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稻鳅共生 金塘“撈金”

十幾年來,黔江區白土鄉金塘村村民都沒有發現村名“金塘”有什麼特别。但2017年開始,村民們越來越發現這名字“取得吉利”,因為如今真的可以靠着“金塘”而“撈金緻富”了。

“金塘”成了泥鳅育苗基地

“金塘”位于白土鄉金塘村4組枷擔丘(小地名),占地近3畝。“全靠何啟财來搞這個事情,我們也跟着增收。”當地貧困戶黃尤群告訴記者,他是2016年被政府列為建卡貧困戶的。

“去年我從他這裡進了7萬尾苗子,然後在自家的承包田裡進行生态養殖。7畝稻田每畝可以同時産500斤大米和400斤泥鳅。如果不是因為漲大水的話,收入八九萬塊錢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今年黃尤群“得法了”,如今早已把稻田的排水溝渠理得好好的,“如果今年再漲水,一條泥鳅也别想沖走。”據了解 ,黃尤群今年還是要養7萬尾左右。

稻鳅共生 金塘“撈金”

早在2017年,村民何啟财就在思考如何能夠實作自己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夢。後來在一個朋友的點撥下,他決定搞“稻田養鳅”并帶動村民緻富。很快,他就将村子裡的3畝多農田流轉出來,并建成了泥鳅育苗基地,随後又成立起了專業合作社。“除了為養殖戶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外,去年我們還為每戶貧困戶減免70%的育苗費。”何啟财告訴記者,“沒想到這一做,村民們很感興趣。”

“金塘”讓貧困戶變“科技示範戶”

看着門邊貼着的“科技示範戶”标牌,鄧易祥内心有說不出的高興,“這輩子都沒想過會與科技搭上邊,如今卻成了示範戶。”

稻鳅共生 金塘“撈金”

鄧易祥,65歲,2014年被列為建卡貧困戶。88歲的母親長年癱瘓在床,62歲的妻子劉德素患風濕病多年。近年來,原本就沒有什麼經濟收入的家庭,因兩個病人長期需要不少的治療費用而雪上加霜。但何啟财的“金塘”建成後,鄧易祥很快就找到了緻富的門路:将屋旁的稻田充分利用起來搞新型種養殖,而且還将一畝多稻田建成了魚塘,專門養草魚。如今,鄧易祥一家人的日子,正在慢慢好起來。

“稻鳅共生模式,既能提高農産品機關面枳的産量和産值,又有效地保護了生态環境,可以說是現代農業研究的永恒課題,也是現代農業的終極發展方向。這種生産模式的優點在于,稻谷在生長過程中稻田裡的微生物及害蟲為泥鳅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餌料,泥鳅的排洩物富含大量的鈣、磷、鐵、硒及維生素B1、B2和煙酸等微量元素,為稻谷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在這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鍊中,生産出的稻谷是一種品質優良的綠色有機稻,養殖出來的泥鳅蛋白質含量高、口感好。稻鳅共生既保障了糧食的種植面積,又擴大了水産養殖水面。”何啟财說。

“金塘”畫出村子裡的脫貧夢

和黃尤群、鄧易祥一樣準備靠着“金塘”實作自己脫貧緻富夢的,還有同村李安周、周興權等另外6家貧困戶。截至目前,村裡8家貧困戶共計有40多畝稻田實作了“稻鳅種養”。40多畝稻田能夠生産泥鳅4.8萬斤(可養至少3季,每畝每季400斤),生産大米2萬斤。“如果泥鳅按最低15元/斤,大米按最低8元/斤計算,産值就能夠達到80多萬元。”何啟财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金塘村最寶貴的自然資源,就是充足的水資源。“碗口大的山泉水常年不幹,縱流整個村莊,且水質特别好。”白土鄉組織委員鄭小莉告訴記者,以前由于種種原因,資源沒有得到最大化利用,村民何啟财結合當地實際,充分利用水資源優勢,進行新型種養殖模式探索,非常值得肯定。

“其實這個想法要實作起來,也是不簡單的。”鄭小莉說,從稻田選擇、泥鳅品種篩選、技術要點、發展前景、增收環保等方面,得益于鄉政府的幫助,何啟财也付出不少,進行前期大量調查論證後得以實施。

“這種将水稻與泥鳅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生态高效農業生産模式,通過有效發掘物種間互相循環利用的機理,取得稻谷、水産品同步增産的良好經濟生态效益,正在成為金塘村脫貧緻富的‘創新型武器’,村民們興趣很大。如此下去,村民們的緻富夢,真的就會很快實作。”鄭小莉說。

作者:王華松

來源:武陵都市報

總編:汪 彬

主編:龔節佑

編輯:李萬光

稻鳅共生 金塘“撈金”
稻鳅共生 金塘“撈金”
稻鳅共生 金塘“撈金”
稻鳅共生 金塘“撈金”
稻鳅共生 金塘“撈金”
稻鳅共生 金塘“撈金”
稻鳅共生 金塘“撈金”
稻鳅共生 金塘“撈金”
稻鳅共生 金塘“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