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彪|“遷萊于郳”考(二)

張彪|“遷萊于郳”考(二)

大韓村青銅盤

古老的薛河從棗莊市東北部的山嶺逶迤而下,在陶山北“範蠡湖”多方彙集後,出良裡村山口,繞王園村北急折向北,在奔騰的薛水沖積下,形成了一個東部丘陵、西部平原的薛河三角洲。美麗富饒的蓬萊三村便座落于丘陵西麓,這裡曆史悠久,人傑地靈。2011年前萊村東南遺址被棗莊市人民政府确定為市級文物保護機關,2013年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确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并劃定了20.6萬平方米的保護範圍。據《山東薛河流域系統考古調查報告》載:“前萊村東南遺址位于前萊村東南的低緩丘陵坡地上,遺址總面積20.6萬平方米,遺物豐富。采集遺物時代包括龍山文化、西周、東周、秦漢、隋唐和宋元多個時期。”在這3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曆史遺迹衆多,有春秋時期的蓬萊閣、唐代虢國公張士貴的衣冠冢、金代閣老張孝純故裡、南宋著名畫家張浃家族墓葬群、明代萬曆朝大臣李三才後裔墓葬群等,尤其是近期正在發掘的大韓村東周貴族墓葬遺址,出土文物近千件,引起了國内外考古學界的高度關注。出土文物中,在一件青銅戈上,可見銘文“郳公克父擇其吉金作其元用”。從銘文分析,這件文物有可能與郳國也就是小邾國有關。郳地大約是在今天的棗莊滕州城東和山亭區附近區域,距離官橋鎮也不算遠。再加上墓葬群與三萊村僅一河(小魏河)之隔,“遷萊于郳”成為文化學者探讨的話題。筆者生于斯,長于斯,對三萊村的來曆及遷萊于倪的淵源略作考訂,敬請方家指正。

二、萊國的覆滅

張彪|“遷萊于郳”考(二)

倪公克父戈

2017年春天,盜墓分子揭開了塵封了2000多年的一個墓葬群,由于墓葬群規格極高,且出土了帶銘文的“郳公克父擇其吉金作其元用”青銅戈。從銘文分析,這件文物有可能與郳國,也就是小邾國有關。由此又引發了對“遷萊于倪”的熱議。

張彪|“遷萊于郳”考(二)

萊國是古萊夷族建立的曆史悠久的古國。萊國是僅次于齊、魯、莒的山東四大古國之一。萊夷是山東土著東夷族中的一大支族,以“萊山”而得名,擅長漁獵,以猛禽為圖騰,起源于山東半島東部,後逐漸發展成為部落方國,即進入了國家的階段,并在今山東黃縣一帶建立萊國(山東黃縣東南有萊子城),商代始為侯國。自西周到春秋,萊國的大緻範圍西自萊蕪東境、博山、營丘起,東到黃縣沿海一帶。西周初期,萊國的勢力相當強大,曾一度與姜太公争奪營丘。營丘之戰以姜太公的勝利和萊國的失敗而告終。此後的萊國,可能已服從了周王朝的統治。

春秋時期,齊國國勢強大,除不斷地向西擴張國土外,向東也不斷地兼并他國土地。《國語·齊語》載:齊桓公“即位數年,東南多有淫亂者,萊、莒、徐夷、吳、越,一戰帥服三十一國”。萊是齊桓公初年征服之“三十一國”之一。當時,雖尚未滅亡萊國,但萊國已表面上服從了齊國,可能有一部分領土被齊奪去。

張彪|“遷萊于郳”考(二)

《四庫全書·日講春秋解義》

春秋中期,齊惠公時期,齊國的勢力大規模地向東發展。于是,便開始了對萊國的征伐。這時征伐萊國,其目的是要吞并萊國。公元前602年(齊惠公七年),齊國開始正式伐萊的軍事行動。《春秋·宣公七年》:“夏,公會齊侯伐萊,公至自伐萊。”公元前600年,齊再舉伐萊,并将萊國南部的鄰國根牟滅掉。這樣,齊從南面又孤立、包圍了萊國,為下一步滅萊做好準備。公元前567年(齊靈公十五年),齊靈公大舉滅萊。據《左傳·襄公六年》載:“魯襄公六年(前567年),十一月,齊侯滅掉了萊國,這是因為萊國倚仗計謀而造成的。四月,晏弱在東陽築城,齊軍環城堆起土山,緊挨着萊國的城池女牆。到杞桓公死去的那一個月的十五日,王湫領兵和正輿子、棠邑人迎戰齊軍,齊軍把他們打得大敗。二十七日,進入萊國。萊共公浮柔逃亡到棠地,正輿子、王湫逃亡到莒國,莒國人殺了他們。四月,陳無宇把萊國宗廟裡的寶器獻于襄公。晏弱包圍棠邑,十二月初十滅了它,把萊國的百姓遷到郳地。高厚、崔杼主持劃定配置設定萊國的土地疆界。”

張彪|“遷萊于郳”考(二)

根牟玉璧

齊國不但滅了萊國國君、毀了萊國宗廟,并且還把萊國的亡國之民強制異地遷移,根本就不給萊國留下任何可能的複國機會,萊國就此徹底亡國。《春秋左傳正義卷三十》載:襄公七年(前567年),十一月丙辰,“遷萊于郳”。孔穎達疏:“《正義》曰:郳即小邾。二年,傳曰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齊故也。小邾附屬于齊,故滅萊國而迂其君于小邾。”

(未完待續)

張彪|“遷萊于郳”考(二)

張彪,棗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滕州市古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從事民俗、地方人文曆史的收集、研究和整理,主編的《棗莊礦區民俗志》榮獲棗莊市社科聯優秀成果二等獎,另編著有《大唐名将張士貴傳》等。

本文首發《古薛文化研究會 》,轉載旨在傳播更多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