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定西:“光伏+農業”照亮綠色鄉村振興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在50多歲的張雲軒看來,上面光伏電闆發電、下面大棚種植的模式很是新鮮,大棚種植的玉木耳對他來說,也是新鮮物。“我種了一輩子地,這種(光伏+種植)方法是我想不到的。”通渭縣常家河鎮勝義村村民張雲軒說,“過年過節,合作社還給我們發一些玉木耳,脆脆的,很好吃。”

定西:“光伏+農業”照亮綠色鄉村振興路

晶瑩剔透的玉木耳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走進通渭縣常家河鎮勝義村德源祥産業園,一排排藍色光伏闆像昂首挺立的士兵,光伏闆下,種植大棚整齊排列。據常家河鎮駐勝義村包村幹部孛小強介紹,德源祥合作社内共有84座大棚采取“光伏+桁架大棚”模式,種有黑木耳、香椿苗、豌豆苗等,今年又引進了玉木耳。

“這種模式可拓展空間利用,光、地,我們都利用起來了。光伏發電收益歸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務工又帶動了勝義等5個村約200名群衆增收,對鄉村振興起到了重要作用。” 孛小強一邊說着,一邊把記者引進大棚。掀起簾子,隻見玉木耳密密匝匝地生長在菌棒上,晶瑩剔透。

身着藍色工作服的張雲軒說,以前種地靠天吃飯,一年收一茬,現在到10月份為止,玉木耳已經摘了10茬了。“玉木耳的室溫要保持在25℃,合作社請大學教授通過視訊或者現場為我們做技術指導。”張雲軒說。“光伏+種植”的生産模式,不僅富了群衆的口袋,也富了“腦袋”,激發了群衆的新活力。

定西:“光伏+農業”照亮綠色鄉村振興路

張雲軒與工友一起收獲成熟的玉木耳。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同樣,在渭源縣,“光伏+農業”模式已逐漸形成。“光伏+食用菌”“光伏+蔬菜”“光伏+中藥材育苗”“光伏+養殖”等農光互補産業,在充分發揮光伏電站空間效益的同時,實作了土地收益最大化。

與村級光伏電站不同,通渭縣平襄鎮孟河村正在推進分布式光伏。村民的屋頂上、房前屋後的空地上搭建起一塊又一塊光伏電闆。“2021年6月,我縣被确定為全省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試點縣。我們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在全縣推進分布式光伏。”通渭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邢兆峰介紹,“孟河村全村年發電量達到223萬千瓦時,是孟河村一年用電量的3倍左右。”

“光伏+農業”模式不僅點亮了定西鄉村振興路,也為其發展底色增添了一抹綠色。邢兆峰算了一筆能源賬:“每發一度新能源電可節約0.328千克标準煤,可減少排放0.979克二氧化碳。對我們實作碳達峰、碳中和有着重要作用。”

定西:“光伏+農業”照亮綠色鄉村振興路

勝義村光伏發電闆在陽光下熠熠發光。(通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