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改為《中國文人的生活美學》更恰切

作者:祿和書話

說書之前,先發一段網絡報道:

2021年10月24日,一場名為“活色生香——《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新書分享會”在北京建投書局國貿店舉辦,圍繞新書《中國人的生活美學》首發上市,現場活動融彙了名家對談、古典舞蹈、插花、茶藝和香道,形成一個别緻文人雅集。與會者不僅有業界和出版界的大咖,包括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山東大學教授、著名學者龔鵬程,中國作協副主席、評論家和作家李敬澤,中國圖書評論協會副會長、《中國圖書評論》總編輯楊平,還有神秘嘉賓——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發起人、著名演員李亞鵬,以及水墨畫家、暄桐教室創辦人林曦,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資深讀書節目主持人、北京市金牌閱讀推廣人馬宗武、中央電視台資深節目主持人冀星博士等人出席。《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悅笛最新作品,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旗下世界·觀 人文品牌出品。新書分享會經過精心設計,巧妙地踐行了知行合一的美學傳統,以漢舞佳人工作室的三支舞——《大夏》《綠羅裙》《幻世長安》分别對應天、地、人的概念,中國民俗學會插花專業委員會鄭青教授等人則提供了現場的插花、花藝和香道,開創了圖書釋出會的新形式。

筆者現場買了《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并請作者簽了名。雙休日一氣讀完,跟着作者對中國傳統美學進行了一次巡視,觀古思今,含英咀華,和當初讀《美的曆程》,頗有相似的感覺。當然,兩本書的體例是不同的,《美的曆程》是以曆史發展為脈絡,從遠古寫到到明清,《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則是按主題,以天、地、人“三才”打頭,在天氣時節、地緣萬物、鑒人貌态之後,又分為飲馔品味、長物閑賞、幽居雅聚、山水悠遊、文人雅趣、修身養德、天命修道等主題,共十講。《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基本涉及了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各個角度,探讨生活美學的源流和内涵,作者搜集涉獵的範圍比較廣泛,也參考了國内外研究成果,讀來既饒有趣味,也顯出知識的淵博。

不過,此書選材的着眼點,基本是文化領域,缺少更廣泛社會層面的美學意識和實踐支撐,其結果,就是文人氣較重,如果命名為《中國文人的生活美學》似乎更恰切一些。在筆者看來,文化界特别是文人群體,因對文字的把持和強勢地位,在文化傳承方面占據主導地位,對于中國文學史之類,文人自當是主角,民間文學隻能叨陪末座。但對于生活美學而言,因有“生活”的限定,那就關乎中國人整體,關乎更廣泛層面的美學實踐。如此說來,文人群體的美學實踐固然可以作為主唱,但社會各界特别是民間百姓的美學實踐,也應占據更重要的篇幅。

舉例來說。飲馔一講可以把各地的民間特色小吃分析一下,由此推導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飲食文化。長物一講不妨把泥泥狗、大福來、瓦貓、毛猴等等梳理一番,這方面的研究資料應該不少。修身、天命等章節,也可以加入民間流傳千百年的諺語俗話,展現中國民間智慧之美。在文化主脈之外,有了民間的補充,中國人的生活美學當可達至更完滿的境界。

有兩個問題,在新書分享會未及得到答案,一并羅列如下:

一是李澤厚先生《美的曆程》正編輯出版四十周年紀念版,不知有何之處?李澤厚《美的曆程》1981年3月由文物出版社首版,四十年來,版本衆多,筆者就收藏有中國社科、天津社科、三聯書店、人民文學七八個版本,期待四十周年紀念版。

二是《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圖檔,均來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感覺選材範圍有些狹窄,不知出于何種考量?

《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是個大題材,此書是一個探索,其他角度的生活美學著作,多多益善,中國人的生活美學研究也會更加全面。

改為《中國文人的生活美學》更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