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梅蘭芳”登場亮相,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打造數字中國人物

10月28日下午,“數字梅蘭芳”大師複現項目啟動儀式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舉行。該項目由中央戲劇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共同發起,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資助,中央戲劇學院傳統戲劇數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總體統籌、系統策劃,負責藝術把控及監制,北京理工大學專家團隊提供光電成像、數字表演與創意仿真等關鍵技術支援,騰訊集團提供部分技術支援,同時得到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央美術學院等機關和梅蘭芳先生家人及弟子的大力支援。項目旨在通過高逼真實時數字人技術,對平劇大師梅蘭芳先生進行複現,并形成在外貌、形體、語音、表演等各方面都接近真人的“梅蘭芳孿生數字人”,力争打造國内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可實時互動的“數字平劇人”,并以此為典範建構“中國人物”數字資産庫。

“數字梅蘭芳”登場亮相,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打造數字中國人物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虛拟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趙沁平,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第一屆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原召集人、中央戲劇學院特聘教授仲呈祥,國家平劇院院長王勇,科技部文化科技專家組組長張樹武,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祯,梅蘭芳先生外孫範梅強,平劇院梅蘭芳平劇團團長、平劇表演藝術家李宏圖,梅葆玖先生入室弟子、平劇表演藝術家董圓圓,國際動畫協會副主席兼北京迪生數字娛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中秋,梅蘭芳先生曾孫梅玮等嘉賓出席啟動儀式。啟動儀式由著名平劇學者、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梅蘭芳》主講人翁思再主持。

儀式緻辭

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戲劇與影視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郝戎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張軍教授,以預錄制視訊方式緻辭。

“數字梅蘭芳”登場亮相,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打造數字中國人物

郝戎院長視訊緻辭

郝戎院長在緻辭中說,面對虛拟現實、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讓平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技術煥發新的生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使命。藝術以人為本,數字人技術正能夠将“人”的呈現與“技術”的創新相統一。期待能夠通過對梅蘭芳大師的數字重建,從聲、形、神、韻等多種次元将大師真實複現,以另一種形式見證中國戲曲的發展和創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數字梅蘭芳”登場亮相,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打造數字中國人物

張軍校長視訊緻辭

張軍校長在緻辭中說,科學和藝術互相統一、互相促進,共同引領着人類文明的發展與繁榮,數字梅蘭芳大師複現項目由兩校通力合作,彙聚兩校科研實力雄厚的高水準專家隊伍,實作藝術與科技的跨界融合,旨在以數字化形式重制梅蘭芳先生的風采,傳承中華文明精神與平劇國粹文化,北京理工大學将全力支援項目推進,早日複展大師風采,演繹時代記憶。現場緻辭環節,仲呈祥教授、劉祯館長、張樹武組長先後緻辭。

“數字梅蘭芳”登場亮相,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打造數字中國人物

仲呈祥教授緻辭

仲呈祥教授指出,以科學的方式把握世界,意在求真;以藝術的方式把握世界,意在求美。平劇是國粹,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梅蘭芳大師是平劇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今天我們站在新的時代高度,珍視經典,珍視大師,調動現代科技手段,複現大師風采,更好地繼承大師的優秀傳統人格精神,使大師留下的傳統與當代文化相适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努力地實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一件極具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大好事。

“數字梅蘭芳”登場亮相,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打造數字中國人物

張樹武組長緻辭

張樹武組長講到,今年是元宇宙和孿生數字人的元年,各類數字人層出不窮。如果把孿生數字人的創作跟釀酒做一個比對的話,中戲、北理工這個團隊,是用糧食在精心制作美酒的釀酒師,而不是用基酒做勾兌的調酒師。這個團隊把孿生數字人技術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承接了下來,他們在用最安靜的心去做最喧鬧的事。相信這個團隊會站在孿生數字人技術的制高點,為文化科技的融合創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數字梅蘭芳”登場亮相,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打造數字中國人物

翁冬冬研究員發言

中央戲劇學院“傳統戲劇數字化”博士生導師組成員、項目技術負責人、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翁冬冬研究員介紹,項目的核心目标是通過基于視覺測量的孿生數字人方案,以數字人制作技術為核心,打造高逼真的數字角色。項目現階段的工作目标是打造兩項梅蘭芳先生的人物數字資産,其一是以26歲的梅先生為原型,打造青年梅蘭芳便裝版人物數字資産,其二是以其穆桂英挂帥造型為原型,打造戲服版本的人物數字資産。

陳超老師親身驅動Vicon動捕

中央戲劇學院特聘教學實踐指導專家陳超老師為項目提供了大量梅蘭芳先生珍貴的圖檔、影像資料,并對資料使用進行了多次指導,他撰寫了亮相腳本,輔導“聲優”20世紀初期國語,親身驅動模型表情及身形體态的數字重建。

“數字梅蘭芳”登場亮相,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打造數字中國人物

啟動儀式,再現梅蘭芳先生《西施》首演版本的“翎舞”片段

啟動儀式上,青年演員張鑫、汪曉熙再現了梅蘭芳先生首演于1923年的原版《西施》“翎舞”片段。本次再現的“翎舞”片段為梅先生1923年首演未删減版本,這段舞蹈首演時長達十多分鐘,舞台排程繁複,舞蹈身段設計新穎,美不勝收。後來梅先生上了年紀,“翎舞”的唱詞由九句減為三句,舞蹈由十多分鐘删減為五分鐘。中國平劇音配像集萃工程版本與現今舞台流行演法均為删減版本。梅蘭芳先生的原版是1947年李金鴻老師在上海向梅先生學的,1994年李金鴻老師把這個戲路傳給了陳超,陳超又傳給了兩位青年演員。更值得一提的是,劇中人物西施的服裝是當年為梅先生制作過服裝的現今一百歲高齡的京繡非遺第四代傳人李樹棠先生親自設計和監制的。

“數字梅蘭芳”登場亮相,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打造數字中國人物

同時,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張偉教授向項目團隊贈送了專為項目研究而設計制作的梅蘭芳先生1:1頭部銅像;梅蘭芳先生外孫範梅強先生為項目專門賦詩一首:“長惜風流絶,空愁歲月過。即今逢盛世,從此挽餘波。天上曾聞曲,人間更作歌。百年猶不朽,霓袖競婆娑”,并将墨寶立軸贈送給項目團隊。

“數字梅蘭芳”登場亮相,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打造數字中國人物

在啟動儀式的最後,現場主賓在3米長的項目主題手卷上分别钤印,以“妙合天成”、“想一萬 想萬一”、“管用”、“頭角峥嵘”、“粹美”等富有中華特色的“閑章”形式表達了對項目的鼓勵、鞭策和期望。

“數字梅蘭芳”背後的新文科數字化建設平台

中央戲劇學院傳統戲劇數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是依托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項目建設的科技創新實體平台,是中央戲劇學院“新文科”建設和交叉學科發展特區。

研究中心以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和文化強國戰略為出發點,緻力于傳統戲劇數字化保護儲存、傳承傳播與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建有動作捕捉實驗室、表情捕捉實驗室(與北理工光電學院共建),為學生提供創客空間,目前正在建設線上演播雲平台實驗室(Hilbertspace Drama Lab)。

在博士生培養層面,研究中心設有兩個博士生研究方向,“傳統戲劇數字化”方向由中央戲劇學院與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共建,“戲劇人工智能”方向由中央戲劇學院與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共建。在碩士生培養層面,設有“戲劇數字化研究”和“戲劇數字化應用”兩個方向。在博士後培養層面,設有“數字演員與未來戲劇”研究方向。

自2019年1月成立以來,研究中心在以下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是搶救性采集瀕危失傳劇目及其關鍵技藝資料,為傳統戲劇高水準傳承提供人機協同的解決方案。

二是将數字藝術作品在全球最重要藝術展釋出、展出,創新展示方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是與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探索設定“戲劇人工智能”交叉學科研究方向,有力牽引“戲劇與影視學”一流學科建設發展。

四是與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等協同推進數字演員、未來戲劇的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

五是促進“政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為服務首都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北京冬奧會、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提供有力支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