邊沿有一朵帶毒的情花。

彼岸花,花與葉都不敢奢想相見,而人這種奇怪的動物總會去挑戰種種奇奇怪怪的不可能。

對,寂寞時的豔遇是有毒的情花

“當你寂寞時

你是否有過一種念想

在霧裡隔層紗安排一場巧遇

寄托一場邪惡的心思

然後開始胡思亂想

用文字含蓄的表達,猶豫許久再飛出去

然後又把飛來飛去的文字變得直白

最後把胡思亂想變成現實

最後又追悔莫及悔不該當初

當你悔不該當初的時候

于岩之畔的花已經開得盛豔

而你或許已經無法自拔

或許你會殘酷的繼續錯誤下去

其實,不管怎麼做,都是錯誤

從開始就是,結束的時候隻是錯誤升華了

原以為豔遇是寂寞旅途的調味劑

不曾想卻成為了一朵有毒的情花”

于岩之畔,盛開着一朵有毒的情花

讀《于岩之畔》要像剝饅頭,慢慢嚼,欣賞處你會慢慢發現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想來一個囵吞,但又舍不得,怕錯過每一文字呈現的劇情。文中的很多對答句總是能夠讓讀者有一種想站在不同角度“胡思亂想”的沖動。比如:

鄒泉問:你在那兒發什麼愣呢?不回宿舍,也不在教室學習。

溯遠答:沒什麼,隻是出來透透氣。

真的隻是透氣嗎?未必。

再看,從鄒泉再問“透氣?還是有什麼東西在困擾你吧”到“說來聽聽,就把老師當清風,如何?”

溯遠的回答是“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此句一出,我頓時感到溯遠借此想既表達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鹹,盡是愁的滋味,又無奈于“子非魚,安知魚之痛”的沖突心裡,是以才岔開話題回到談課堂上鄒泉講的《洛神賦》,故意“回避”内心真實的忐忑,最後誰也沒說清楚和《洛神賦》有關的心事。

于岩之畔,盛開着一朵有毒的情花

其實在溯遠心中問題沒結果之前,他内心深處一直處于不隻是五味雜陳。

讀到第七節倒數第二三段,紀赢大約猜想到了這個男人是誰,延青的偵探工作也恰巧有了一定的結果,“果然是他”這一句巧合在此處“相見”,上下的承接關系處理得嚴絲合縫。

同時,詹歡這第二根導火索惹燃了鄒泉的疑心繩,一次酒後的英雄送美激起了鄒泉内心的怒火。有幾個字可以表達。

第一個字是盯。是索命追魂般的盯。

第二個字是剜。她想說服自己,怎奈那隻有力摟住腰的手一直“剜”着她的眼睛。

第三個字是摟。“那人好像沒先前那麼醉了,因為他沒再用手去筘住她的腰,隻是扶着她的雙肩,她卻走得踉踉跄跄,東倒西歪,他不得不用力摟住她。”你幹嘛還摟着人家,這個情節又活生生的給鄒泉狠狠的一刀,割得揪心的痛。

第四個字是滾。沒辦法,再也跟不下去了,再跟就暴露了,隻有希望洛川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内“滾”下來,如果需要一秒鐘,最好給老娘半秒鐘就滾下來。但是這個“滾”是帶着“請”的,她有那麼一絲願意相信洛川不會背叛自己。但她依然很傷心。

她傷心到開始埋怨,埋怨有這個世博會,埋怨自己有這份給洛川買衣服的心,埋怨商場服務員願意為她多等一會,埋怨停車場,埋怨停車場的燈光,埋怨天埋怨地,埋怨她自己。

一夜的難眠,一夜的胡思亂想,一夜的委屈、難過,想搞明白又怕搞明白。各種念頭都起意了,可是偏偏這個時候微信中出現了“于岩之畔”這各網名,“于岩之畔”這四個字太辣眼?是誰?究竟是誰?關鍵是還沒搞明白是誰,又發現一個空白聊天頁面,不是刻意删掉什麼一定不會出現這樣一頁,這又是怎麼回事?這又激起了鄒泉心中更多的負面猜想,欺騙、憤怒、恐懼等等。

于岩之畔,盛開着一朵有毒的情花

轉到紀赢這邊,關于埋葬婚姻的路子一直在他的計劃中,壓抑着心情假裝一切都很正常。一個不小心又跟老熟人詹歡在他的發廊和他搭上一些話語,不過這會成為遲早的事。又一不小心,詹歡洩露了當初的“規矩”,什麼“看到當沒看到,聽到當沒聽到,隻能進不能出,外人問起像白癡”等等規矩,壓抑在詹歡内心的疑慮早就想找個人一吐為快了,關于那個說出來都吓死人的“頂級智慧”此處打了關子埋伏。但最終還是交代了,結果就是紀委來辦案了。

其實我并不關心這個“頂級智慧”是什麼,我關心的是這對偷吃的男女會怎麼發展。我想了很多劇情,終究還是猜對了,但是如果是單選的話,我還是會失去分數。

我起初沒想到姚麗會這樣想,她該是糊塗了,該是瘋了,她願意放棄兒子,放棄紀赢,放棄這個家,把逢場做戲,玩世不恭當成了“認真”,把傷害家人當成隻是傷害家人而已。洛川呢,内心是猶豫的,他沒有姚麗那麼多想法,他想得更成熟,他應該是想悔不該當初。但果真如此嗎?也許而已。騙子内心的真實想法很難琢磨,其實他想得更多的是擔心親朋同僚的議論,更擔心社會的輿論評價,而且在他看來偷來的更香一些,這正是文中沒直接說出來而為讀者批判人性肮髒的一面留了白。

後面的也不再作過多點評,劇情也在收拾殘局。

于岩之畔,有一朵有毒的情花。一場同學架,一張照片,幾個人物,把工作和生活攪成了碎泥,重塑也不再完美。

作者簡介:

于岩之畔,盛開着一朵有毒的情花

賴青松,筆名落秋,出生于1985年冬,貴州餘慶大烏江人,現定居貴州桐梓,中共黨員,文學愛好者,貴州省散文協會會員,桐梓縣文學協會理事、副秘書長。

其詩歌、散文、童謠創作主要以家鄉背景、人物事迹事件、心靈意境為題材,或現實,或虛拟,或唯美。 代表詩歌有《念故鄉》《那一夜,雷與雨》《學行天下》《緻我的孩子》《關于她》《一場修煉,一個輪回》《答應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等,散文有《家》《鄰家》《童年趣事》《寵愛是一種幸福》《我是書中一角子》等,部分作品釋出于中國詩歌網、貴州作家網、《婁山關》等網、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