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作者:槍稿

開腔 ▻▻▻

《007:無暇赴死》波折重重,終于上映了。

果不其然,這部有着“廣泛群衆基礎”的傳統型大片,在中國遠比《沙丘》這樣的新世代要受歡迎得多。

然而,在影迷層面,新一集的鐵金剛卻沒有激起多少讨論的水花,老舊的IP和老套的叙事,隻是讓大家“看就完事了”。

不過,007系列除了是古早的西式爽文,還在于它一直影射着現實,而政治和時尚,則是其中最醒目的兩個子項。

在今天,周黎明老師梳理了六任007的變遷史,也就是借一個案例,幫我們理清六十年來西方世界的公衆思潮。

——槍稿主編 徐元

文/周黎明

作者簡介:影評人,雙語作家。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無暇赴死》是丹尼爾·克雷格最後一次主演007影片。

007是時間跨度最長的英美電影IP,從1962年到現在這一部,一共推出了正傳電影25部,另有兩部屬于外傳,通常不計在内。整個系列至今已累計票房70億美元,成為史上排名第六的電影系列,統計價值近200億美元。

007電影套路滿滿,如同中國的古典詩詞,必須在規定的架構裡玩出新意。該系列依愚見有兩大看點:一是動作戲的設計,二是詹姆斯·邦德這個角色的魅力。如果邦德的演員選錯了,即便動作戲精彩紛呈,那也會成為一條腿走路的身殘志堅者,而邦德的人選又是一個極其詭異的決定。

趁着第七位邦德尚未誕生,我們回顧一下這個英倫中年不太油膩男的奇異軌迹。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從1962年至今,邦德已有六位

01

摒棄美式、複制美式

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是大銀幕上的第一個邦德。當時他已演過一些英國片,但名氣不大。當好萊塢的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答應充當《諾博士》的金主時,它表現出一貫的大美國主義——你們得啟用好萊塢明星,加裡·格蘭特和詹姆斯·梅森怎麼樣?加裡·格蘭特(Cary Grant)雖說是好萊塢明星,但原籍英國,而且氣質全然是英國紳士,可惜那時已年齡近60,比小說描寫的三四十歲大了很多。梅森(James Mason)也50出頭了,他也是英國人,闖蕩好萊塢之前已經在本土取得不小名聲。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1930-2020)是一代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邦德

開發該系列的Eon制片公司的兩位老闆選擇康納利,遭到了多數人的反對,他符合小說中蘇格蘭人的定位,因為當過鋼筋工、焊接工、煤礦勞工,以及業餘健美運動員,健碩的體魄透露出藍領的質樸,跟原著的翩翩風度差異很大,故不被原著作者弗蘭明認可(弗蘭明的人選是大衛·尼文,後來演了一部外傳)。聯美讓兩位制片人再找找,但制片人一心想保肖恩,以“璞玉”的比喻力推,結果押寶押中了。

難道當時的英國找不出一位既派頭優雅又體格魁梧的男演員麼?肯定不是。制片人的小心思不是用英倫範來對抗好萊塢,而是找一個比美國牛仔更牛仔的形象,在美國的賽道上奇兵突起。舉一個未必恰當但有參考價值的類比:當下好萊塢大片裡出現的東方角色,選擇了長相特别“東方”的演員,可是我們很多人的審美卻已經西化,是以更偏向于大眼睛、白皮膚、面部輪廓突出的所謂白人标準,由此也産生了不少争議。說穿了,你是玩差異化還是同質化?選康納利屬于虛晃一槍,以差異之名,行同質之實。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康納利離開這個角色則非常拖泥帶水,一方面他開始坐地起價,讓捧紅他的制片人極為不爽,甚至拆台老東家而為對手出演1983年的外傳《巡弋飛彈》,另一方面彼時他已體型發福、動作遲鈍,故片中特意強調人物“老當益壯”雲雲。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喬治·拉茲比,僅出演一部《007之女王密使》(1969)的第二任邦德

在康納利跟老闆鬧不和那陣,老闆想到了換人的招術。他們沿用了發掘康納利的秘訣:喬治·拉茲比——新人,聽話又好調教;肌肉男,便于展現性感。他們甚至派一個美女去勾引拉茲比,看看他是不是鋼鐵直男,畢竟他曾經的職業是男模。老闆欣喜地發現,這個澳洲猛男不僅直得不能再直,而且還超會來事,早早把自己打扮成邦德的模樣,試鏡時真出手把武指給打了。可是,性情中人未必就能成為好演員,拍攝時,他們發現,他不僅缺乏表演經驗,演技欠佳,還欠缺專業素質,尚未成名就已積攢了滿身大明星的臭毛病。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喬治·拉茲比版本的邦德較為浮誇

影片還未上映,制片友善終止了跟拉茲比的合作。影片也未能成功。通行的意見:喬治·拉茲比是最差的邦德;但也有專家認為,他的浮誇氣質挺符合這個角色,但誰會給一個浮誇外表下缺乏真本領、不能獲得市場認可的菜鳥呢?(結論:想要擺譜,先得有真本事。)

02

儒雅英倫風

羅傑·摩爾的第一部007影片是1973年的《生死關頭》。說實話,摩爾要比康納利更接近原著的描寫,但電影觀衆要遠多于小說讀者,是以摩爾必須克服大衆心目中的硬漢007,才能重塑成風度翩翩的英國紳士。扮演邦德之前,摩爾在電視螢幕上已經出名,演的角色多半是舉止優雅、魅力四射的花花公子。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羅傑·摩爾儒雅謙和的紳士形象與康納利奠定的邦德銀幕形象有一定出入

為了配合摩爾的特質,007的編劇刻意把角色往他身上靠,并且發掘出英式優雅背後的英式幽默。如果說康納利能讓女觀衆心跳加速,那麼,摩爾的調情和挑逗顯得人畜無害,與其讓人血脈噴張,不如說令人輕松愉快。生活中的摩爾是一位謙謙君子,有人問他“誰的邦德演得更好”,他永遠回答“當然是肖恩·康納利啊,他是開拓者。”他甚至是真誠的。《金槍人》中邦德把泰國男孩從小船上推進河裡,過了很久摩爾在采訪中仍在為此道歉。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摩爾并不擅長動作戲

摩爾的老好人性格多多少少反映在他的角色中,對于邦德這就是缺點。觀看摩爾的邦德,我很難相信他會大開殺戒、會勾引良家婦女、會為了目的不折手段。此外,他的動作戲實在毫無可信度,即便影片把東木塑造的硬漢“肮髒的哈裡”使用的手槍給了他,他依然不像是一個訴諸暴力的男人。不過,羅傑·摩爾是我最初接觸007系列的第一個邦德,我接受他的程度如同英美老一代接受康納利,第一印象嘛,總是加分的。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道爾頓則出演了《黎明生機》(1987)和《殺人執照》(1989)

對于英美觀衆來說,摩爾太過老派,到他的第七部《雷霆殺機》,不僅老派,而且太老了(57歲)。動作英雄難過“廉頗老矣”的階段。片商物色的下一位演員,是蒂姆西·道爾頓;其實片商此時的第一人選是皮爾斯·布魯斯南,就在即将宣布他作為新人選的時候,他之前的電視劇合約變成噩夢纏住了他。道爾頓拍了兩部:《黎明生機》和《殺人執照》,片商對他很滿意,畢竟他是莎劇演員,功底好,又敬業,形象氣質靠近康納利那一頭,但更加陰郁暗黑。不幸的是,觀衆不接受他,兩部影片均票房失利。但道爾頓在專家中不乏簇擁,有人認為他的失敗是因為太超前,觀衆口味沒跟上。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皮爾斯·布魯斯南是長相最無可挑剔的一位邦德

當皮爾斯·布魯斯南再度接手這個IP時,他已經是多數人心目中的完美邦德。簡言之,布魯斯南融合了康納利的陽剛和摩爾的優雅,牛津大學安德魯·斯派瑟教授說他“結合了角色的英國特征和一種超越階級的國際性,身段矯健靈巧,動作靈活,低調但又一派無所不知的神情。”

但由于上世紀90年代雄性氣概已經開始被視為批判對象,即當下西方所謂的“有毒的陽剛”(toxic masculinity),布魯斯南的邦德《黃金眼》中甫一出場,便遭到女上司M(英國最有名的戲精朱迪·丹奇扮演)一頓痛斥:“你這個性别歧視、厭女的恐龍!冷戰的殘餘!”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05年的《黃金眼》中加入了順應女性主義意識的台詞

時代的痕迹也反映在一些小細節上:康納利的邦德抽香煙,摩爾抽雪茄,布魯斯南索性戒煙了(他在《擇日而亡》中抽過一次雪茄)。有趣的是,這些選擇不是編導敲定,而是演員自行加入的。誠如每個演員的相貌和氣質不可避免帶進角色的塑造,時代對于英國男性優缺點的定義也自然會在電影這種通俗文藝中展現出來。

有人玩笑說:布魯斯南太過英俊,根本不适合當間諜,他出現在任何場所都會引人注目,而真正的間諜是那種讓人過目就忘的。說這話的人大概忘了007不是寫實的,邦德的名言是自報家門,他擅長的是劍術、格鬥、滑雪啥的,從未展示過易容術。邦德能成為女性想接近、男性想模仿的對象,靠的是誇張。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從邦德抽的煙中也能窺見時代流行趨勢

03

走向真誠

2005年Eon制片公司宣布丹尼爾·克雷格接棒,影迷發出一片不滿和聲讨,他們既不認可他的長相和氣質,更不認可他跟角色的契合度,連身高1.78米都成了罪狀。英國《每日鏡報》給了一個損人的大标題:“我的名字叫詹姆斯·布蘭德”(bland蒼白、乏味)。

前面我提到007不是寫實的,但克雷格的邦德出人意料往寫實方向邁了一大步。之前的邦德演動作戲似乎都是虛張聲勢(尤其是摩爾),克雷格的邦德開始玩真的;之前的邦德打完身上一塵不染,克雷格的邦德竟然流血了;之前的邦德玩弄女性,從來不會陷入情網,克雷格的邦德居然動情了。盡管《皇家賭場》是弗萊明的第一部007小說,但電影選擇的武器越來越先進,主角年齡卻保持基本不變。克雷格演這片時已經37歲,但給人的感覺卻像是少年邦德。那個不停調戲任何膚色美女的英國中年渣男,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給洗白了。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克雷格不算魁梧高大,氣質也較為文弱,卻為007系列帶來了高票房與獎項

我沒讀過原著,但一些專家表示,這個才是最接近原著的邦德。敢情弗蘭明筆下的邦德不渣啊,那我被騙了二三十年。斯皮爾伯格的意見可能有相當代表性:“他是21世紀的完美邦德。”我猜,換一個說法,這可能是當代女性最樂意接受的邦德。如果按照男性的進化軌迹,邦德應該始于克雷格的純真和血性,接着是康納利的剛勇和彪悍,用拉茲比的浮誇過渡一下,到布魯斯南的遊刃有餘,然後是摩爾的純熟和平和,最後是道爾頓的走向暗黑……

且慢!007系列并非就此完結,隻要有錢賺,片商肯定不會收手。那誰來扮演第七任邦德呢?

邦德不同于神秘博士,後者換人不限于長相、年齡、性别,因為劇情設定就跟投胎似的,自由得很。邦德雖能上天入地,但畢竟沒有标注為科幻,是以,人設能多大程度脫離原著及60多年的影視塑造(最早的劇版在1954年),要看片商的算盤和市場的接受度。若遵循現有的路子,抖森和湯老濕都算是靠譜的。但席卷西方的政治正确思潮恐怕不會放過這麼一個大IP。為了洗刷白人至上的惡臭,舍棄白人有利于堵住批評者的嘴。目前流傳較廣的黑人人選,有Idris Elba,年近50,且形象太偉光正;還有因《布裡奇頓》爆紅的Regé-Jean Page,名氣遠不如Elba,但似乎更符合人設。據說亞裔也在考慮範圍之中:因《摘金奇緣》一舉成名的Henry Golding,其父是英國人,母親是馬來土族,相貌似乎跟中西各種标準沾邊。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流傳較廣的新007人選包括兩位黑人演員Idris Elba和Page

既然邦德的種族和膚色可以變,那性别為什麼不能變呢?《無暇赴死》中出現的Lashana Lynch在片中被稱為007,但片商說,這裡的007是職位,不是特指的邦德。此外,英國以腐國著稱,邦德為什麼不能腐一下呢?他身邊美女如雲數十載,把美女換成帥哥,或許女性觀衆會叫好,直男不滿但也不敢發聲啊,而且,他們隻要有女朋友,就得貢獻票房。

就《布裡奇頓》在西方廣受歡迎的先例來看,我覺得現階段片商還不至于把邦德推到Calvin Klein模特Jari Jones的路子——黑人、女同、變形人、超重者……但未來誰知道呢?把邦德重塑成黑人,也可以說符合原著tall, dark, handsome人設啊。Very dark即是。我曾經認為那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我也從中看到了邦德當作大英帝國腐朽的寓意,如果把人物相反相成的負面因素都删除了,他的魅力也會随即銳減。但克雷格證明了邦德的人設是可以改造的。想來也是,如同007是一個職位、一個代号,邦德也隻是一個名字而已,對于一部系列電影,那就是一個商标,隻要市場認可,舊瓶裝新酒是常見的玩法。

007死了,下一個輪到誰?從邦德演員看英倫男的演變

編輯|徐元

排版|Owlet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