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振甯、李政道獲獎時,為何有人說,吳健雄也應該一并獲得諾獎

作者:張生全精彩曆史

1957年10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楊振甯、李政道獲得年度諾貝爾實體學獎。消息傳出後,不少人在祝賀兩位年輕科學家名至所歸的同時,也很納悶,為何驗證了楊振甯和李政道的弱互相作用下宇稱不守恒設想的吳健雄,沒有和他們一道獲獎呢?

楊振甯、李政道獲獎時,為何有人說,吳健雄也應該一并獲得諾獎

事情還要從1956年說起。

當時,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認定,“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這也就是存在了很多年的“宇稱守恒定律”。

但是,楊振甯與李政道卻對這條定律産生了懷疑,并且還做了大膽的推測,之後他們共同發表論文,提出了“宇稱不守恒理論”。

然而,科學家們認為楊振甯和李政道提出的理論缺乏實驗資料,是以隻能算是空殼理論。

楊振甯和李政道為了驗證自己的推測,他們先後找過不少實驗實體學家,希望能與他們合作進行實驗,進而驗證“宇稱不守恒定律”理論的正确性。

可是,許多科學家卻認定楊振甯和李政道的理論無法成立。再加上做這個實驗,還涉及到經費及實驗的種種困難等,是以沒有人願意同他們合作。

此時的吳健雄,已經是核實體學領域的知名人士。她不光在美國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中作出了很大貢獻,而且她還是β衰變方面的權威科學家。

于是,楊振甯和李政道帶着希望找到了吳健雄。

說起來,吳健雄和楊振甯一樣,都是來自中國的華人科學家。不同的是,吳健雄是一位美貌與才華齊驅并駕的美女科學家。

楊振甯、李政道獲獎時,為何有人說,吳健雄也應該一并獲得諾獎

吳健雄是典型的江南美人,她于1912年出生于江蘇蘇州的一戶書香世家。她的父親吳仲裔是一位思想開明的愛國知識分子,由于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吳健雄從小就得到了與族中子弟同等的教育機會。

吳健雄11歲的時候,考入了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她在那裡有幸聽過胡适的演講,進而激發了她要做出一番作為的志向。

後來,吳健雄還專門到中國公學去投到胡适的門下,做過一段時間他的學生。由于她每次考試不僅交卷最快,而且答題十分完美,是以深得胡适欣賞,并把她視為自己“最得意門生”。

那麼,吳健雄又是怎麼跨入實體學領域的呢?

原來,吳健雄由于成績優異,在女師畢業後,被保送到了國立中央大學,攻讀數學系。

也就是在國立中央大學讀大一的時候,她閱讀了大量關于實體學方面的書籍。她還被居裡夫人、愛因斯坦等了不起的科學家們所吸引,于是她在大二時,轉到了實體系,并師從曾經做過居裡夫人學生的實體學家施士元教授。

大學畢業後,吳健雄先後到浙江大學及中央研究院工作。

但吳健雄并不滿足于她所學到的實體知識。1936年,在家人的資助下,她孤身前往美國留學,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攻讀實體理學。

當時的伯克利分校不光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實驗室,而且還擁有不少世界頂級的實體學教授。

吳健雄在科學家們的引導下,她在實體學方面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并且憑着優異的成績,順利地拿到了實體學博士學位。

其實,早在學習期間,吳健雄就做出了很大的成績。當時她在導師賽格瑞的指導下,開始接觸原子彈實體實驗。

楊振甯、李政道獲獎時,為何有人說,吳健雄也應該一并獲得諾獎

對于她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而她當時主要研究的項目是“鈾原子核分裂的産物”。由于賽格瑞教授忙于演講,大部分的實驗就由她單獨完成。在實驗的過程中,她得到了一些成果。而這也為她後來加入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創造了無人可代的條件。

當時,吳健雄在原子彈實體實驗結束後,将她的發現寫成了博士論文發在了國際刊物《實體理論》上,一度在實體學界引起轟動。

盡管吳健雄已經取得了出色的成績,但當她表示想要留校任教時,卻因為她的國籍及性别,還是遭到了學校的拒絕。于是她隻得離開伯克利分校,在位于美國東海岸的史密斯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講師。其實憑她的條件,完全是可以擔任教授職務,但由于當時的美國還沒有女性實體學教授,是以她始終隻能擔任講師一職。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美國為了争當世界霸主,開始研發原子彈,并将其定為“曼哈頓計劃”。盡管吳健雄對原子彈實驗很有研究,但由于她沒有加入美國國籍,是以被排除在這一計劃之外。

然而,在研發原子彈的過程中,美國科學家們也發現了不少棘手的問題,特别是技術和工程上方面要求很高。比如,科學家們建立的反應堆本來運作正常,但沒運作多久,卻停止工作了。經過研究,他們發現這是因為反應堆在運作的過程中,産生了大量的放射性氣體氙氣。而正是這些氣體吸附了大量的中子,是以才導緻反應堆停止工作。

盡管查出了原因,但科學家們想盡辦法,仍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楊振甯、李政道獲獎時,為何有人說,吳健雄也應該一并獲得諾獎

正好,負責“曼哈頓計劃”的主要負責人奧本海默,曾經做過吳健雄的導師,他知道吳健雄曾經做過不少原子彈實體實驗,有着豐富的經驗。是以他讓人找來了吳健雄,并破例讓吳健雄參與了這個計劃。

吳健雄果然不負衆望,她很快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成功恢複了消失不見的中子,進而順利地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而原子彈的爆炸也給第二次世界大戰畫上了響亮的句号。

二戰結束後,吳健雄又以“資深科學家”受邀參加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體學研究,在這一時期,她主要是對β衰變方面進行研究。經過吳健雄反反複複進行了很多次實驗,進而驗證了β衰變理論與實驗的差異性。并且還以實驗資料,驗證了多位科學家關于β衰變方面的理論。

可以說,此時的她俨然已經是β衰變研究方面的權威科學家了。

就在吳健雄聲名遠播的時候,楊振甯和李政道以請教的方式找到了她。在聽了楊振甯和李政道所說的“宇稱不守恒”理論後,吳健雄十分感興趣,盡管她的導師兼好友泡利一再勸阻她,要她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放在這種不會有結果的實驗上,但是求真務實的吳健雄還是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用實驗最終論證了楊振甯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由于吳健雄的論證資料無可辯駁,再加上“宇稱不守恒”理論對實體學發展起到了極深遠的影響,是以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而這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楊振甯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後,許多人卻為吳健雄鳴不平了。

倒是吳健雄沒覺得有什麼不妥。或者說,她對這些名譽上的争論沒有興趣。因為,在實體學領域中,還有太多有趣的實驗等着她去論證和發現。

(參考資料:《吳健雄傳》《吳健雄:實體科學的第一夫人》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