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兵火,千年古塔屹立不倒
喜迎盛世,古塔千年再現輝煌
松江區曆史文化長遠,有着"上海之根" 的稱呼,古稱華亭,别稱雲間、茸城、谷水等,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置華亭縣,後改稱松江縣,今年是松江建縣1260周年。上海開埠前,松江是上海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曆史上曾有"蘇(蘇州府)松(松江府)财賦半天下"之美譽。
松江區古代曾是織染工業的中心,經濟發達,現存古迹也較多,其中松江唐經幢、興聖教寺塔(方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境内的佘山上還有始建于清的天主教佘山進教之佑聖母大殿和佘山天文台。

北宋熙甯年間,即公元 1068年至1094年,建造了聞名江南的興聖教寺塔,1978年,以這座塔為主體景觀,重建立立了方塔園,占地面積180餘畝。按照秦漢時代的園林建築風格,整座園林,以石鋪廣場為中心,四周布滿着古建築古文物,有宋代的方塔、望仙橋,明代的磚雕照壁、楠木廳,清代的天妃宮等。
"方塔",本名興聖教寺塔。興聖教寺始建于五代後漢乾描二年(公元949年),方塔建于北宋熙甯、元佑年間(公元1068-1094年),距今約900餘年。元末戰亂中興聖教寺道毀,隻剩下塔和一座鐘樓。塔身修長,共9層,高42.5米,因襲唐代磚塔形制,呈四方形,故俗積方塔。塔在南宋和元明時曾多次進行修葺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作大修,原7、8、9層圯毀重建,更換塔心柱和塔刹。在第8層的樓闆上,豎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過塔頂露出8米在外。後至道光年間(公元182l一1850年)塔又損壞,由一和尚用手指血書佛經化緣募捐修塔。到解放前,塔的磚身出現裂縫,塔内各層的木結構全部毀壞,從1974一1977年松江文物部門采取儲存宋代原構件,按原制式替換被腐蝕構件,其中鬥拱儲存宋代原物62%,還有部分券門上的月梁、外檐之羅漢枋;撩檐訪等亦為宋代原物。再現了宋代方塔古樸秀美、玲珑多姿的造型,使之恢複了青春。
今次是我第三次來方塔公園遊玩觀賞,前兩次都是匆匆一遊而去,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此次舊地重遊,我是專門圍繞着方塔進行,近處觀看撫摸,遠處四周拍照。
“塔”佛教建築。源于印度,漢代随佛教傳入中國。通常有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組成。松江就有天馬山“護珠寶光塔"(斜塔)、佘山修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的“秀道者塔”。
方塔園中的興聖教寺塔是“樓閣式塔”,完全展現了唐朝風格,塔身僅四面,清晰簡潔玲珑,先前是可以登臨一覽松江全貌的,現因疫情關系暫停登樓。
興聖教寺塔在舊時的松江也是“一柱擎天”地标性建築,四野都能看到塔尖的黃金色和聽到随風而來的風鈴聲,雖今天的高層建築已經遮住昔日的金頂光輝和鈴聲,但是,将近1千年曆史的建築總能讓人們讀出曆史的滄桑和新生、總能讓人們品味出古老中國能工巧匠的智慧、總能讓人們激起對祖國文化的摯愛。
這塊在方塔前的照壁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于松江府城隍廟大門前。城隍廟在抗日戰争時毀于炮火,今僅存照壁,與(方塔)近在咫尺,現整體遷建在方塔前。照壁高4.75米、寬6.1米,壁厚3米,由近百塊細泥青磚拼制而成的巨幅磚雕,是我國留存最古老、最精緻、最完美的大型磚雕藝術作品之一。
磚雕以一怪獸為主體,鹿角、獅尾、牛蹄、龍鱗,足踏元寶、如意、珊瑚、玉杯,旁有搖錢樹、靈芝等,皆人間财寶。傳說此獸名“貪”,貪婪無比,任何東西都要吞吃,後來在海邊看到旭日,妄想吞吃,結果淹死海中。
站在磚雕前駐足觀賞,不由得為我國古代藝術家精美構思和能工巧匠的精裝技能所折服,那磚雕就是一幅立體的畫,畫面繁而不亂,栩栩如生,傳統工藝得到最好發揮;不由得為松江政府的精心保護和公園日常保養,讓我們得以欣賞700餘年前古代藝術品而心懷感激。
今天我們來了,以後我們還會來觀賞祖國這愧麗的寶貝!
這是方塔園中的兩塊題字的匾額。
這裡的5張照片是遷建于此的“陳化成祠”
陳化成,福建同安人,清道光廿年(1840年)江南水師提督,駐松江府。廿二年(1842年)率部抗擊進犯吳淞口之英軍戰死,谥“忠愍”。同年邑人建祠,光緒廿四年(1898年)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70平方米。現存門廳和大殿。門廳建築面積79.35平方米,三開間七架梁,硬山頂,南額枋上有補間鬥栱,象鼻昂。大殿建築面積115平方米,三開間九架梁,前部翻軒,檐枋上置補間鬥栱,硬山頂。1912年松江同盟會支部設于此。同年中山先生來松視察,曾宿于祠東擅齋。原位于中山二路西段秀甲園,1999年整體遷至方塔園。列為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機關文物保護機關。
中華英烈永存!
在土山腳下杉樹林與竹林交彙深處,有一條石道,石道寬約2米、長約20米,道路兩旁對稱屹立着14座六類不同形象的墓冢石像,由東向西依次為龜趺、石羊、石虎、石馬、文臣和武将。
此神道兩側的14座明代石像生和碑碣座,皆為松江各地出土。石像生中的武将二,文臣二,馬一,虎一,為2004年4月,在松彙西路榮江小區工地出土,原是明代武英殿大學士徐階一品夫人墓神道兩側石像生,馬三、虎一,原為明代禮部尚書張駿墓石像生,馬一,原為松江明墓石像生,羊二,1998年,車墩鎮新餘三隊出土,為張駿墓石像生,原藏松江博物館;龜趺一,原為張駿墓碑碣座;龜趺一,2003年9月,在葉榭鎮汽配城工地出土,原為明代贈光祿寺少卿楊允繩墓碑碣座。
經曆數百年的石像雖不會說話,但在它們身上卻有曆史的痕迹,你從他們的神态中就可以品味到當年它們主人的身世,我為這些不會說話但默默守護在主人周圍的忠誠而緻意。
這裡的三張照片從不同的角度拍攝的一座石橋是一座誕生于南宋的“望仙橋”,700餘年的曆史,曆經風雨而不倒,你從第三張照片上兩側微微高起的邊緣就可以看出在這座橫跨松江古時市河上的人與車馬多麼的頻繁。
這裡的四張照片是園中的蘭瑞堂。位于園内其昌廊西側,明代建築,風格簡樸。位于中山西路包家橋東堍,堂内曾懸一“蘭瑞堂”匾額,為清代書法家張祥河手筆,匾已毀。清初曾為婁縣(松江)人朱椿任江西巡撫屆滿回歸故裡後購得宅第。
張弼古宅是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的,原位于坍牌樓61弄2号,僅存廳堂一座。據地方志記載推斷,應與明代松江著名書法家張弼慶雲堂有關,具有較為重要的文物古建築價值與曆史文化底蘊。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張氏宅的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松江區政府決定按曆史原貌搬遷複原張氏宅前廳部分,将其遷建至方塔園進行整體遷移修繕保護。
張弼(1425_1487)字汝弼,家近東海,故号東海,晚稱東海翁。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人。明憲宗成化二年進士,久任兵部郎,議論無所顧忌,出為南安(今江西大餘)知府,律己愛物,大得民和。長于詩文,草書甚佳,被評為'颠張複出'。嘗自言吾書不如詩,詩不如文,著有《東海集》。
其昌廊是位于方塔園西側的一條仿古長廊。它就依随着高低起伏的地勢而建,連接配接着楠木廳、水榭和五老峰等景點。整條長廊不僅呈現出北高南低的自然坡度,而且還和整個公園的素雅渾厚以及方塔的玲珑秀麗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
其昌廊這個名字,就來自于長廊中間西牆壁上的一件著名文物古迹,那就是董其昌親筆書寫的《懷素 <自叙帖>》。董其昌是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書法家,而且還做過朝廷的禮部尚書。董其昌的書法可以說是博采衆長,中國曆史有名的書法大家顔真卿、王羲之、蘇轼等等,對他的影響都很大。是以,董其昌的書法成就非常大。以他為代表的雲間派,是中國書法界重要的一個流派。
江南園林多以碎石鋪成蜿蜒小徑,并随地勢起伏而築。而方塔園塹道卻似一把利刃将山坡一分為二,以丈許工整的花崗石為材料,運用古壕甬道形制,築砌于山坡之間,時直時曲,時凸時凹,曲直有度,富有變化,是全國其他公園所未見的。
方塔園有上海露天博物館之稱,這次方塔園之行深感上海曆史厚重,在中國5000年文明中也有燦爛的一頁,也為上海市政府和人們對曆史文化的愛護而感到高興。
看着這些巨石面前那頗有年頭的青苔,我在想:那巨石不就是我們國家、民族和人民賴于生存發展的根基嗎?它是中華曆史文化的見證、也是曆史前進的基石。今天我們要盡力維護保養,讓那青苔能夠永久存活、永久青豔。
松江方塔園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觀賞曆史文物為主體的園林,全園占地面積182畝。園址原是唐宋時期古華亭的鬧市中心,既有古代文人的會聚的舊影,又是松江遺址的縮影,1978年以園内主景方塔為中心建起這座園林。走進方塔園這一神奇的古建築、古文物雲集,古樹環抱也是公園特色,會使您自然地産生一種懷古思賢的情感(天妃廟在整修,沒有拍照)。
今天的方塔園又是附近居民健身聚會的好地方,清幽的環境、濃密的樹林、大片的草坪、繁多的樓台亭閣都是居民活動筋骨的好地方。
今天的方塔園也是遠近聞名的古文物的露天博物館,吸引着上海和外地愛好曆史文化旅者的注意,他們從木塔、照壁、祠堂、廟宇、石像中去觸摸曆史、感悟曆史,提升自己,留下深深的印痕。
我是20年前來過一次,那次是匆匆一遊,隻有方塔的印象而無其他印象,今次遊覽觀賞和回家找資料,使我對方塔園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它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一座活化石,我們可以在這裡近距離接觸上海的曆史和現在,以後還會再來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