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源堂捐贈吳堡縣人民政府,國學館正式揭牌

同源堂捐贈吳堡縣人民政府,國學館正式揭牌

攜着黃河大峽谷國際漂流公開賽暨黃河漂流三十周年紀念活動的餘韻,今天(7月23日)吳堡縣隆重舉行了同源堂捐贈暨國學館揭牌開班儀式。

榆林市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吳堡縣委書記王華,市教育局局長沈效功,市委組織部幹教辦主任石劍,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薛利民,縣人民政府縣長高苗,縣政協主席李向春以及在家的全體縣級上司出席了本次捐贈暨揭牌儀式。

同源堂捐贈吳堡縣人民政府,國學館正式揭牌
同源堂捐贈吳堡縣人民政府,國學館正式揭牌

高苗代表吳堡縣人民政府接受捐贈,并向張耀琪頒發捐贈證書。

同源堂捐贈吳堡縣人民政府,國學館正式揭牌

高苗和張耀琪共同為吳堡縣同源堂國學館揭牌,市教育局局長沈效功和縣委副書記劉偉共同為榆林市中國小生研學旅行國學教育基地揭牌,石劍和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曹龍共同為榆林市上司幹部國學教育吳堡教育訓練基地揭牌。

同源堂捐贈吳堡縣人民政府,國學館正式揭牌
同源堂捐贈吳堡縣人民政府,國學館正式揭牌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孫利斌介紹了吳堡縣同源堂建設和國學館籌備情況。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光澤主持捐贈暨揭牌儀式,并宣布吳堡縣同源堂國學館正式開班。

捐贈暨揭牌儀式上,張耀琪發表了捐贈感言,國學館第一批學員朗誦了《三字經》。

北京吳堡商會、上海吳堡商會、西安吳堡同鄉會的代表和縣委辦、政府辦、發改局、教育局、文廣局的主要負責人參加了本次儀式。

儀式後,大家還一起入館參觀。

同源堂捐贈吳堡縣人民政府,國學館正式揭牌

據了解,同源堂是張耀琪投資5000餘萬元于2016年正式建成了陝北仿古窯洞建築群,園區總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建成後将同源堂無償捐贈給吳堡縣人民政府,并将其改建為國學館,二層為國學展廳,三層為二十四孝及吳堡民俗文化展廳,四層為國學講堂并設有書畫室,一層為餐飲部,五、六、七層為住宿部。

同源堂捐贈吳堡縣人民政府,國學館正式揭牌

同源堂國學館,主要以中華國學,重點是以儒家思想正統國學和傳統養生等為教育訓練内容,以對國學的傳承、研習、踐行、弘揚為宗旨,以體驗國學為方式,摒棄盲目的“形而上”學習方法,讓學員在實際體驗中真正的踐行國學智慧,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學精髓。

張耀琪捐贈感言在捐贈暨揭牌儀式上

今天,吳堡縣委、縣政府,在這裡隆重舉行捐贈儀式,此時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動,我十分感謝各位上司、來賓和父老鄉親們的關注和支援。

我出生在吳堡縣張家墕村,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是在這裡度過的。這裡是我的根,是我内心深處唯一的故土。十幾歲時我随母親遷居西安,從此開始了艱苦打拼的歲月。然而,有關家鄉的一切卻時常浮上我的心頭,這也是我和母親唠家常時繞不開的話題。我經常回老家看望親人朋友,帶着兒女妻子在我熟悉的地方走動,回憶小時候的一切。可以說,張家墕和吳堡是我和母親心中最深的牽挂,每次回到老家,想為家鄉做些事情的念頭,就在我心裡浮現。無奈當時正是我人生中最忙碌的時期,這個心願一直未能實作。2010年我老母親仙逝,臨終最大的心願便是能安葬于故土與我父親同眠。2011年回到家鄉操辦葬禮時,看到小時候住過的窯洞,因年久失修已破敗不堪,村裡常住人口也越來越少…。母親的離世已帶給我無限的傷悲,眼前的場景更是令我心痛。這些窯洞,這個村莊,有我對父親、母親的思念,也有我許多難以割舍的情感和記憶。更為重要的是,它是一代又一代吳堡人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精神最好的印證!于是想要保護這些寶貴财富的念頭就愈發強烈了。葬禮結束後我決定立刻着手準備故宅修繕的事宜。當我與親朋好友談及此事時,大家也都有相同的感受,總覺得不管走到哪兒,家鄉的一切不僅始終無法忘懷,反而随着歲月的滌蕩,年齡的增長,愈加清晰。我意識到,這不僅是我個人的一份情感,也是每個吳堡籍在外遊子的共同心願和心聲。回到西安後經過仔細論證和籌劃,最終決定在家鄉建成一個既能為所有在外的遊子寄托情思儲存珍貴情感和記憶,又能充分展示和傳承吳堡曆史人文,能印記那個時代吳堡人艱苦奮鬥精神的曆史平台,讓這些寶貴的财富能夠薪火相傳,永世留存,不斷發揚光大。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同源堂項目于2012年正式啟動。之後曆時五年,克服了諸多實際施工中的困難,地形地質條件造成的障礙,道路曲折狹小,大型施工裝置無法進入,隻能靠人力将施工材料運往工地,用最傳統的古建工藝施工。曆經千辛萬苦,終于在2016年建成完工,經過一年多的試營業,完全具備了正式對外接待的使用條件。整個創意和施工設計的過程無不傾注了許多吳堡遊子的智慧和心血。整個施工過程也仿佛是對吳堡精神的又一次诠釋。憑着吳堡人身上的一股子堅韌不拔的頑強勁兒,所有參與者們衆志成城,最終愣是從這黃土疙瘩上,拔地而起了一座既保留了傳統窯洞文化的要素和工藝,又具備現代人生活起居功能,同時能夠提供當地特色飲食和曆史人文展示的特色建築體。再回頭翻看剛施工時記錄的工地照片,我不由地感慨萬千。這不就是咱吳堡人身上最寶貴的财富嗎?把這些東西傳承和記載下來,不也是我們這一代人該有的責任和擔當嗎?是以,所付出的一切艱辛和努力,都是值得自豪和欣慰的。工程實施期間,我也悄然邁過了人生的第六十個春秋,也許是種巧合,也許是到了花甲的年紀對人生也有了新的感悟。

我記着孔子對人的一生曾有過一番總結。他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快到七十歲時就更有能力更願意遵循自己内心的意願去生活并且不逾越章法,達到了一種内心平靜、和諧統一的境界和意識。同源堂之于我,就像是我“從心欲”的實踐,完成了我多年的一份心願,它就像是我生命情感的部分延續。它不僅寄托了我對父母親的無限思念,也寄托了我生命中最深切的感情和記憶,更寄托了和我一樣在外的遊子對故土家鄉的眷戀。它是我們生命成長的根,是以我對它充滿了愛護和期待。人過了六十歲,對于生命的本質也有了深刻的感悟。我越來越清楚,個體的能力是有限的,個體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沒有人能永存于世。然而一代又一代人拼搏進取的精神和印記卻能永存。這種寶貴的精神和印證,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呵護。是以,在我看來,将同源堂無償捐贈于政府才是它最好的歸宿。隻有政府才能使同源堂以及它所寄托和印證的寶貴情感和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發揚下去,這也是我做這件事情最大的心願。今天我就像給自己的孩子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一樣,将同源堂正式捐贈給吳堡縣政府。我堅信政府也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使同源堂的明天更加美好!将家鄉建設的更加美麗富饒!

最後,再次誠摯地感謝各位上司對同源堂的關注和愛護,感謝所有嘉賓、鄉親們的支援和鼓勵,再次感謝大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