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3年在埃及和比利亞邊境發現發現了一種史前動物化石,它僅頭骨就有1米長,據測算其身長4米,體重在800公斤左右,故而被命名為大鬣獸。大鬣獸和巨鬣齒獸相同,也是肉齒目鬣齒獸科的成員,但它屬于其中的翼齒獸亞科,與各種鬣齒獸屬成員其實沒有太近的親緣關系。
大鬣獸主要活躍與早、中中新世的非洲大陸北部,大約2400萬~1500萬年前,但似乎數量一直比較稀少。關于大鬣獸的習性,更是始終存在争議,大多數人認為大鬣獸以腐食或雜食為主,但也有不少學者堅持它們是積極的獵食者。
從大鬣獸的巨大身軀來看,它們顯然不是行動敏銳、善于追擊的獵手,但其巨大雙颌及牙齒的咬力驚人,前肢的力量也相當可觀。作為古老肉齒類的最後輝煌,大鬣獸生存在一個大型食草動物、大型食肉動物相繼出現的年代。在當時的北非原野上,繼續其祖先固有的伏擊戰術應該是早期大鬣獸類的基本習性。而在它們生活的後期,巴博劍齒虎、劍齒虎、犬熊類和鬣狗類在非洲大地上争雄一時,而各類植食性動物也是以向兩個方向演化;要麼行動更加迅速,要麼體形更加龐大。
大鬣獸可能與巴博劍齒虎一樣,隻能選擇攻擊象類、犀類等體形巨大、行動遲緩的植食性巨獸,但這是很有風險的;顯示可能使得大鬣獸同時不得不經常搶奪和食腐,這需要大得體型和力量,是以進一步刺激他們向大型化發展,但這樣的特化之路,注定是一個死胡同。到了晚中新世,本已數量稀少的大鬣獸更是難覓蹤迹,或許由于獵物們的行動更為迅捷,或許是其競争對手的力量越來越強,體形龐大的大鬣獸終于走完了它的進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