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道(882—954)能詩,詩名為政聲所掩。他出身清寒,持生廉儉,曆任四朝,三入中書,居相位二十馀年,肯定者贊其以持重鎮俗為己任,是亂世中難得的名臣,因其享年七十三,恰巧與孔子同,當時有引為比較者。進入宋代,學術文化氛圍改變,他被斥責為無恥之尤者。一女嫁一夫,一臣事一君,皆應守節忠誠,他居然跨越五代,任相四朝,服事過的皇帝居然有十二位,臣節何在?廉恥何在?起馮道于地下,似乎他也無從辯白,中國曆代的道德審判集矢于他,至今似仍難寬恕。然而,如果了解馮道所處的時代,讀懂他的内心與追求,他當然無法超越他的時代,在時代允許的條件下,他為國家民族克盡了自己的責任。
一
馮道字可道,姓字取自《老子》第一章,意思明白。據說曾有後生當着他的面讀“道可道”這一節,也知道為尊者諱的道理,于是讀成“說不得,可說不得,非常說不得”,是當時人編的段子。
馮道是瀛州景城(屬今河北)人,其地屬幽州所管。馮道出生時天下已亂,到他弱冠時割據局面已經形成,他又沒有家族背景,從耕讀自強,二十多歲開始第一段經曆,于唐哀帝天祐(904—907)中,為劉守光幽州參軍。劉守光憑借其父劉仁恭的勢力,大亂中割據今河北、京津一帶,暴虐而無遠見,驟起而稱帝,很快敗亡。馮道是以改而依附擊敗劉守光的河東政權,也就是後來稱為唐莊宗的晉王李存勖。李存勖是一位文人氣味很重的君王,能攻守,善表演,每戰則沖鋒在前,滅梁更創造軍事史上的奇迹。馮道在河東,得到莊宗賞識,軍府文書皆交給他起草。時軍務繁忙,馮道一力承擔,且遇莊宗意氣風發時,敢直言進谏,獲得充分信用。同光元年(923)莊宗滅梁前後,以馮道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戶部侍郎。這年馮道三十二歲,已經步入高層文官隊列。
據說馮道七歲就能詩,曾作《治圃詩》,僅存兩句:“已落地花方遣掃,未經霜草莫教鋤。”是說整治花圃,憐惜花草,不敢有任何傷害,隻有掉落地下的殘花,才讓掃除,不到霜後,不鋤雜草。宋人《陳輔之詩話》(《類說》卷五七引)認為“仁厚天性,全生靈性命,已兆于此。”也就是說,他對花草如此,在他執政期間,尤其将保護生靈性命,作為自己的職責,也可從兩句詩中見到。
然而很不幸,馮道偏偏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他對此認識很清楚,更将盡自己最大努力拯救時代與群眾,始終當作自己的責任。宋人曾引錄過他的兩首詠懷之作,不清楚寫于何時,但清晰明白地宣示他的人生态度。第一首是《偶作》:“莫為危時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敎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對自己生活的時代,馮道看到危機四伏,時事艱難,但他不主張因時事不可為而悲憤傷感,相信一切都是事在人為,前程在于各人的作為。他僅是一個文人,堅信天下剝久必複,早晚會出現救民于水火中的英明君主,更相信在任何時候,道德都沒有遠離時代,隻要自己心中存有善念,即便身處虎狼群中,也可以全無畏懼。這裡,看到他對自己生存環境險惡之認識,惡人環繞,虎狼争雄,不是理想社會。但他以吉人自比,相信自己心中(方寸)沒有惡念,在虎狼群中也無所畏懼。
第二首是《天道》:“窮達皆由命,何勞發歎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與前詩立說完全一樣。官場謀身,困窮與顯達皆命中注定,何必老是唉聲歎氣,郁郁寡歡。堅信所做一切都是于國家民生有益的好事,個人之前途得失可以完全不加計較。天道輪回,自有其必然的道理,冬去春來,冰消花開,乾坤運轉,萬物常新,這就是天理。不要埋怨時代,不要埋怨命運,努力實踐,多做好事,天道酬勤,天道酬善,一切都會應驗不爽。
以上兩詩,大約可以看到馮道的人生準則,他似乎對此堅守終生。
二
如果不算劉守光,唐莊宗是馮道服事的第一位君主。莊宗奪天下可稱英雄豪傑,得天下後如何治理,顯然有些倉皇失措。他喜歡表演,本來不是壞事,但治國而信任伶官,就出了大問題。他聽聞蜀中君臣玩樂,舉兵伐蜀,迅速獲得的勝利,讓他完全迷失,先後處死了權臣郭崇韬與名将朱友謙,激起河北起兵反叛,他也死于亂兵之中。馮道在莊宗時因父親去世,歸鄉守喪,恰好遇到歲災,他将所得俸馀,全部散發鄉裡,自己所居僅草屋而已。大約也因為這樣,他躲過了莊宗末年的動蕩。
唐莊宗像
繼任者是明宗李嗣源。他本是莊宗父親李克用的義子,比莊宗年長甚多,軍功尤著。莊宗懷疑功臣,李嗣源在河北擁有重兵,不自安而舉兵向阙,接續莊宗稱帝,是為明宗。明宗出生沙陀,文化不高,求理甚切,在位八年,是五代治理最安定富樂的時期。明宗即位之初,就詢問:“先帝時馮道郎中何在?”并稱許:“此人朕素谙熟,是好宰相。”這時馮道恰好服阙歸朝,不久就入相,官稱是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這是馮道任宰相後服事的第一位皇帝。
明宗在位,屢遇豐年,天下富足。明宗上朝,經常向馮道詢問民間之事。馮道與明宗的對談,留下許多記錄。如一次講到國家安定更應“日慎一日”,即不可有絲毫懈怠,馮道舉例說:“臣每記在先帝霸府日,曾奉使中山,經井陉之險,憂馬有蹶失,不敢殆于銜辔。及至平地,則無複持控,果為馬所颠仆,幾至于損。”以道途走馬來作比方,山路險峻,是以而加倍小心地控馭馬辔,但到平地,不免疏忽,反而出事了,以此告誡明宗,太平時節為政更要小心謹慎。天成四年(929)八月某日,明宗問馮道:“天下雖熟,百姓得濟否?”農業豐收,百姓能過上好日子嗎?馮道回答:“谷貴餓農,谷賤傷農,此常理也。臣憶得近代有舉子聶夷中《傷田家》詩雲:‘二月賣新絲,五月粜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绮羅筵,偏照逃亡屋。’”如果歉收,谷物價貴,百姓不免是以而挨餓,天下豐收,谷物價賤,農民也不免受到傷害。聶夷中是唐末一位不太有名的詩人,他的這首《傷田家》,卻寫出農家的艱辛。一般來說,每年蠶絲上市要到農曆五月,秋谷成熟要到八月,可是農民為了借錢度過艱難的冬春之間,二月已經将蠶絲低價賣出,五月就将秋谷賣出,其生活之艱難可以想見。詩的後四句,詩人希望君主關心民生,不要老是追求奢華的生活,更多地應該關心流離失所的農民。白居易說:“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馮道利用機會,告訴明宗下層生活的艱難,将白居易的願望變成事實。據說明宗聽後,很受感動,稱贊“此詩甚好”,馬上讓侍臣錄下,經常諷讀,以為警誡。
長興四年(933)明宗病重,沒有處理好傳接程式,導緻長子秦王從榮異動被殺,次子宋王從厚繼位,是為闵帝,相對闇弱。養子李從珂從岐下起兵,奪取帝位,是為末帝或廢帝,闵帝敗死。這期間,馮道一直在相位,也擔任明宗的山陵使。末帝入京,馮道率在京百官迎其入立,曆來最為人诟病。似乎他也不可能有别的選擇,誰當皇帝畢竟取決于實力,不是文臣可以左右的。
三
末帝時,馮道複歸朝為司空,遭遇明宗女婿河東石敬瑭勾結契丹,舉兵向阙,末帝敗死,後唐亡。石敬瑭稱帝,建立後晉,是為晉高祖。馮道再次送往迎來了一番,晉高祖也對他信任有加,他官居首相,職位是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夠顯赫的
晉高祖像
後晉之建立,以割讓燕雲十六州及向契丹稱兒皇帝為代價,取得勝利。天福三年(939)九月,晉與契丹互加徽号,且确定以宰相為使。北方寒冷,生活艱苦,加上契丹不守信用,多有反覆,宰相如趙瑩、桑維翰皆不願前往,兵部尚書王權也以老病辭。據說分廳堂吏征求諸宰相意見,馮道索紙書“道去”,是主動承擔。也載高祖告馮道:“此行非卿不可。”馮道沒有推辭,且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何有不可!”立即準備起行。
從《舊五代史·晉高祖紀》的記載,馮道使契丹,是九月出發,次年二月傳回,前後接近半年,所到又是契丹的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恰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馮道為首相,名氣很大,契丹主甚至想要親自郊迎,為臣下所阻。契丹給馮道充分禮遇,讓他與契丹國相同列,賞賜也極其優厚。馮道其間曾有詩謝契丹主:“牛頭偏得賜,象笏更容持。”這裡“牛頭”指契丹冬季漁獵所獲的大魚,“象笏”句則見契丹不将他見外。上京的祁寒讓他怎麼也無法适應,将所得賞賜,都換成了薪炭,用以取暖。自雲:“北地寒,老年不堪!”這一年他五十八歲。契丹主也賞賜錦襖、貂襖及羊、狐、貂衾各一。他每次入谒,将四件襖衣全部穿上。夜宿客館,則覆三衾方能入眠。曾作詩雲:“朝披四襖專藏手,夜蓋三衾怕露頭。”契丹主想将他留在北朝,他沒有拒絕,也沒有同意,僅告:“兩朝皆臣,豈有分别?”一切随順。
到次年春初,終于放他南歸。這時後晉已經遷都汴州,馮道作詩五首,寫北使感受,僅有一首儲存下來:“去年今日奉皇華,隻為朝廷不為家。殿上一杯天子泣,門前雙節國人嗟。龍荒冬往時時雪,兔苑春歸處處花。上下一行如骨肉,幾人身死掩風沙。”他将自己的奉使,看成為國不顧身家性命的壯烈之舉。天子指晉高祖,臨行前以酒送行,認為此行成功與否,關乎國家安危。雙節則指此行分别冊封契丹主及太後以徽号,擔負兩重使命。頸聯兩句,以北荒冬雪與汴梁春花作比,寫北國生活之酷寒,和回歸晉京的喜悅。兔苑用西漢梁王典,代指汴州。最後兩句,說晉之使團一行,是以行而親如骨肉,但也難免有人身死北國,掩骨荒沙,增加無限傷感。
今人一般認為晉高祖割地稱臣,有辱國格,在當時實力對比之下,也屬無可奈何之事。就馮道來說,将此行看作系國安危、生死以之的事情。完成使命,令他釋然。
晉高祖在位六年馀,以屈辱忍耐處理與契丹之關系,所幸相安無事。到天福七年(943)高祖去世,從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少帝。少帝即位不久,聽信讒言,将馮道罷相,出任同州節度使,是為外守。同州在長安以東,是關中重鎮,後唐以洛陽為都城,同州的重要性不如唐時。馮道在同州時間不長,其間有一個小故事。《五代史補》卷三載,同州夫子廟經亂破敗,有負責酒務的小吏願以家财加以維修。馮道将此事交給判官辦理,判官性滑稽,在馮道判後書一絕雲:“荊棘森森遶杏壇,儒官高貴盡偷安。若教酒務修夫子,覺我羞慚也大難。”杏壇是儒家講學之所在,破敗而長滿荊棘,曆任儒官就當沒有這回事一樣,不聞不問。酒務是收取酒稅的小官,地位較低,當時視為俗吏。判官是馮道的助手,他覺得長官不問,讓俗吏修廟,實在很丢面子,意思是馮道應對此負責。據說馮道讀後,面有愧色,于是拿出自己的俸祿修廟。《唐宋分門名賢詩話》卷二說事情在馮道出鎮南陽時事。馮道在同州年馀移鎮南陽,不知二說何者為是。
四
馮道守外期間,晉廷與契丹關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晉少帝不甘忍受契丹的逼迫,聽信幾位親信的妄言,與契丹交惡,直至兵戎相見,導緻契丹占據汴京,後晉滅亡。這時馮道方自南陽被召至汴。契丹主耶律德光問馮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說:“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此時德光已稱帝,會同年号已發往各州使用,幾乎要建立新的中原王朝。馮道無力改變于此,隻能随順,以他與契丹主之交好,盡力救護。次年春德光病重,裹挾晉臣北歸,馮道也北行到常山,因偶然的變故得以逃脫。他南歸汴梁,劉知遠已經建立後漢政權,授馮道以太師。
後漢立國僅四年,是馮道悠閑而愉快的歲月。其間,他寫了一篇自我表揚的長文《長樂老自叙》,叙述平生榮業。其中寫道:“靜思本末,慶及存亡,蓋自國恩,盡從家法,承訓誨之旨,關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所願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為素。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事親、事君、事長、臨人之道,曠蒙天恕,累經難而獲多福,曾陷蕃而歸中華,非人之謀,是天之佑。”他認為自己無論為人之表裡如一,為家為國都盡到了責任,雖然曆經艱險,幾蹈不測,兩度陷蕃,所幸能始終為善,終獲天佑。這裡,看到他世俗虛榮的一面,但人生有為,至老有成,報國報家,得享高齡榮華,沾沾得意,當然也都可以了解。
馮道晚年,備受尊崇,但也做了兩件不太光彩的事情。
後漢隐帝劉承祐,感到大權旁落,誅殺權臣楊邠、史弘肇,激起樞密使、天雄軍節度使郭威的反抗,率軍攻破汴京,隐帝被殺。郭威希望馮道能推戴自己,但馮道就是沒有反應。郭威無奈,隻好借太後的名義,議立劉知遠侄子湘陰公劉赟。其時劉赟在徐州,馮道被派往迎接,臨行他問郭威:“公此舉由衷否?”郭威指天為誓。馮道接到劉赟,返程到達宋州,方知郭威玩了一次與後來陳橋兵變一樣的遊戲,已經自立為帝,追殺劉赟的兵馬,早就等在宋州了。劉赟敗前,對馮道說:“寡人此來,所恃者以公三十年舊相,是以不疑。”馮道助暴為虐,隻能默然以對。
周太祖時,馮道仍受尊崇。待周世宗即位,恰逢北漢劉崇入侵,世宗拟親征。馮道表示反對,原因是“陛下纂嗣以來,先帝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舉,命将禦寇,深以為便。”世宗說:“劉崇幸我大喪,聞我新立,自謂良便,必發狂謀,謂天下可取,謂神器可圖,此際必來,斷無疑耳!”世宗看到北漢的陰謀,認為如不給以痛擊,必然長無甯日。曆來論政溫和的馮道,此時突然變得激動而亢奮。世宗說:“昔唐太宗之創業,靡不親征,朕何憚焉?”是說唐太宗做的,我為何做不得?馮道說:“陛下未可便學太宗。”太宗英明果決,你不要輕言模仿。世宗說:“劉崇烏合之衆,苟遇王師,必如山壓卵耳。”馮道說:“不知陛下作得山否?”言下之意,你比太宗差遠了。引起世宗大怒:“馮道,何相少也?”你不要以為年紀大,資格老,就可以輕視新立的皇帝。世宗是周太祖續配柴皇後的侄子,太祖無子而得繼位,他的經曆和身世顯然都不被馮道看好,是以有這樣一段争吵,這裡看到馮道對世宗能力的忽視。馮道早年有詩“須知海嶽歸明主”,他一生都在盼着明主的出現。世宗雖最終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但他的能力與氣象,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推許為最得理想君主的氣象,可惜馮道沒有看出來。
周世宗像
兩個月後,馮道去世。
五
馮道在《長樂老自叙》中說所作文章篇詠編于家集,《宋史·藝文志》著錄其集六卷、《河間集》五卷、《詩集》十卷,都不傳。今存其詩完篇不足十首,有兩篇頗為有名。一首是《贈窦十》:“燕山窦十郎,敎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十是窦禹鈞,其五子儀、俨、侃、偁、僖,皆擢進士第,後為名臣。馮道寫詩祝賀,認為父親教子有方,五子皆得成名。詩很簡淨而有精神,表彰窦禹鈞之成就,也包含美好祝福。以後流傳《三字經》中“窦十郎,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就據馮詩改寫。但《冊府元龜》卷七八三錄此詩作“澶察窦郎中,于家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很可能是初稿。另外還有一首詩:“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見于南宋以後記載,真僞無法判斷。所謂禍從口出,閉口少言,自是官場名言,倒也符合馮道的人生體悟。
對馮道的評價,《廣卓異記》卷五引《五代史》雲:“馮道三入相,四月十七日死,年七十三歲,所得之壽,所終之月,皆與孔子同,但先孔子一日。”與孔子相比,自屬不倫。《冊府元龜》卷三一〇雲:“道曆仕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馀年,以持重鎮俗為己任。性廉儉,不受四方之賂,未嘗以片簡擾諸侯。私門之内,無累茵,無重味,不畜姬仆,不聽絲竹。有寒素之士求見者,必引于中堂,語及平生,其待遇也,心無适莫。故雖朝代遷置,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議者以為厚德稽古,宏才偉量,蓋漢胡廣、晉謝安之徒與!”這是宋初幾年所修《周世宗實錄》附馮傳的史臣贊,這裡的馮道接近于政治與道德完人,是五代政治的中流砥柱。但宋太祖末修《舊五代史》時,已經提出了他的操守問題:“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謂之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于再三者乎?”可以看到宋人政局穩定以後,對于臣節問題之重視。百年以後,歐陽修私撰《新五代史》,更将其提到禮義廉恥所不能容忍的高度,加以顯斥:“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叙》,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進而知也。”這裡看到歐陽修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馮道的強烈不滿,認為無論你做過什麼,隻要你對皇上不忠,就該一票否決,表達的是宋人在全盛時期的道德追求,至于馮道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能做什麼,就完全不加考慮了。
五代時期自号“長樂老”的馮道
俗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為執政之有效貫徹,必然要選用自己信任的人,這是一般常識。馮道從入仕開始,事實上經曆了六個時代(含劉守光稱帝與契丹入汴),先後服事的君主多達十二人(劉守光,唐四帝,晉二帝,契丹主耶律德光,漢二帝,周二帝),具體事實均見前述。以女子從一而終的立場說,他應對哪位皇帝始終如一呢?就五代各朝的實際運作來看,朝政之運作與王朝之更疊,似乎都在不同步間運作。後唐滅梁,對梁的官員尚有處罰與甄别,政權穩定後,多數仍接納留用。後唐以後各代,則君位的去留取決于誰更能掌控禁軍,新君的核心成員多用幕府舊人,涉及軍政人事的更疊與重大政治轉向,都由君主與其核心幕僚決定。如莊宗之有郭崇韬,明宗之用安重誨,晉祖之重桑維翰,皆是。至于朝廷之日常運轉,如朝會之禮儀,地方官員之選派,賦稅之征集與分派,宮殿道路之營築,則由宰相負責,六部随班,九卿盡職。後唐以後四朝,皇帝如走馬燈般地輪換,政府則始終運轉正常。重大變化發生,百官不過跟着宰相迎接一下新君而已,新朝仍須運轉,各官仍安其位可也。可以看到,即便唐末帝與晉高祖之極端對立,新朝建立以後,對前朝的人事極少加以懲處,清泰朝的顯官多數仍保留待遇,得以善終。軍事決定君位,宰相運轉朝政,明白曉事的宰相則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權限所在。《舊五代史·馮道傳》中有一段記載很可說明一切,“晉祖曾以用兵事問道,道曰:‘陛下曆事諸艱,創成大業,神武睿略,為天下所知,讨伐不庭,須從獨斷。臣本自書生,為陛下在中書,守曆代成規,不敢有一毫之失也。臣在明宗朝,曾以戎事問臣,臣亦以斯言答之。’晉祖頗可其說。”天下是皇上打下來的,涉及軍事進退,國家安危,仍請皇上決斷。宰相僅在中書按規矩辦事,中書有偏頗失職我負責,涉及軍事問題則決不發言,一切皆聽聖斷。這裡,很明顯可以看到馮道對權力邊界的清楚認識,決不越雷池半步。當然,王朝興亡,皇帝負全職,無預宰相事,也可以體會。這是五代的特殊情況,不能用宋人忠于一朝一姓的立場來要求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