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原子彈還可怕的“李梅燒烤”,燒死近50萬人,800萬人無家可歸

作者:快樂旅行我和你

要問這個世界最可怕的是什麼?那就非“戰争”莫屬了。“戰争”無論對侵略者還是被侵略者,都是一場災難,而“戰争”也被認為是人類文明進化完善之前的愚昧行為,然而不幸的是,時至今日“戰争”仍在繼續。

而一旦觸發戰争,無辜群衆也難免被牽連,他們沒有直接參與戰争卻成為了戰争的犧牲品。是以,之是以說發動戰争的人是愚昧的,就是因為他們賭上了自家眷屬的性命,而選擇去做一次無謂的争奪。

一提到“李梅燒烤”,不知道的以為是哪家餐飲店的招牌,而了解的人則會感到不寒而栗,因為這是一場規模巨大的殘忍軍事行動,如果原子彈會讓人瞬間死亡,那麼這次事件則是焚燒式的酷刑。

我們都知道,日本曾經遭受原子彈襲擊,而這次行動則是發生在原子彈襲擊之前的軍事打擊。

福禍無門,唯人自招

作為上個世紀的軍事大國,日本在當今世界軍事領域的存在感卻并不高,它甚至被戲稱為美國的傀儡政府。

首先,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加入了法西斯陣營,其次就是冒犯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美國。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戰愈演愈烈,日本與德國和意大利一起向世界上許多國家發動侵略戰争,而許多國家也紛紛站出來與之抗争,隻有美國對此無動于衷。

原因是美國高層不想象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卷入戰争,而是想通過出售武器彈藥從戰争中牟取暴利。最後,等其他大國元氣大傷之時,再一個個“收割”。

然而,令美國人沒有想到的是,日本居然主動向美國發起進攻,這就是著名的“偷襲珍珠港”,而太平洋戰争也正是因為這次事件而爆發。

為了實作所謂的“大東亞共榮”,他們必須掃清美國這個最大的障礙,而日本人選擇了對珍珠港進行突然襲擊作為突破口,這導緻美國海軍駐紮在太平洋的軍艦損失殆盡。

從表面上看,這次襲擊是日軍取得了初步勝利,但事實上,他們卻為此付出了非常痛苦的代價。

此後,美國快速調整狀态,并在太平洋向日本宣戰,而美國的參戰也使日本征程逐漸走到了盡頭,随着兩顆原子彈在日本上空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軍國主義的犧牲品

珍珠港事件一直被美國視為奇恥大辱,而太平洋戰役的勝利也并不足以發洩他們的憤怒,因為美軍在這場戰役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是以美國軍方制定了對日本東京的轟炸計劃,而掌管這次行動的将軍正是李梅。

李梅也被認為是最殘忍的行動執行人,突襲前,美軍對日本房屋的結構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日本房屋一般都是木質的,這樣的話使用原子彈就是大材小用了,是以,李梅決定用普通彈藥進行轟炸,因為這些建築物非常易燃。

此外,日本當時的消防能力并不完善,河流資源相對較少,李梅指令士兵備好汽油和燃燒瓶,準備一起投放,是以這次行動也被稱為“李梅燒烤”。

“李梅燒烤”是美國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報複行為,既然日本以前對美國進行過如此有破壞力的偷襲,美國就絕對不會錯過這次重創日本的機會。

由于之前在日本進行了詳細的考察,是以他們為突襲行動做了有針對性的計劃——打算在夜間釋放炸彈。

首先,人們晚上缺乏警惕性,基本上都是在休息,過去,燃燒彈都是固體的,但這次的凝固汽油彈為液體,而發射後飛濺的液體是難以撲滅的,其殺傷力可以稱得上是最殘忍的武器。

但事實上,美國的軍事打擊時間是否定在夜間,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日本政府長期被各地戰争局勢搞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保衛其國内的航空領域,即使美軍在白天大搖大擺地投下炸彈,也不會有人出來攔截。

當時,日本幾乎沒有任何的防空能力,幾發燃燒彈投下之後,東京立即變成了一片火海,由于美國打算迫使日本投降,炸彈分兩次才投放完,多達2000噸。

東京甯靜的夜晚被一場大火完全照亮了,随着大人和孩子的尖叫聲,許多人還來不及穿上衣服就從燃燒的房屋裡逃到街上,但他們仍然難逃扔在他們頭下的燃料彈。

許多人沒有能夠躲避好炸彈,頃刻間被點燃,在這次轟炸中,近50萬日本人被活活燒死,800萬人流離失所,成為了日本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魇。

然而遺憾的是,這一場可怕的“李梅燒烤”仍然未能喚醒日本天皇的理智,仍然鼓勵前線士兵以死相搏。

無謂抵抗的代價

美國被逼無奈發射了名為“胖子”和“小男孩”兩枚原子彈,讓廣島和長崎頃刻間化為廢墟,也是在這一“原子彈”事件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真正結束,裕仁天皇才徹底放下他的自尊心,宣布投降。

戰後,日本一再要求美國就轟炸東京事件進行正式的道歉和賠償,并對有關負責人進行嚴懲,但遭到了美國的拒絕。

小結:

日本有一部著名的“反戰敗”動畫電影《在這世界的角落》,講的就是美軍對日本東京的轟炸以及原子彈對日本平民造成的災難。

就電影的品質來說,的确是一部觸動心靈的“催淚電影”,甚至很多中國的電影媒體也強烈地推薦并給予了好評。

但最終女主角卻發出的那句靈魂拷問:“為什麼我們要投降?我們那麼努力的堅持是為了什麼?”,這種反戰敗思想讓人很難生起同情之心。

我們對于戰争中無辜的受難者表示深切的同情,但同情之餘也要反思,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悲劇的發生?如果是某一方自身行為所導緻的,那麼與其同情不如讓他們真正認識到自身的錯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