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先參考一下古代兩種《道德經》通行本的注釋一一
王弼注《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列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為獸生刍,而獸食刍;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于萬物而萬物各适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排橐也。龠,樂龠也。橐龠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龠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事錯其言,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橐龠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龠有意于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河上公注《道德經》虛用第五:
天地不仁,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以萬物為刍狗。天地生萬物,人最為貴,天地視之如刍草狗畜,不貴望其報也。
聖人不仁,聖人愛養萬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以百姓為刍狗。聖人視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貴望其禮意。
天地之間,天地之間空虛,和氣流行,故萬物自生。人能除情欲,節滋味,清五髒,則神明居之也。
其猶橐龠乎?橐龠中空虛,人能有聲氣。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言空虛無有屈竭時,動搖之,益出聲氣也。
多言數窮,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開舌舉,必有禍患。
不如守中。不如守德于中,育養精神,愛氣希言。
上述兩位古代先賢的言辭雖各有千秋,但都未能把握本章要旨。本章關鍵在于“守中”二字,體悟了“守中”二字,則不但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是以然。
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1.仁 甲骨文=人+二(彼此,偏愛),造字本義:視人若己、同情寬容、偏愛。篆文繼承甲骨文字形。作動詞,引申為君民同視。作名詞,引申指恩惠、細膩的核心、引起敏感的内心。作形容詞,後引申指博愛的、慈善的、包容的。《說文》:仁,親也。從人,從二。
仁,象形字展現出“二人”即“彼此二人”,引申為相異、不同、不一緻、不平衡、雙方有差別,在人類本身的社會關系而言,“仁”指的是對存在血緣關系(家族和親屬)以外的人的友好狀态。
2.刍 甲骨文=艸(柔軟的嫩草)+又(抓),造字本義:采集柔軟的嫩草,作動詞。金文形同甲骨文,變化不大。作名詞,引指喂牲口的嫩草。作形容詞,引申為稚嫩的、幼稚的、幼小的、尚未長大的、不成熟的。《說文》:刍,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
刍,幼嫩的、幼稚的、幼小的。刍狗,即幼小的狗,又叫草狗,在湘南九嶷山及餘脈一帶,民間一直都稱未斷奶的幼狗為“草狗”,稱小牛為“草牛”,稱小鴨為“草鴨”。這與古今注釋《道德經》文獻中普遍把“刍狗”誤解為“草紮的狗”是有天壤之别的,一小部分學者,注解古漢字時動不動就往祭祀方面聯想,是沒有全面了解中華文明的一種展現。
在古代及近現代的中國農村中,許多人家家都常喜歡養狗。而經常養狗的人往往會懂得小狗生下來時眼睛都是閉着的,大約七到十五天才開眼。在這段時間裡幼狗是看不見狗媽媽的模樣的,但母狗從來不嫌棄也不偏愛任何一隻小狗,均衡地奶大這些刍狗即自己的孩子們。
此句的直接表達:天地沒有偏愛心,象母狗喂養刍狗一樣均衡全面地養育萬物;聖人沒有偏愛心,像母狗喂養刍狗一樣均衡全面地服務百姓。
具體的表達為:天地産生萬物并對萬物不分彼此、不厚此薄彼、不偏愛任何一方,也不向萬物索取回報像母狗喂養小狗一樣全面又平等均衡照顧和養育。聖人效法天地,像母狗喂養小狗一樣全面且平等均衡的服務百姓。
現代的哲學表達即:相對的平衡的運動是天地與萬物之間存在的客觀規律,是聖人與百姓之間存在的客觀規律。
二、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1.猶 甲骨文=器皿(似酒瓶或油瓶)+犬(形似犬或鼠類),金文器皿改為“酋”(酒瓶),表示犬守酒瓶,造字本義:狗喝醉酒而動作遲緩,不知所向。引申為暈頭暈腦,不知所問。又引申指像、相似,作動詞。也引申為仍、還,作副詞。
《說文解字》:猷,玃屬。從犬,酋聲。一曰隴西謂犬子為猷。
橐 束,甲骨文像在木棍上系紮包囊。是"束"的"行囊"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口"(包)另造"橐"代替,表示用來裝行李雜物的包。造字本義:古代裝行李的布包、布袋。隸書加"衣"寫成"囊 ",突出行包的布質特征。作名詞,引申為袋狀物。作動詞,引申指用布袋裝。《說文解字》:囊,橐也。
此象形字似風箱的一部件。
3.龠 “龠”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種由編管組成的樂器之形,中部有孔,上有吹口;或在其上又加倒口,以強調吹奏。隸變後楷書寫作“龠”。
龠”的本義為古代的一種管樂器。用竹管編排制成,有三孔、六孔或七孔不等,長的可用作舞具。古代的時候,還用作容量機關。
《說文·龠部》:“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衆聲也。
此象形字似風箱的一部件,與橐合在一起組成完整的風箱,在本地俗稱“爐桶子”,用于打鐵鼓風助火,一推一拉不斷重複,風便源源不絕地生起。
4.屈 金文=人(半蹲着)+出(生長狀态下壓彎的枝條)表示相對的彎曲,是暫時的能複原(伸長)的,造字本義使彎曲,與“伸”相對,作動詞,引申為彎曲、不堅持、放棄反抗、相對服從、理虧、冤枉。作形容詞,引申指不順心的、怨恨的等義。《說文解字》:屈,無尾也。《廣韻》:屈,拗曲也。《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5.動 甲骨文=彳(運作)+異(相異)+止(靜止)造字本義:改變事物原來的位置或狀态,與“止”或“靜”相對,作動詞。作副詞表示極容易發生這種情況,即常常、往往。又引申為使用、運作、行事。作名詞,引指行為、運作過程。作動詞,又指轉移位置、活躍起來、改變、觸及。後本字消失,另造“勤”字代替。“動”的本義:使用體力負重勞作。《說文》:動,作也。
①
②
6. 愈 (上圖①)甲骨文缺,本字俞,金文=俞(上圖②一路順風疾行的獨木舟)+心(輕快的心态),表示内心像順風順水疾行越來越忙人的小舟一樣,越來越開心和滿意。作形容詞或動詞,造字本義:越來越開心、滿意。同樣的,疒+俞=瘉,表示病離自己越來越遠了,康複了。作副詞,引申為越加、日益地。又引申指愉快、安定、更加、勝過、越來越…等義。《說文解字》:俞,空中木為舟也。
7.出 甲骨文=彳(狩獵、行軍等運動)+止(腳)+□(城邑、家園),造字本義:離開家園(城邑)狩獵(行軍或遠行),作動詞。引申指顯示、顯現、表現丶發生。又引指提供、釋放,或指開支、消費、生産、産生、越界、超越、脫離等義。作量詞,指番、節、段、局。
此句的直接表達:天地之間的運動,難道不正像運動的風箱麼?以退為進,一拉一推反複運動,風才源源不斷。
具體的表達為:天地之間的運動,不正像一台鼓風的風箱麼?一拉一推,一退一進,拉是為了推,推也是為了下一次拉,退是為了進,進也是為了下一次退。這一退一進重複不斷,風才能産生。退是為了積蓄進的風能,進是為了産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風能。
現代哲學的表達即:運動是對立統一的運動,相對的平衡的運動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三、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1.多 甲骨文=夕(小塊肉)+夕(大塊肉),遠古時代(原始社會),打到獵物就人人可分得一小部分肉,超出了本人應得的一份的量,得到兩份戓兩份以上,表示“多”。作動詞,造字本義:一人占兩份或兩份以上肉食。引申指大量擁有、富有、超出、餘出、與“少”相對等義。作副詞,指大量地`:過度地。作形容詞,指超額的、大量的。
2.數 (上圖)坊間流行的釋義一一數=雙手,體罰)+(人,代表受罰者)+(今,即"念",念念有詞)+(女,婦人)+(攴,持械打擊),表示對犯有過錯的婦女念念有詞地責罵,進行體罰。在男權占優勢的社會,婦女是常常受罰的弱勢群體。造字本義:列舉過錯,并加以懲罰。
其實不然,數的象形字=手(雙手)+谷穗(三粒谷子或麥子),表示雙手在計算谷(麥)粒多少粒且一粒一粒的計算,字形象三粒谷子或麥子,古以“三”表示很多。造字本義:一個一個地計算谷粒。作動詞,引申為計算、分析、權衡、謀略。後引申為列舉過錯,并加以處罰。又作名詞,引指計算、量化的符号。也作形容詞、副詞,引申為多次地、有一定量但不精确的等義。
3.窮 (下圖) 篆文=穴(房屋)+躺(睡懶覺),表示天天在家睡懶覺,田土荒廢,家裡一無所有。作動詞,造字本義:懶到極盡,家徒四壁。引申指行盡、推究根源、到達極點、極力追尋、極緊迫。又指不得志、貧困潦倒、缺乏财物、處境惡劣等義。也指邊遠的、不繁華的,作形容詞。《說文》:窮,極也。從穴,躬聲。
4.守 (下圖) 金文=宀(房屋)+寸(手持器械),作動詞。造字本義:持械保護家園,防止财物被盜失。引申指看護、保護、保持、堅持、遵循等義。《說文解字》:守,守官也。
5.中 (下圖) 甲骨文像樹立的一面旗幟,上下各兩條旗斿向左飄動,方口表示中間。金文旗斿向右。造字本義: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處于平衡的位置。小篆省掉旗斿,隸變後楷書寫作“中”。原意指豎立“中”這種帶旒之旗,來測定風向,表示中間,引申為内、裡、中心之義,又引申為一半、中介、得當、符合等義。也引申指正、心、半、成、俚語(同意、贊成)、藏、姓氏、要、得等義。
《說文解字》:中,内也,從口丨,上下通也。
中,表示在空間和時間上與兩端平衡、等距,是靜态與動态相對立統一的平衡,作動詞、副詞、形容詞等。中,用現代哲學的語言就是“辯證”。是以說,“中”是完全具有唯物辯證法内涵的。
這一句直接的表達:語言再多,即便傾其所有,也不如守中用中。
具體的表達即:繁瑣的說教,即便使盡渾身解數,也比不上用相對的平衡的運動規律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
現代的哲學表達為:堅持辯證地看問題,唯物辯證法是事物共同的普遍的規律或法測。
(鄭裕波 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