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随筆:與您同來說“幸福”

文/章傑

随筆:與您同來說“幸福”

今日,是2021年11月3日,天色有些陰沉,大清晨地,我早早地來到辦公地點,收拾打掃之後,泡了一杯綠茶,正要落座,手機鈴聲叽叽咕咕地叫個不停,我接通電話,原來是我所聯系村的村書記打來的,我洗耳恭聽。

他說:“昨日我們在一起定的,今早開村兩委班子會,因有其他同志要到高速路卡點負責抗疫值勤,人到不齊,會議順延到明個早上,行不行?”我連聲說:“好,好好,好!”

随筆:與您同來說“幸福”

此時,我頓時在心說,今個兒可以在辦公室看一看村兩委換屆日程安排,靜心想一想下一步村上工作如何推進的事,以便明早在村班子會上好如何與同志們溝通,以求達成共識,確定村級年度工作目标得以實作……

随筆:與您同來說“幸福”

我看着檔案材料,喝了幾口清香撲鼻的“水田坪綠茶”茶水,又對照着手機上的電子檔材料酙酌了一番,但手機裡叮、叮、叮的聲響刺激了我的思緒,我隻好點開微信朋友圈,忽地瞧見了:“師利國,今非昔比及其以下的《親曆物資短缺時期鄂西北的冬天》,以及原創、京都聞道閣(今天)等字樣。”接着,我便用手指上下滑動手機頻幕——

因為我也是鄂西北人,寫的又是冬天,這文章夠定新鮮,光标題就夠吸引人的——打開一看,味道十足,越看越來勁,直到讀完為罷。

随筆:與您同來說“幸福”

此時,我聯想頗多。這篇好文,僅标題就開宗明義,是文者的親曆,說的是上世紀物資短缺時期的那人那事,講的是鄂西北農村的那山那水,而且全說的是冬天的人情冷暖。這個子事兒,隻要出生在上世紀1980年代以前的人們,都會在心中有着深淺不同的烙印與記憶——而師利國老表卻把這些事兒用文字表達得如在眼前,我好不辛酸……我的眼淚水兒陡地漫出了心底和眼間。我拍了拍右腦勺,晃晃了晃頭,清新了思緒,在心底裡說:總不能老叫這辛酸糾纏,關鍵的是要記住艱辛的從前,邁向充滿創造的美好幸福明天。

随筆:與您同來說“幸福”

明天的幸福究竟是什麼呢?

從故事的一個細節得知:

一件棉襖全家人換着穿,開春後把棉襖拆開,把棉花拿出來紡線織布再做衣裳穿,再再将外面的棉襖套當單衣穿,而且是家中大人換着穿——這是其實的情狀,也是記憶中的曆史——雖然辛酸,不可不銘記在心田!

回過頭來說,我們現在的人們特别是青年一代是不是要讀一讀家史、村史、鄉鎮史、地區史乃至國家的曆史呢?生活的回答必然是當然的。

随筆:與您同來說“幸福”

我們其是以要當然,我們就要:隻有不忘曆史,才能創造美好未來;隻有不忘曆史,才能守成好未來——雖然我們赢得了看得見、摸得着的相對與絕對有機統一的富有年代,但痛定思痛後,我們更應該明白勤儉持家、知足常樂的道義上的信條。

不是的嗎?!

随筆:與您同來說“幸福”

“您”,幸福嗎?

我說:我們都生長在祖國和平幸福的年代!

幸福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呢?我以為:

幸福是常青樹——幸福不光是有名利錢财,有架子臉面,有前呼後擁,有晉職高就,有喜中狀元,有中獎發瘋,有粉絲跟從,曰曰。

随筆:與您同來說“幸福”

幸福落其實,就是一種感受,是一種無可名狀的“虛空”,它“如同一個杯子,設計制造師用材料制造了杯子周身的實體,這個實體本身隻是物質的材料,是“實的”;而裝滿、裝好水或其它東西的卻不是杯子的“實的”,是中間的“虛空”,這個“虛空”卻蘊藏着您所要的幸福!!!!

抓住杯子中間這個“虛空”,您就擁有了幸福——

随筆:與您同來說“幸福”

當我停下筆觸,出門舒一口氣時,看到暖陽正撲灑在樓房正南側的高頭。

随筆:與您同來說“幸福”

寫于庸城豐鎮施洋路26号

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