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作者:集影齋

照片版權屬于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注也是引用新華社,略有删減。媒體類平台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編輯不易,若君喜歡打個賞!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5年 許碧華攝

宜興縣已建立了全縣性的有線廣播網。全縣有6個農場和139個農業生産合作社安裝了175個廣播喇叭,經常有一萬左右的農民聽廣播。這是宜城國小的小朋友在廣播站播送《合作社就是我們的家》的歌曲。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5年 劉琪攝

1952年湯渡鄉的陶器勞工和小生産者,在當地黨和工會的具體上司下,組織了陶業生産合作社。3年來,合作社的生産提高了近3倍,社員比初建社時增加了400多人,産品已由40多種增加到100多種。1954年,由于全體社員的努力,超額完成了1億5800多萬元(舊币)的增産節約任務。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宜興鼎山陶業生産合作社生産的“龍四石”花缸 1956年 許必華攝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蜀山陶業生産合作社的社員正在檢查旺火球的品質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七十三歲的老藝人任淦庭正在茶壺上繪畫(六七十年代拍攝)

解放以來,宜興的陶業有了新的發展,陶業手工業者70%以上參加了合作社,并建立了5個進階陶業生産合作社。1955年宜興陶器的産銷量已達1949年的4倍。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宜興一角 1957年 許必華攝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蜀山陶業生産合作社老社員顧景洲(左)正在教新社員李聽寅(右)學習制坯技術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公私合營建華、大新等陶瓷廠生産的新産品建築用陶器—抗管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化工用陶器——耐酸壇

宜興生産的日用、建築、化工等各種陶器共有3000多種,其中紫砂陶器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1955年底,宜興陶業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以後,1956年陶業生産有了新的發展,這一年的生産總值比1955年提高30%以上,各公私合營陶瓷廠和陶業生産合作社共制成了104種新産品。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 畢玥年攝

宜興縣城南國小通過各種活動,加強對少先隊員的農業勞動教育。這是輔導員周倩華在給五年級少先隊員講邢燕子的故事。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六年級的少先隊員利用隊日通路參加家鄉農業生産的本校高小畢業生盧俞大(中)。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醫生李祖贻在社員休息時給社員講食堂衛生和日常衛生知識 1960年 畢玥年攝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醫生邵榮根在三月大隊聞莊小隊給社員做體格檢查

宜興縣十裡牌公社醫院的醫務工作者深入大隊、小隊,給社員進行普遍的體格檢查,及時做好冬季防治工作,保證社員身體健康。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 章耕辛攝

宜興縣善卷洞,與廣西的七星岩洞、蘆笛岩洞,被稱為我國的三大奇洞。圖為中洞的入口處,洞口的山峰名砥柱峰。解放後安裝了電燈,人們可以到此休息納涼。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

宜興縣鼎蜀鎮陶瓷勞工生産的大批日用陶瓷——水缸。

無錫宜興縣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許必華攝

宜興縣鼎蜀鎮化工陶瓷第一廠的勞工們正在制造各種工廠用的陶瓷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