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路過樊城區太平店鎮,看到路邊有所“青泥灣中學”。感覺這名字很新鮮,便打聽這名字的來曆。在校門口問了幾人,大家都說不知道,就連一位從校内出來的退休老師也說不清楚。

正納悶,門口的保安走過來對我說:“這名字還有些來頭呢!”說完,他向大門内牆上一指。
我擡頭一看,門内右側牆上裝有幾塊牌子,道出了“青泥灣”的來曆。
原來,在南宋末年,蒙古人南下攻宋,将襄陽城團團圍了6年。宋軍頑強堅守,但城内糧盡物絕,急需支援。宋軍得知城西北有一水名青泥河,源自均(州)房(陵),與漢水相通。便在青泥河畔造船百艘,又招募了民兵首領張順、張貴。在漢水漲潮時,“二張”帶着三千勇士乘船出青泥河,轉漢水順江而下,沖破元軍重圍,将100船糧物送入襄陽城。張順在戰鬥中身中4槍6箭,壯烈犧牲。這便是名垂青史的宋元襄陽大戰。
後人為了紀念這段悲壯的曆史,将青泥河畔宋軍造船處,取名為“青泥灣”。
那末,“青泥灣”後來又怎樣變作了太平店呢?
依牆上的牌子所言:公元1360年,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劉福通率義軍經過青泥灣,看到此處水陸交通發達,街上戲台高搭,鼓樂喧鬧,市面繁華,摩肩接踵,往來熙攘。感歎道:“此乃太平之店也”。
因當時戰亂頻仍,人心思定,人們就借其言,将青泥灣改稱為“太平店”。
從牆牌上還了解到,青泥灣中學創辦于1986年。開始叫太平店聯辦中學,1991年更名為太平店鎮二中。2012年,命名為樊城區青泥灣中學。
歎曰:為學校改名這人太有才了!硬是将這所創辦僅35年的普通鄉村中學,與700多年前的重大曆史事件扯上了關系。不僅校名優雅清新,好聽易記,更為學校和後世一代代學子,賦予了一份厚重的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