黌校(黉校),◆學校。○《晉書‧戴邈傳》:“古之建國,有明堂辟雍之制,鄉有庠序黌校之儀,皆是以抽導幽滯,啟廣才思。”○[明][歸有光]《南雲翁生壙志》:“[南雲翁]者,少為諸生,有聲于黌校之間。”○[清][褚人穫]《堅瓠十集‧真若虛傳》:“少年業舉子,博識洽聞,遊黌校,好俠,多盍簪,頗有[季良]之風。”黉學(黌學),◆古代的學校。○《後漢書‧循吏傳‧仇覽》:“農事既畢,乃令子弟群居,還就黌學。”
黌室(黉室),◆學校。○[唐][唐彥謙]《送樊琯司業歸朝》詩:“黌室青衿盡,渠門火旆揚。”
黌宮(黉宮),◆學宮。○[元][洪希文]《踏莎行‧示觀堂》詞:“郡國興賢,黌宮課試,書生事業從今始。”○[明][謝讜]《四喜記‧喜逢甘雨》:“芹水生涯淡,黌宮道味長。”○[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我輩身列黌宮,乃在此攜酒榼,看遊女,其鄙而不顧,宜矣。”
黌門(黉門),◆學宮之門。借指學宮,學校。○《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裡中那些富家兒郎,一來為他是黌門的貴公子,二來道他經解之才,早晚飛黃騰達,無不爭先奉承。”○《鏡花緣》第二七回:“況令郎身入黌門,目前雖以舌耕為業,若[九公]刻了此方,焉知令郎不聯捷直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七章:“我不是舉人,也不是黌門秀才,雖是[李]氏一族,卻是三代清貧。”黌門監生(黉門監生),◆[明][清]時國子監的生員。也有的是恩蔭或捐納而得的。○《紅樓夢》第十三回:“[賈蓉]不過是黌門監生,靈幡上寫時不好看。”黌門客(黉門客),◆秀才;讀書人。○[明][湯顯祖]《牡丹亭‧榜下》:“黃門舊是黌門客,藍袍新作紫袍仙。”○[徐朔方]校注:“黌門客,指生員。”
黌舍(黉舍),◆校舍。亦借指學校。○《宋書‧臧燾徐廣傅隆傳贊》:“藝重當時,所居一旦成市,黌舍暫啟,著錄或至萬人。”○[宋][範成大]《送子文雜言》詩:“城東黌舍有佳人,邂逅使我加餐食。”○[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四》:“今之釋教,殆遍天下。琳宇梵宮,盛於黌舍;唪誦咒唄,囂於弦歌。”○[郭沫若]《東風集‧<詠福建‧詠廈門高集海堤>》:“[金門]晴靄外,黌舍碧波中。”
黌塾(黉塾),◆學校。○[沈惟賢]《<萬國演義>序》:“即黌塾之師,用以發明事理,啟牖來學,亦於是乎汲汲焉。”引申為在校讀書、學習。○[梁啟超]《譯印政治小說序》:“彼夫綴學之子,黌塾之暇,其手《紅樓》而口《水滸》,終不可禁。”○《隋書·柳昂傳》:“雖復建立庠序,兼啓黌塾,業非時貴,道亦不行。”黌堂(黉堂),◆學堂;學校。○[宋][餘靖]《興國軍重修文宣王廟記》:“筵開黌堂,以登師儒。局列校室,以來雋秀。”○[宋][呂本中]《紫微詩話》:“﹝[汪信民]﹞又嘗和餘《春日》絕句雲:‘晏坐黌堂一事無,居官蕭散似[相如]。’”[清][朱彜尊]《六聘山中吊晉處士霍厚》詩:“弟子半千人,大小開黌堂。”
黌序(黉序),◆古代的學校。○《北齊書‧文宣帝紀》:“詔郡國修立黌序,廣延髦俊,敦述儒風。”○[宋][朱熹]《齋居感興》詩之十六:“聖人司教化,黌序育群才。”○《清史稿‧禮志三》:“厥後以[熱河]為時巡所,黌序肇興,定[大成殿]龕案如太學式,祭器、樂器亦如之。”
鄉黌(鄉黉),◆鄉學;鄉塾。○[宋][蔡襄]《士伸知己賦》:“遠陶聖世,少齒鄉黌。”
黌宇(黉宇),◆古時學校的校舍。○《後漢書‧儒林傳序》:“[順帝]感[翟酺]之言,乃更脩黌宇,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魏書‧儒林傳序》:“雖黌宇未立,而經術彌顯。”
膠黌(膠黉),◆學校的舊稱。○[清][唐孫華]《進呈禦覽詩一百韻》:“梯航通海國,俎豆序膠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