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作者:财貓電影

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因為短暫而美麗?

“I would 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

I would rather that my spark should burn out in a briliant blaze than it should be stifled by dry-rot.

I would rather be a superb meteor,

ever atom of me in magnificent glow,

than a sleepy and permanent planet.

The proper function of man is to live, not to exist.

I shall not waste my days in trying to prolong them.

I shall use my time.

我甯願做燃燒盡頭的灰燼,也勝過做卑微伏地的灰塵;

我甯願讓我的生命之火在炫目的爆發中燃盡,

也勝過任其随着毫無光采的歲月中幹癟枯萎消亡;

我甯願做天空中燦爛劃過的流星,短暫但輝煌,

讓我身體中的每一個原子都散發出壯麗的光芒,

也勝過做一顆雖能永恒,但垂垂老矣,失去生機的行星。

人的一生使命是活出自我,而不是僅僅存在在這個世界。

我不會去浪費時間去僅僅試圖延長我的生命,

但我會盡一切所能去實作我存在的價值。”

(傑克.倫敦 《白牙》 R君原創翻譯)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這上面最後一段話,是電影的最後,M帶着團隊緬懷邦德時的挽言......

“詹姆斯.邦德”中校,多年我們熟知的007号特工,MI6(軍情6處)的傳奇,死了!

并且,這一次他看來是真的死了。

因為1967年肖恩.康納利扮演的邦德就曾經在《雷霆谷》的開幕戲中就死過一次。有趣的是,這部《雷霆谷》的英文正式名字是《You only live twice》(你隻能活2次),是以邦德中校在開篇的死純粹是一場做戲,為了讓他的敵人覺得他已經死了.......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其實從丹尼爾.克雷格2006年接棒新一任007開始,這個持續了60年的特工系列就開始走向一些新的方向:好萊塢這近20年更流行的長篇故事線系列風格。(也就是過去每個電影都是獨立故事,互相可以不關聯或者極少關聯,但是故事線系列則就像一部長篇文學,每部電影雖然也算完整,但基本會承上啟下,内容會基于整部作品的一個部分環節。)

比如,過去的系列電影最為典型的就是在2006年以前的整個“007”系列,基本上每一部都是風格迥異,故事也不關聯,基本都是單打獨鬥;就連阿湯哥的《碟中諜》1-3集也基本上都是完全不同風格的電影......

而,進入2000年以後,系列電影的就逐漸走向不同的路線,典型的作品比如:《魔戒》、《哈利波特》甚至整個MCU(漫威宇宙)的作品都可以算是這種長篇故事線風格,也包括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這種風格的好處是故事可以講的更加整體,制作風格可以比較貼近,人物刻畫也有更多持續的筆墨,更容易塑造人物特性,而也可以讓影片為後續故事埋下伏筆或預告。 同時,穩定并被證明票房表現的演員搭配,也有利于持續吸引觀衆進入電影院。

站在電影制作和投資的角度,顯然是一種更安全、長期和可預期的風格。

是以,不僅是007系列,就連阿湯哥的《碟中諜》系列的最新2部,以及大家熟知的《速度與激情》系列的最新幾部都開始走向這樣的風格。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但是,在影片品質和風格統一的背後,卻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為了電影層層推進得更好看,故事與人物的命運往往得必須走向一些結局。(因為你不可能總是用同一撥人反複玩“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個廟......”這樣的遊戲)......

這就意味着人物之間的關系要有交代,各種線索和故事線條都要有個結局。

換句話說,就是有事情要了結,有人要死,有人要進......(不然就會出現《速度與激情9》這樣的情況,觀衆不買帳整天冒出來新的家族人物,沖突動作場景也很難突破一些天花闆)

無他,審美疲勞而已.......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是以,“邦德之死”是這種風格延續下去的必然,就算這部不死,早晚也得死。

還好,總體來說,這雖然讓人傷心,但正如本文開頭M給我們007的挽歌:他不但活了一生的輝煌,連謝幕都依然燦爛........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我們為什麼會喜愛邦德?

大部分人會講:他神勇、英俊、潇灑、“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百折不撓......

好吧,誰不喜歡英雄?但是,也許很多人忽略了這位傳奇特工最大的精神支柱和魅力來源,就是為了“女王和國家”的利益。

是以,與其是邦德是一個人物,不如說是代表一種精神、一種使命感。

是以,我們看到他總是能化險為夷,絕處逢生,跟打不死的小強一樣,總是會回來,還不忘記收獲一下自己在曆險中的美人。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但是,從“007 50周年”的《大破天幕殺機》(Skyfall)開始,我們神勇的邦德的曆險就越來越走向personal story(私人恩怨),而他的對手也從過去的那種放眼世界的欲望追求,變得更加局限,甚至局限到邦德的出身、家人、朋友和團隊.......

私人恩怨,當然有好的地方,就是讓角色更有人性,情感更豐富,也更容易引起觀衆共鳴;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因為有了欲望和情感,是以有了牽挂,有了可以利用的弱點。

其實在過去007的系列中,邦德當然不止一次動過心(還結過一次婚,在1969年的《女王密使》中,結果是全系列票房最差的一部......)。但是總的來說,邦德很清楚自己的職責所在,懂得什麼是重要事情。是以即便是被喜(shang)歡 (chuang)的人背叛,比如《黑日危機》裡的蘇菲瑪索,或者《擇日而亡》裡的裴淳華,他也不會有太多的傷感或者糾結。

但是從丹尼爾.克雷格接棒開始,别看這個邦德是曆任中身體最強壯的,看起來也是最冷酷的,卻偏偏被塑造成情感最豐富的一個。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不單是邦德變得sentimental (太情感化了),一向在過去立志于通過在全球創造混亂、恐怖來攫取更高額利潤的他的最大對手“幽靈黨”(Spectral),眼界和格局也變得小了很多,喜歡跟邦德糾纏,喜歡算舊賬,喜歡搞人家總部或者家人......

國仇就像一對棋手,勝負輸赢是一場正常較量;但是家恨和私人恩怨就非得你死我活了........

是以,從《天幕殺機》到《幽靈黨》,到這部《無暇赴死》,邦德的老上級,朋友,夫妻一個一個死了,連MI6總部都被轟了一下;我們的邦德也就變成了複仇導向的凡夫俗子了。

在各種名導和現代技術和風格的加持下,電影雖然不難看,但格局真的小了很多。以往《雷霆谷》(Thunderball, 1965)、《太空城》(Moonraker, 1979)、《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 me, 1977)乃至《黑日危機》(The world is not enough, 1999),這些想象力超絕,上天入地下海,從沙漠打到雪原甚至外太空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更不要說那些反派大Boss常常氣吞天下的氣勢和格局。(經常他們放邦德一馬,不僅是因為他們視野裡根本看不上這個攪局者,也是出于一種職業對手中的互相尊重)。

是以,路越走越窄,就該到了謝幕的時候.......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如果想一下,像007這樣的英雄,如果要告别銀幕(和人世),他能有哪些選擇?

- 生老病死當然不行,這不是英雄宿命......

- 死在戰場上,意味着敵人得逞(就算像福爾摩斯一樣,跟厲害的對手同歸于盡,好像也代表着007的相對失敗。畢竟他是個訓練有素的特工,對面大佬怎麼也不可能跟他一個素質,要是和那些手下同歸于盡顯然不太值得......)

剩餘比較好的選擇隻剩2種:

- 雖然幹掉了對手,但是為了拯救最終人類或者地球,不得不選擇犧牲自我。(和鋼鐵俠的犧牲大概是一個風格)

- 為了保護家人。(雖然這格局比較小,但也算讓人可以了解,也算是悲壯。)

因為007号特工已經幹了60年的這麼多危險工作,是以,到了這個階段,突然為了某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不得不犧牲自己,似乎真的不符合他60年來的風格,尤其不符合他“問題消除專家”的聲望。

那麼,邦德要犧牲,能剩下的就隻有一種可能了:為了愛和家人。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作為為了女王和國家搏殺了60年的高效特工,最近幾年面臨着老上司的死亡,老朋友的犧牲,喜歡的女人被害,連自己的007号編号都保不住,還曾在任務中差點被為了完成目标而“放棄”......正如上一任M(朱迪丹奇)說的:“你知道這個遊戲就是這麼玩的。” 邦德自然萌生退意,而因為過去背負太多的秘密和責任,又誤解了自己的夫妻出賣自己,5年後得知真相後,剛指望破鏡重圓,竟然還發現自己還有一個被悄悄生下來的女兒......

是以,不管影迷們怎麼想,到了這一階段,傳奇特工的命運必須告一段落,并且,再也不會有為了愛和家人犧牲最好的理由了。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一代傳奇,也算完美落幕.......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當然,回過頭來,R君也不相信電影公司會從此真的讓邦德真的消失在銀幕上,畢竟我們看過了太多的外傳,前傳,或者幹脆啥也不說的再來翻拍一個新系列。

你看,裡面鋪墊也做足了:邦德中校雖然死了,但是007号可是後繼有人。而且,從此以後,讓詹姆士.邦德從此變成一個傳奇代号,也未嘗不可。007的傳奇就此可以延續下去了.......

不過,就這個意義來說,丹尼爾.克雷格的5部007,類似《哈利波特》一般,可以算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也是007系列60年來第一個真正的完整故事和結局。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最後,還得吐槽下好萊塢為了政治正确選的007繼任者.......這既無當打顔值,又沒有傲人身材,就連氣質都很不獨特,看完電影都記不起來清晰長相的....是什麼鬼??

如果真的要找個非白人裔女性,那我看《阿拉丁》裡的奈奧米.斯科特就很完美; 甚至《銀河護衛隊》的佐伊.索爾達娜也可以一試......

至于如果要繼續找白人影星,R君倒覺得離開了《美國隊長》的桃總無論從扮相,年紀都相當合适;或者《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帥哥艾米.莫漢也是不錯的人選......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無論如何,R君都還是要給《無暇赴死》邦德的結局起立緻意。人間的美好,有時候就是因為短暫才會那麼值得珍惜。

我們不需要你真的一直存在,我們隻需要你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That is the difference of to live and to exist.......

邦德之死,一個時代偶像的最好謝幕R君說這總算是邦德“最好”的死法

R君,2021年10月18日,于上海。

全文完,如果覺得還行,點個“贊”和“在看”支援一下吧! 謝謝啰!

财貓電影

兵無常勢,水無定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