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滄浪街道吳派名醫故居“變身”中醫藥研究所

滄浪街道吳派名醫故居“變身”中醫藥研究所

近日,位于姑蘇區瓣蓮巷的名人故居曹滄洲祠正在進行最後的裝修收尾工作,作為姑蘇區名人故居活化利用的首批試點,這裡由老字号雷允上接手,打造傳播吳門醫學的中醫藥研究所、中藥非遺加工技藝研究所,既延續了名醫曹滄洲懸壺濟世、救人治病的仁醫精神,也為老字号品牌保護提供了一個優秀典範。

曹滄洲祠位于瓣蓮巷4号,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現存兩進,主要建築有門廳、享堂及東廂樓,總占地面積420平方米,建築面積376平方米。曹滄洲(1849—1931)是晚清吳門醫派代表人物之一,以善治溫病著稱并著有《曹滄洲醫案》等書。2002年,曹滄洲祠被公布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築。2020年,有關部門對曹滄洲祠主體建築進行保護修繕,針對大梁損壞、白蟻侵蝕、木作腐朽等重點問題進行修繕解決,并根據曹滄洲祠的曆史文化屬性,初步計劃依托曹滄洲中醫文脈,在發揮“吳門醫派”技藝優勢基礎上,貼近新時代“健康生活”的現實需求,以古建遺珍為載體,聚合藥材、藥理、制藥、問診等中醫要素,将其打造成集醫理展示、非遺體驗、門診坐堂為一體的中醫主題文化館。經過近10個月的改造、設計,目前,由雷允上打造的中醫藥研究所、中藥非遺加工技藝研究所進入最後的工程收尾階段。

滄浪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轄區共有名人故居13處。今年以來,滄浪街道通過對名人後人、周邊居民及文史專家訪談等多種途徑,收集宅邸情況、名人生平經典故事、後代傳承情況等資訊,充分利用街道片區規劃師資源,成立以片區規劃師為組長、地方志專家及古建築專家為組員的專家小組,配合相關機關做好資訊采集工作,確定項目有序開展,積極招募轄區熱心居民、古城保護志願者及社群從業人員組成志願者專項團隊,将這些梳理成果按照“一宅一檔”整理成冊。截至目前,大石頭巷吳宅、洪鈞祖宅、沈瓞民故居等故居已完成尋訪梳理工作。

摘自2021年10月5日《蘇州日報》 記者 嚴松 通訊員 薛皓月 李緯

(來源:姑蘇區人民政府網站) 【投稿、區域合作請私信或發3613378752#qq.com24小時内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