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學初,溫州市城南國小将校徽由别針式全部改為布制,直接縫制在校服上面,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意外地受到大家的關注。校徽,是一所學校辦學曆史和優良傳統的高度濃縮,是這所學校的精神圖騰,蘊含着深層次的人文内涵。簡單的圖案,勾勒出你的青春故事,見證着曾經的校園生活,不知你是否還記得它的樣子,了解過它的曆史?
“可以說,校徽的設計主旨,是一所學校精神文化的縮影。” 溫州市墨池國小校長王冰講道,墨池國小坐落于中心城區——古巷墨池坊,校址即東晉書聖王羲之臨池作書洗硯之地,有着143年的曆史,是溫州曆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墨”是學校的根,是以在2018年校徽改變設計時以“墨”字為核心。而“墨”與“書”相得益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竹簡”是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是以,在“墨”字圖形化設計上,做了竹簡化的繪制,寓意着揮墨習書、養智修身。而校徽上的數字“1878”則顯示學校開創的年份。
溫州市廣場路國小辦學125載,曆經5次遷址、17次更名,而校徽記載着學校曆經的歲月年輪。溫州市廣場路國小(集團)黨總支書記潘旸介紹,學校的校徽為圓形标記,上面刻着校标,以紅黃藍三原色為主色調,寓意着純樸本真的童年時光,底部的藍色波浪除了點出學校位于瓯江之濱外,還引入廣小的前身——瓯江國小,而紅色圓形和黃色花瓣組合,代表孩子們如初升的太陽朝氣蓬勃。
溫州中學創辦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當時的國學大師、教育家孫诒讓(1848-1908)商請溫處道童兆蓉和溫州知府王琛,将溫州府屬中山書院改為溫州府學堂,這就是溫州中學的前身。學校的發展曆史在溫州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校徽上的校标設計也蘊含着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溫州中學辦公室主任吳凡告訴記者,校标中的亭子圖形為“懷籀亭”,承載着“傳習講送如坐春風”的獨特人文記憶,字母“W”是溫中首字母拼音,意為“敞亮式教育”,圖形組合形似漢字“中”,取自《中庸》的“中也者,天下之大學也”。校标又像是一扇門,“溫中之門即人作聖啟蒙之門、樂學修身之門、中西融彙之門、青春智慧之門和眼光成長之門。”
以紅色為底,繁體“實”字、圓形印章、飄帶鴿子,組合成溫州市實驗中學校徽的樣子,上書毛筆字型“溫州市實驗中學”。“紅色是中國文化裡重要的元素之一,整個‘實’字以商周時期的青銅編鐘形狀呈現,而印章原是為了署名之用,有行不更名、實事求是的寓意,鴿子則象征理想、自由與和平,也是當代學生必須擁有的品質。”溫州市實驗中學副校長張笃孟解釋。
瑞安市美術研訓員林可造專注于學校校徽設計多年,在他看來,校徽雖小,但是學校精神文化的象征,融入了學校的辦學理念,也是一種傳承。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很多學校會邀請優秀的校友重返校園,參與到校徽設計等校園文化建設,将他們的創新理念融入其中,“這是校園文化的開放與包容,同時榜樣的力量也激勵着在校學子們不斷前行,為溫州校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發揮更好的作用。”
來源:溫州新聞用戶端
溫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金葉 瞿含張
編輯 陳冰潔
稽核 林慎
監制 吳棟梁 周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