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旅加“地鐵藝人”用手風琴演奏 寄托鄉愁

作者:光明網

加拿大“地鐵音樂家”手風琴裡寄鄉愁

七天

旅加手風琴演奏家 加拿大蒙特利爾“十大地鐵優秀藝人”

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地鐵站裡,活躍着200多位“地鐵藝人”,他們或演奏,或歌唱,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中有一位年逾七旬的華人老者,他在地鐵站用手風琴演繹中西名曲,吸引着行色匆匆的乘客紛紛放慢腳步,駐足聆聽。

他是姜彬。19年前,為與家人團聚移民加拿大。不願吃閑飯的他,曾經到處打工,最終,還是拿起他心愛的手風琴,走進地鐵獻藝。他是蒙特利爾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地鐵音樂家裡極少數的華人之一。2004年,當地法文地鐵報紙《Metro》舉行“十大地鐵優秀藝人”評選,姜彬名列第五。

如今,姜彬依然每天背上他的手風琴,在蒙特利爾的各個地鐵站演奏。他的琴聲,是匆匆行人的精神食糧,更是很多華人無盡鄉愁的寄托。

1業餘愛好成了陪伴一生的技藝

筆者第一次見到姜彬,是在一天下午5時多下班高峰的Lionel-Groulx地鐵站。熙來攘往的人流中,筆者遠遠就聽到了“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的曲調。循着琴聲望去,見到一位長着典型北方中國人臉孔的老人正坐在自帶的凳子上陶醉地拉着手風琴。

筆者與他閑聊了幾句,并約定了去他在Verdun區的家裡采訪。

姜彬出生于1947年,1964年進入遼甯省大連技工學校學電工,畢業後配置設定到大連市電力局。1982年又調到遼甯省外貿局(後來的遼甯省對外貿易總公司),當過司機,還在基建、辦公室、食堂等崗位工作過,直到1995年下崗。

下了崗的姜彬拿起手風琴,加入了大連市業餘俄語合唱團。電工出身的姜彬怎麼會拉手風琴?原來,姜彬在大連電力學校上學時,認識了後來成為中國著名手風琴演奏家的王國政。姜彬說:“一聽王國政的演奏,我就着迷,十指之間怎麼能演奏出這麼有表現力的音樂呢?我纏着要他教!他當時不是太樂意,提出要跟我賽一場乒乓球,我赢了才肯教我。”

姜彬赢得了比賽。從那時起,姜彬就跟着王國政學琴。但王國政隻讓他在旁邊看,并不直接教,就靠他自己琢磨。

那段時間,姜彬平均每天練琴10個小時。兩個月後,姜彬就開始上台表演了。此後他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參加演出。姜彬最拿手的是獨奏蘇聯和中國的民間樂曲,不少專業團體曾想将他招入麾下,雖然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但手風琴已成為陪伴姜彬一生的最愛。

1982年,姜彬花了2萬多港元托人買了一把意大利名牌手風琴,這個14公斤重的大家夥後來一直伴随他漂洋過海,從中國到馬來西亞,從加拿大到古巴。

姜彬1996年1月加入大連俄語合唱團後,就一直擔任首席伴奏。2001年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訪華時到大連參觀,俄語合唱團應邀為葉利欽演出。一首首聲情并茂的蘇聯歌曲,讓葉利欽眼裡泛起了淚花。

2從馬來西亞到古巴,以琴會友天地寬

手風琴是姜彬的愛好,是他不可須臾分離的夥伴,也是他在世界各地結交朋友的紐帶。

1998年末,姜彬曾随一位朋友到馬來西亞參加在沙撈越舉辦的一個民間貿易展覽會,打算做點生意。一天中午休息時,姜彬随手拿起手風琴拉起了《十五的月亮》《洪湖水浪打浪》……悠揚的琴聲一下子就引起了衆人的注意,不多時,人越聚越多,把姜彬的展位圍了個水洩不通。姜彬索性搞起了“展覽館音樂會”,整整演奏了兩個小時。到下午展會結束,竟有不少馬來西亞商人邀請姜彬前去為他們的各種活動助興。從此,更多沙撈越人認識了這個來自中國北方的手風琴手,也促成了姜彬後來數年旅居馬來西亞。

姜彬應邀到電台做節目,出席當地華人社群的各種慶祝活動,參加中國領事館的聯歡活動等。馬來西亞《國際日報》《沙撈越晚報》還在沙撈越州古晉南市為他舉辦了手風琴音樂欣賞會,當地華人市長出席音樂會并剪彩。

姜彬就這樣靠一把手風琴,在馬來西亞結交了不少做生意的朋友。

2003年,已經移民加拿大的姜彬從蒙特利爾跟團到古巴首都哈瓦那旅遊。每天行程結束,回到飯店的姜彬就用手風琴給旅友演奏。有一天演奏《打靶歸來》,琴聲引來了飯店老闆。老闆告訴姜彬,他的父親很喜歡中國音樂,問姜彬願不願意去他的家裡為他父親演奏。到了飯店老闆家,姜彬才知道,老闆的父親艾立克是古巴漁業部長,曾是卡斯特羅的戰友,當過格瓦拉的部下,并且在格瓦拉逝世後為其養育其後代多年。

艾立克曾多次通路中國,對中國給予古巴無私援助一直心懷感激。艾立克對中國音樂一直情有獨鐘,他拿出自己收藏的《茉莉花》《彩雲追月》等音樂唱片放給姜彬聽。姜彬則給艾力克介紹中國南方國樂和西北國樂的特點,還用手風琴演奏了一曲西北國樂《蘭花花》。8分鐘一曲終了,艾立克等人聽得如癡如醉。

随即,姜彬又演奏了一首古巴名曲《鴿子》。一曲聽罷,艾立克娓娓道來,給姜彬介紹這首曲子的來曆。在19世紀,一位旅居墨西哥的古巴小夥子愛上了也居住在墨西哥的一位中國姑娘,他寫了這首樂曲,曲中的鴿子就是中國姑娘的化身。後人為紀念該曲作者,将《鴿子》冠以古巴民族音樂。

聚會結束,興緻勃勃的艾立克邀請姜彬有機會再來古巴。得知姜彬以前是在外貿系統工作,又委托姜彬回國幫助聯系中國投資者到古巴經營資源豐富的海産品。

3獲評蒙特利爾“十大地鐵優秀藝人”

姜彬現在身上最顯著的标簽是“地鐵音樂家”。這在當地的華人中并不多見。

姜彬是在2002年為與家人團聚移民到加拿大蒙特利爾的。不想吃閑飯的他,先是在餐館洗菜切菜,之後又到當地一家食品廠打工。在食品廠,姜彬每天戴着手套處理冰凍食材。半年下來,曾經靈活的手指變得麻木了,有好長一段時間無法拉琴。直到再次“失業”,58歲的姜彬又進了學校學起了法語。

閑暇時,姜彬重拾手風琴,經常拉琴解悶。逐漸地,周圍的朋友知道了他的手藝,有熱心人推薦他參加華人社群的活動。2003年中國國慶節,姜彬應邀參加了社群聯歡節目,并演奏了《歌唱祖國》等樂曲。聯歡會結束後,有人建議他去地鐵站試試,因為有很多街頭藝人在那裡表演。老姜心動了。

在蒙特利爾,地鐵裡凡有琉特琴(Hute)标志的地方,演奏家們都可以申請有償獻藝。但要選到好的時段,必須早起去登記。姜彬就每天乘第一班地鐵,到蒙市的幾個大地鐵站簽時間表,搶占好時段,然後按時到這幾個站拉琴。

姜彬優美的琴聲和投入的表情吸引了進出地鐵站的乘客。就連地鐵裡的警察也經常走到老姜面前,豎起大拇指對他的琴聲表示贊賞。

地鐵獻藝能掙多少錢?老姜說,每天兩小時,收入最低時隻有2加元,平均收入差不多25到30加元。“雖然剛剛夠買菜,但我很快樂。”

姜彬說,在地鐵演奏,經常能遇到令他感動的事。一次,一位雙目失明的老太太,顫巍巍地走到他面前,硬是要把1加元硬币塞給他。他受寵若驚,連說:“No!No!”但老太太執意要給,眼角還隐隐透出淚珠。老姜沒有再推辭。他說:“老太太雙目失明,沒有真正看到我的表演,她是在用心聽,被我的琴聲感動。”

有一位中國女孩,經常在地鐵站裡入神地聽老姜的演奏。一次,姜彬在拉《在希望的田野上》時,女孩忍不住哭了。老姜關切地安慰她,問她是不是想家了。女孩哽咽着說:“我爸爸也是拉手風琴的,聽到你的琴聲,我想起了爸爸,想起了家鄉的一切……”

“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姜彬回憶道:“還有外國朋友請我到家裡為生日會助興。在這裡,人們從來不會認為在街頭、地鐵獻藝的人是窮要飯的。不少家長會将零錢放到孩子手裡,讓他們給藝人。”

幾乎每個在蒙特利爾坐過地鐵的人都知道有個表情豐富的中國手風琴家演奏着美妙的中國音樂。對于華人來說,老姜更已成為他們最熟悉的朋友,老姜的琴聲寄托了他們深深的鄉愁。2004年,當地的地鐵報《Metro》報評比十大地鐵優秀藝人,在200多個地鐵藝人裡,老姜名列第五。

幾年前,姜彬的老伴先走了一步,剩下老姜一個人。手風琴成了他唯一的寄托,在地鐵的演出能讓他沉浸在音樂之中,暫時忘卻離别之痛。幸運的是,老姜又遇到一位知音,并在去年11月喜結良緣。如今,70多歲的他,依然每天早上乘坐第一班地鐵,到地鐵站的琉特琴處簽到,搶占理想的時間段。用琴聲陪伴自己,也用琴聲感動着他人。

來源: 新民晚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