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雄傳奇 熠熠生輝

作者:人民網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英雄傳奇 熠熠生輝

平劇《智取威虎山》中,馬翔飛飾演的楊子榮。 資料圖檔

英雄傳奇 熠熠生輝

《林海雪原》部分版本照片 中國現代文學館供圖

英雄傳奇 熠熠生輝

經典回放

曲波的《林海雪原》講述的是解放戰争初期人民軍隊在東北進行剿匪戰鬥的故事,書中的英雄人物楊子榮在中國家喻戶曉,是智慧、忠勇的象征。與其他紅色文學經典不同,它的寫法更接近中國古典英雄小說,具有“傳奇”的特點。該書1957年出版後,累計印數近百萬,還被改編為話劇、戲曲、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廣泛傳播。革命現代戲《智取威虎山》至今仍活躍在文藝舞台上,2014年徐克導演的3D電影《智取威虎山》累計票房破8億元人民币,再次印證了紅色經典獨特持久的魅力。

源于真實經曆的紅色傳奇

茫茫林海,冰天雪地,孤膽英雄,深入虎穴,革命間隙裡純潔的愛情故事與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相交織……不提人物名字,讀者也能猜到,這說的是曲波的《林海雪原》。

抗日戰争勝利後的東北,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人民軍隊與日寇投降後盤踞在當地“權力真空”地帶的黑暗勢力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争。這些黑暗勢力由慣匪盜寇、地痞流氓、土豪惡霸、僞滿警特組成,在政治上隸屬于國民黨。他們從投降的日本軍隊獲得大量精良武器,燒殺搶掠,無惡不作。1945年底,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從東北各地調集部隊展開剿匪工作。曲波所在部隊參加了剿匪戰鬥,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就是根據這段經曆,并結合個人想象寫成的。

《林海雪原》講述了一支由30多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小分隊跨林海、過雪原,與号稱“中央先遣挺進軍”的國民黨匪徒周旋作戰,并最終全殲敵人的故事。小說由4個“驚險奇絕”的戰鬥故事組成:“奇襲奶頭山”,剿滅許大馬棒匪幫;楊子榮假扮土匪、深入威虎山匪穴,在大年夜“盛布酒肉兵”,與少劍波率領的小分隊裡應外合,殲滅座山雕匪幫;“林海雪原大周旋”,解放軍依靠老百姓,以機智戰勝敵人的奸計,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反敗為勝,殲滅匪徒大部;“大戰四方台”,追擊逃遁的敵匪首,在李鯉宮前将匪首侯殿坤、馬希山、謝文東等共30餘名殘匪一網打盡。

1957年9月,長篇小說《林海雪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扉頁上印着作者曲波的題獻:“以最深的敬意獻給我英雄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曲波寫作《林海雪原》的直接動力是懷念戰友,他希望用文字建一座流動的紀念碑,把楊子榮、高波等“勇猛之極,堅貞之極,心靈純良之極”的戰友的英雄事迹講給廣大讀者聽。從小說出版後風靡的程度看,曲波的目的達到了。

熠熠生輝的英雄人物

《林海雪原》中,最令人難忘的是楊子榮、少劍波的英雄形象。楊子榮在外形上并不英俊,他頭發長、胡子亂,特點是淳樸、诙諧,在戰鬥中機智勇敢,有超人的膽量和精準的槍法。小說中引人入勝的場面是他深入座山雕匪穴的橋段。

楊子榮化裝成被打敗的匪徒許大馬棒的聯絡副官胡彪,上威虎山“投靠”座山雕,獻上大禮“中央先遣挺進軍聯絡圖”。在此之前,有一段“對黑話”,這是“智取威虎山”故事中最扣人心弦又趣味盎然的一幕。座山雕問“天王蓋地虎”,楊子榮答“寶塔鎮河妖”,這是土匪中最機密的黑話。緊接着逼問“臉紅什麼”,這既是黑話,然而于緊張的情境中,神經脆弱的人則易誤将此話當真,進而失去方寸,而楊子榮卻從容應答“精神煥發”。事實上,這幾句話不是來自剿匪經曆,而是作者曲波的神來之筆,卻讓人永久記住了楊子榮的機智、沉着。另一驚險之處則是戰鬥将要打響時,知曉楊子榮真實身份、從我軍看守中逃脫的土匪栾平突然上山,指認楊為“共軍”,楊子榮與其鬥智鬥勇,巧辯之後将栾置于死地。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靈活機智的對敵方式,是楊子榮轉危為安的根本法寶。

與楊子榮的老練、粗豪不同,小分隊的上司者少劍波則“精悍俏爽、健美英俊”。他有文化,是四場大型戰鬥的指揮者和設計者,深得戰士們的尊敬和喜愛。每一場戰鬥前,都是他運籌帷幄,與楊子榮、孫達德、劉勳蒼等戰友們切磋琢磨,共同定出作戰方案。他還組織夾皮溝的小型土改,進而保障糧食、物資的供應,為小分隊最後殲滅土匪奠定堅實的基礎。

最能顯示少劍波上司才能的是綏芬草原大周旋那場戰鬥。他巧用“将計就計”“調虎離山”兵法,巧妙将敵人引出匪巢,然後指揮部隊殺回敵老巢,進而消滅了匪徒的主力部隊。這場戰鬥情況比較特殊,少劍波受了傷,同時,部隊一度處于敵人全面包圍之中。在這危急時刻,少劍波“像一座堅固難破的岩石,像一株冰霜不懼的青松”。岩石、青松象征着意志堅定、态度沉着,這是革命隊伍中指揮員應有的品格,與楊子榮的機智勇敢相得益彰。

白茹的新穎性

大約是1978年,我讀到了《林海雪原》。那是《紅岩》之後我接觸到的第二本紅色經典。除了楊子榮、少劍波,書中最吸引我的,是女戰士白茹。她“臉腮绯紅,像月季花瓣”,而且“善歌又善舞”。她給人們帶來美和歡樂,“她走到哪裡,哪裡便是一片歌聲一片笑”。當時我被白茹的美麗、樂觀所吸引,同時也深深折服于她的“科學知識”和“醫術”。特别佩服白茹在戰士們受傷時為他們施救,用雪來搓他們受凍的雙腳,而不是用熱水,這一“科學”常識讓我這個生長在南國,從未見過雪花的國小生十分敬佩。

1997年,我開始準備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其時研究界正風行用海外傳入的“再解讀”研究方式重新審視紅色經典,但我對那些剝離曆史情境的研究感到共情不足,于是想重新探尋紅色經典的來龍去脈。北京百萬莊大街的一機部宿舍是我“搶救”曆史在場人的第一站。我在那裡見到了曲波先生,前後進行了兩次将近6小時的錄音采訪,了解到不少鮮為人知的曆史和寫作細節。

從曲波口中,我才得知當時剿匪的殘酷環境中不可能有女衛生兵,曲波設計白茹,正如她的外号“小白鴿”所昭示的,“鴿子象征着和平,象征着我們今天的戰争是為了明天的和平”。現在我體會,白茹在小說中的出現還有更為豐富的意義。她這樣的“新女性”,擁有科學知識和技能,獨立、自主,有工作能力,同時還兼有女性的美麗、溫柔。白茹的形象在整個中國現代小說序列中是嶄新的,作為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人民軍隊中出現的新型獨立婦女形象,很有意義。

人民的事業是曲波一生的追求

與曲波交往的過程中,除了談文學,我更為他淡泊名利、執著于人民事業的精神所折服。

我第一次走進曲波住所,就被其樸實無華所震撼。那是一間老式的兩房間宿舍,牆面由普通石灰抹平,再從半人高處刷了一層淡綠油漆,這應該是1955年他們住進這裡後的原始裝修。後來我了解到,在上世紀50年代,曲波僅稿費收入就一萬多元,那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但他全都捐了出去。

采訪中我感到,曲波能夠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進行準确的把握和貼切的描摹是有原因的。楊子榮和高波等人雖然犧牲了,但他們的精神卻常駐曲波心間,成為他情感和生命的一部分。

2002年,曲波先生逝世,但他創造的鮮活的革命戰士的光輝形象,卻還在書本中、影視劇裡乃至幾代人的記憶裡流播。他們“為人民事業生死不怕”的大無畏犧牲精神,是民族寶貴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