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貫古今的他,為何仕途幾起幾落?

學貫古今的他,為何仕途幾起幾落?

學貫古今的他,為何仕途幾起幾落?

劉克莊,初名灼,字潛夫,号後村,福建莆田縣人。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劉克莊出身在一個世族家庭,祖父劉夙,父親劉彌正,皆進士出身。良好的家風影響與教育,使劉灼自幼酷愛讀書,精通曆代詩詞,顯露出文學才華。他天資聰穎,每天背誦萬餘字,作文不起草文稿,提筆即寫就好文章。同時,他還在林成季、林簡子、方澤孺、柯夢得等人處學習。

宋甯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劉灼在臨安以詞賦第一的成績,補國子監生,同時,也一直在國子監保持名列前茅,這是他幼年就接受家庭教育的結果;他還曾跟随名儒真德秀學習,學到的經學道理并不比他在國子監學到的少,是以,那時就已經是文章大家了。因其先天聰慧,加之家學淵源,再加上主觀努力,使其早有聲名。

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劉灼補将仕郎,雖然他無意科舉,潛心詩詞。但家族的傳承使他在祖、父兩代進士官員的恩庇下,開啟了仕途。同年,劉灼應友人洪天錫之請,更名為劉克莊。

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劉克莊調任靖安簿,各路轉運司使紛紛頒布檄文欲納他為幕僚。他初涉官場,任勞任怨,赢得當地群衆的好評。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七月,劉彌正在臨安病逝,劉克莊辭官守制,回到闊别四年的家鄉。

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劉克莊終制(父母去世服滿三年之喪),由懷安(今福建閩侯)縣尉、福州右司理曹改真州(今江蘇儀征)錄事參軍。劉克莊一到真州,江淮前線的将帥們,聞劉克莊文名都争着要将他羅緻幕下。時任淮東安撫使的崔與之,見劉克莊到來非常高興,并對劉克莊說:“我在福建得到了兩個名士,一個是你,一個是陳子華。”并稱劉克莊與方信孺、陳子華三人為“閩之三隽”。是年,江淮制置使李钰聘劉克莊為沿江制司準遣,負責軍事文書的草拟工作。劉克莊建議“抽調駐守邊境的軍隊,用屯兵替代,進而夯實國家的根基”。意見不被采納,外界的輿論便問責于他,劉克莊遂辭官得請宮觀閑差。

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胡槻出任廣西經略使,劉克莊充任其幕僚,擔任經司準遣一職,相與唱酬,詩作足以編成集。從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到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的十一年時間内,劉克莊大部分閑居在莆田,沉入社會最基層。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宋理宗即位。閑适十一年後,三十八歲的劉克莊複出,任建陽知縣。任職期間,他戒掉詩癖,專習為吏,體恤民情,督辦遺留案件,興學施教,名聲遠揚,以政績優聞于朝廷。同時,他還認識和師事了理學家真德秀。是時,真德秀因不滿史彌遠擅權廢立,借假順道回家鄉浦城,著書立說,開壇講學,不遺餘力地傳播理學。劉克莊久慕真德秀的大名,一聽說他辭官回鄉休閑,趕快投入真德秀門下,從此一生大力宣傳理學。

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史彌遠發起“江湖詩禍”,《江湖集》被劈闆禁毀,詩人被谪貶流放。作為江湖詩派領袖的劉克莊,當然也“罪責難逃”。因他的《落梅》詩有:“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之句,監察禦史李知孝、梁成大誣告其謗讪時政。史彌遠雖已經簽發逮捕文書,以“押解聽讀”的诏書,要把劉克莊從建陽縣令上提解進京。幸得簽書樞密院事鄭清之極力辯護而得釋,但劉克莊閑廢十年。

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劉3克莊改任潮州通判,不久,就被劾以“嘲詠謗讪”的罪名,尚未赴任,又被去職,改領宮觀閑差。于是,四十二歲的劉克莊回到老家,開始長達六年的賦閑歲月。期間,他遊曆河山,閱覽民間,體驗生活。

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十月,史彌遠病重,将親信鄭清之提升為右丞相。十二月,鄭清之便起用劉克莊為吉安通判,可劉克莊來不及赴任就再度被召進京。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真德秀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召劉克莊為安撫使司參議官。同年六月,真德秀被朝廷召任吏部尚書,并以“學貫古今,文追騷雅”為理由舉薦劉克莊。于是,劉克莊奉诏回京,任将作監主簿一職。九月,劉克莊回到臨安,又改任宗正寺主簿。

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六月,劉克莊任樞密院編修官兼吏部侍右郎官。同年七月,劉克莊直言上奏,揭露史彌遠罪行,勸宋理宗:“疑君子之無效,疑小人之有才,是釀成宣和和靖康禍亂的原因,希望陛下引以為鑒。”不久,他被吳昌裔彈劾罷官,去主管玉局觀。

從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始,劉克莊出任過漳州知州、袁州知州、江西提舉常平公事、廣東提舉常平公事、廣東轉運使、吏部侍右郎宮、江東提舉常平公事、将作監、直華文閣等等職務,直至淳佑六年(公元1246)七月,召回臨安,改任太府寺少卿。

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劉克莊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禦史蔣岘攻擊劉克莊任樞密院編修時,與方大琮、王邁三人,抨擊朝廷處理前太子濟王趙竑的事欠妥,因而又改授宮觀閑差,方、王二人也被貶降,時稱“三賢”。

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李宗勉為相,劉克莊被提拔為江西、廣東提舉,升轉運使。任上,劉克莊廉潔從政,“奉給、例券,都推辭不受。”又買田二百畝,以田租贍養來南方任官而喪歸者。

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劉克莊出任江東提刑,訪求群眾疾苦,洗脫群眾冤屈,懲辦信州、南康(今江西上饒、南康)等地的貪官污吏,時論稱快。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李宗勉病逝,不久,宋理宗诏令劉克莊回臨安奏事,但很快因受禦史金淵攻擊而作罷,并再次降授宮觀閑差。

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初,劉克莊一度出任為吏部侍右郎官,又因濮鬥南的攻擊再次被免,仍領宮觀閑差。次年,起用為江東提舉常平公事(一作提點刑獄),同年十一月,劉克莊任将作監,改直華文閣。

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八月,年已六十的劉克莊,以将作監赴行在奏事,連奏三劄,指斥朝廷任人之失、謀劃之誤,谏言應上法祖宗,使善類常合、言路常通。同時,他以母老乞歸,宋理宗不許,在宋理宗贊其“文名久着,史學尤精”之後,賜同進士出身。這對于非科第出身的劉克莊來說,可謂老來得志,誠惶誠恐的他,一連上了四道奏疏辭免賜。然而,理宗不但沒有準奏,反而令他行上四房文書,職在趙汝騰之上,這讓劉克莊更是感到不安。因為趙汝騰不但為宗室子弟,官至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承旨。而“上四房文書”負責拟制诏書、宣奉指令、行台谏章疏、興創改革。劉克莊受寵若驚,立馬上疏請免四房文書,而宋理宗依舊回絕,于是,劉克莊走馬上任。

當時,史彌遠的侄子、前右丞相史嵩之守父喪期滿,宋理宗想要再度啟用他,但無奈難排衆議,便親自下旨,免去他的舊官職并侍祠,遂令劉克莊起草史嵩之的緻仕诰詞,而劉克莊曾彈劾史嵩之“為相以來,上蒙蔽君主,下抑群臣,奸權誤國,實為大惡。”是以拒絕為史嵩之制诰。劉克莊上奏道:“現在我作史嵩之的诰詞,是要贊揚他還是貶低他?又以什麼官職讓他供奉祠廟?”理宗下旨,授史嵩之以觀文殿大學士(此職隻有曾任丞相者才能擔任)緻仕,劉克莊複谏道:“史嵩之忠孝兩虧,授予這樣的職稱和将他視作德高望重沒有差別。是以隻用本來的封号緻仕即可。”宋理宗不得已收回前命;而劉克莊卻被以“不合奏審、直實欺君”再次被誣劾罷職。

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初,劉克莊起複回朝,再次被召入朝任秘書監、兼太常少卿、直學士院、崇政殿說書、史館同修撰、起居舍人。劉克莊聽聞史嵩之複出,當即上書力谏:“今日即使再朝中缺乏相才,也不至于重新将國家托付給不守君父臣綱(指史嵩之意圖奪情)的人!”警告宋理宗不要被表面恭順,實則“陰懷忿毒”的史嵩之所蒙蔽,而讓他以“等國之富,震主之威”再掌權柄。劉克莊還警告宋理宗說,雖“上而至尊”,卻要有“靴中匕首之防”。宋理宗雖想起用史嵩之,但也害怕權欲強烈的史嵩之複出後,會像史彌遠一樣大權獨攬,最終還是打消了此念頭。

四月,宋理宗想重新起用依附史嵩之、甘為史嵩之打擊排斥異已充當打手的龔基先,為淮東轉運判官,令時任秘書監兼太常少卿直學士院的劉克莊拟诏。劉克莊不但不予拟诏,反而奏請理宗免去龔基先的新命,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以教臣子之忠孝,以杜奸黨之觊觎。”五月,他在與理宗的論對中,仍然還是一如既往,再次就理宗“端平更化”失敗,和鄭清之晚年複出昏庸無能,任人唯親等問題,提出尖銳的批評。當時内臣、近侍幹預朝政,事多由内出。劉克莊進谏:“老祖宗統治時,帝王直接下旨任命的官員很少。現在朝裡朝外的官員任命,不經過大臣提議,求官者、贈官者、無視綱紀者,衆人都習以為常。”劉克莊認為“以端平之舊相,複修端平之政事,收拾端平之人材,緻太平而起頌聲,宜無難者,而時異事殊,不可概論。”谏請理宗皇帝應堅定端平改革之初心,廣開言路,虛心納谏,收召那些“始忤而終合”被罷黜的忠直大臣。其後,他在向理宗皇帝進故事時,還以杜衍不畏權貴,不以權位為重,拒絕内降的故事,勸谏理宗皇帝不要任人唯親,寵用近親屬。

在崇政殿說書任上,一次為理宗說書時,進講呂後、秦桧等人的史事,指出:“秦桧自恃勾結金人進而操縱和議,而高宗又想要達成和議,是以才把全部國政傳遞給他。但是,權柄一旦丢失再奪取就難了。高宗很眷顧趙鼎、張浚,但這二人違逆秦桧,是以不得不被貶;高宗很倚重嶽飛,但他主張抗金,是以不得不被殺;高宗很讨厭秦桧,但秦桧憑着有金人撐腰獨掌大權。”規勸理宗吸取用人大權旁落的曆史教訓。

八月,理宗欲越級提拔史彌遠的次子史宇之任工部侍郎。史宇之依例上《辭免工部侍郎狀》。理宗令劉克莊拟草不允诏。劉克莊上疏繳駁理宗皇帝,認為史宇之還隻是一個“少不更事”的少年,讓他整天随侍在皇輿跟前,有失皇帝的尊嚴,建議應先讓他到郡縣或京城其他部門鍛煉一段時間後,再提拔也不遲,而拒絕為其拟草不允诏。

十月,劉克莊升起居舍人,又兼侍讀等職,一身兼五職,再次跻身于朝廷顯要的位置,成為朝中命官。然而,還不到一年,劉克莊又因直言不諱和高談闊論,得罪了朝中君臣。劉克莊還縱論國内外形勢批評朝政,認為蒙古軍攻占四川,緻使“五十四州即将被蕩覆,外敵勢重而不能防禦,國内空虛而無以據守”,以至受到史嵩之黨羽、監察禦史鄭發“觀望畏敵”之名的彈劾,并再次提起“梅花詩”舊案,企圖以此激怒宋理宗,達到罷免劉克莊的目的。但理宗這次順應了他的請求,讓他“除職予郡”,回老家以就近便養。

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正月,劉克莊出為建甯(今屬福建)知府兼福建路轉運副使。耿耿于懷的鄭發,認為責輕而再次論奏,同年六月,再次以主管明道宮之職回鄉閑居,劉克莊又賦閑在家八年。

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初,董槐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欲起用劉克莊為江淮等路都大提點坑冶鑄錢公事,被時任侍禦史的丁大全以“恃才傲物”為由讒罷,依舊職提舉明道宮。

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正月,忽必烈已準備攻打鄂州,并揚言東進臨安。右丞相賈似道一聽說元兵進軍臨安,決定遣使求和。十二月,賈似道隐瞞真相,向宋理宗報功。年已七十三歲的劉克莊,對此勝利消息欣喜若狂,連續創作十首詩歌,頌揚賈似道、歌頌抗蒙壯士。而他絕沒想到,後世把這些詩詞解讀作阿谀、奉承、附和賈似道。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劉克莊年七十四,其時賈似道還朝為相。劉克莊因與賈涉、賈似道父子有舊交,連進賀啟。六月,由于賈似道的薦引,宋理宗诏令劉克莊赴京複職,拜秘書監、起居郎,兼中書舍人。十一月,拜兵部侍郎,直學士院。在與理宗論對時,劉克莊對前丞相丁大全專權霸道、敗壞朝綱和理宗厭政、倦政,寵信近幸,沉迷酒色,提出嚴厲批評。“當權者憂慮,國家才能存活,一昧享樂就會滅亡;奮發才能圖強,松懈就會落後”。勸谏宋理宗居安思危,“不要忘記祖宗胡馬飲江(金兵入侵揚州)和在漢陽舟中、鹹甯道和白鹿矶受到的恥辱。”

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正月,朝廷欲開科取士。宋理宗令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的劉克莊起草诏書。劉克莊以他不是科第出身請辭,但宋理宗對由他人拟制的诏書不予采納,堅持非劉克莊不可。理宗還準備讓劉克莊擔任主考官,但劉克莊同樣其身份為由力辭。七月,理宗欲任命外戚厲文翁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時任兵部侍郎的劉克莊即刻與給事郎徐經孫聯名上疏抗駁。劉克莊認為,建康(今南京)是都城臨安最重要的門戶和軍事屏障,憑厲文翁的資曆和能力難以勝任。理宗見劉克莊固執已見,傳谕要二人遵旨照行,但二人堅持甯罷官,也不拟诏。同年,劉克莊對賈似道的真面目有所認識,急流勇退,請求緻仕,理宗不允。

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宋理宗授劉克莊工部尚書,同時升侍讀,屢為理宗器重,擔負起草诏書,劉克莊日夜為草诏而忙碌。但不忘提醒宋理宗緻力于國家大事,不要将精力放在崇尚理學、排斥新學之上。三月,理宗欲提拔李桂為監察禦史,命時任起居郎兼中書舍人的劉克莊拟诏。當劉克莊了解李桂為人奸險狡詐、不學無術時,當即上書封駁,認為此舉将“貶低禦史台名分,亵渎朝臣顔面”, 敗壞風氣。監察禦史是皇帝耳目,再加上曆任中書舍人抗疏被罷官的前車之鑒,此舉無異于虎口拔牙。但理宗反而稱贊劉克莊“此舉甚高”。七月,曾失職被罷官的廣西制置使李曾伯,沿江制置副使史岩之企圖複出。劉克莊則以《左傳》城濮之戰後楚殺得臣、《晉書》晉廢中将軍殷浩為例,規谏理宗:“應該賞賜卻責罰,則會挫傷立功者銳氣;應該責罰卻賞賜,則會縱容有過者變本加厲。憑此無法駕馭軍隊,更無法治理國家。”理宗應該昭告朝臣“二人永不叙用,這樣才能維持朝綱嚴整、保證朝廷公信。”同年,劉克莊以寶章閣學士出知建甯府(今福建建瓯),實為告老還鄉,不多過問朝中事務。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劉克莊因病還家。

度宗鹹淳元年(公元1265年),劉克莊進封莆田縣開國伯。鹹淳四年(公元1268年),因劉克莊年邁,宋度宗禦筆親批特授龍圖閣學士:“劉克莊于先朝去職,年事已高,現特批其為龍圖閣學士,仍舊緻仕。”

鹹淳五年正月二十九日(公元1269年3月3日),劉克莊去世,享年八十三歲,谥文定。

劉克莊的一生,在政治的漩渦與暗礁中漂流,雖然他是一位優秀的政治詩人。他的詩歌作品呈現着南宋後期整個社會的場景,每一首作品都展示着社會真實的一面,數千首的政治性詩歌,組成了一部氣勢恢宏的南宋社會史詩。也許正是這些政治抒情詩,确立了劉克莊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他當之無悔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劉克莊傲然的個性,狂放不羁的品質,尖銳的嘲諷、直戳人心的言語,在長達八十二年的生涯中,已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性格缺陷。他的才華因為他的性格,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才華。

補述劉克莊轶事:

劉克莊與同時期的詩人王邁是詩友,常以詩唱酬,互為調侃。據宋周密《齊東野語》有載:劉克莊在故裡時,一日,莆仙諸多才子會宴。王邁以此借題出對助興。出對為:“大編修,小編修,同赴編修之會”。因楊與劉同是編修,而等級不同。劉克莊應對雲:“前通判,後通判,但聞通判之名”。因王邁有五次調升通判正官職未得,僅是副職。王邁又出對,對為:“十兄(克),二十年前何其壯(莊),二十年後何其不壯?”劉克莊遂即對曰:“二畫(畫),二十年前何其遇(邁),二十年後何其不遇?”聯對熨貼善谑,傳為美談。

劉克莊好交遊,曾雲:“某自少壯好交遊海内英隽,至老不衰。閑居無事時,四方士友委刺者必倒屣下榻,行卷者必還贽和韻,未嘗敢失禮于互鄉童子,人所共知。”好友林希逸曾說劉克莊“其于當世交遊,先後輩皆名流傑士,姓字班班見集中,不可悉數。”

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宋甯宗以南宋理學家朱熹所倡導的理學“有德于朝”,要給朱熹特賜谥号,令太常寺讨論拟定谥号。按照宋《谥法》規定,官員生前官職必須達到一定的級别,死後才有資格由太常寺報請皇帝賜谥。當時,太常寺議定的谥号為複字“文忠”,而朱熹生前隻當過漳州、潭州等地方官員,入朝任煥章閣侍制也不到四十天。初入仕途的劉克莊認為,朱熹功在著書立說,宣揚理學,給朱熹定複谥“文忠”并不符合行為實際,應當予以複議。于是,他為時任吏部員外郎的父親劉彌正代拟了一篇《侍講朱公覆谥議》上奏,建議隻要賜谥号“文”就足矣。劉克莊從孔孟儒學發展的全過程,肯定了韓愈上司的古文運動,對複興儒學和發展程朱理學起到的重要作用。而朱熹晚年為韓愈文集注譯,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是以他建議以韓愈的谥号“文”給朱熹定谥号。他認為這樣既簡明而又實在,符合朱熹對理學發展作出的貢獻。

宋甯宗最終力排衆議,采納了劉克莊的意見,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特賜朱熹谥号為“文”。世稱朱熹為“朱文公”由此而來。《侍講朱公覆谥議》一經問世,立刻震動朝野。當朝中大臣知道《侍講朱公覆谥議》出自劉克莊時,無不驚訝,紛紛寄語劉克莊表示願意“折輩行”與之結為文字友。洪天賜《後村先生墓志銘》雲:“侍郎定谥朱子曰文,天下稱當。忠簡傅公(傅伯成)聞議狀出公手,寄聲願交,諸老多折輩行。”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