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驕橫跋扈的權臣,到為國盡忠的英雄,劉伯溫後代的雙面人生

文/晚風暮雨

人性是複雜和多面的,很難用簡單的好壞來評價,一些曆史人物尤其如此。

明末清初,有這樣一個人:為承襲爵位,他不惜殺死親叔叔;為擴張權勢,他不遺餘力打壓異己,可謂壞到極點,但他又一直忠于明朝,誓死抗擊清軍入侵,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從驕橫跋扈的權臣,到為國盡忠的英雄,劉伯溫後代的雙面人生

他就是明朝第六代誠意伯劉孔昭。

劉孔昭,字複暘,是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的後人,承襲了祖上受封的誠意伯爵位。

但他的爵位來路不正,據說是殺了親叔叔後奪來的。

劉氏子孫的誠意伯爵位,在永樂年間曾被中止世襲,直到嘉靖年間才再次獲準承襲,故誠意伯與明朝其他爵位相比,少承襲了幾代人。

第四代誠意伯劉世延(即劉孔昭的爺爺)去世時,嫡子劉萊臣(劉孔昭叔叔)尚未成年,爵位暫時由其庶長子劉荩臣(劉孔昭父親)承襲。

從驕橫跋扈的權臣,到為國盡忠的英雄,劉伯溫後代的雙面人生

史書記載:“适孫萊臣年幼,庶兄荩臣借襲。”

天啟元年,劉荩臣受命掌南京右軍都督府事,不久,又受命南京提督操江兼管巡江。

劉荩臣于天啟二年去世,按照規制,應當将爵位“還給”弟弟劉萊臣,但爵位卻被劉孔昭奪走了。

《明史》上對此事的記載隻有簡單一句話:“荩臣卒,萊臣當襲,荩臣子孔昭複據之。”不過,民間一直流傳着劉孔昭殺死叔叔霸占爵位的說法,這種事應當不是空穴來風。

襲爵後,劉孔昭在天啟六年,受命祭景皇帝陵寝,此後多次奉命祭陵寝。

從驕橫跋扈的權臣,到為國盡忠的英雄,劉伯溫後代的雙面人生

崇祯年間,劉孔昭向朝廷提過增加财政收入的建議,“請舉采礦、鹽法、錢法、屯田諸議,以充國用”,雖未被采納,但得到崇祯皇帝誇獎,後來被授予“少保”,曆任領南京右軍都督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等職。

劉孔昭與崇祯朝著名奸臣溫體仁走得很近,而且在他的授意下,上書攻擊國子監祭酒倪元璐,使其自動請求去職。

倪元璐是東林黨人,劉孔昭此舉無異于和東林黨為敵,是以在他們的文章、筆記和編著的史書中,劉孔昭的形象十分猥瑣。

甲申之變後,由于劉孔昭既是勳貴又手握兵權(提督操江),是以成為馬士英極力拉攏的對象。

從驕橫跋扈的權臣,到為國盡忠的英雄,劉伯溫後代的雙面人生

最終,馬士英和劉孔昭等人聯合其他武将共同擁戴福王朱常洵即位,即弘光帝。

馬士英離間弘光帝與史可法的關系時,劉孔昭推波助瀾,遭到吏部尚書張慎言抨擊。

劉孔昭大怒,在朝堂上當衆怒罵張慎言為奸邪小人,還罵張慎言推薦的吳甡“有悖成憲,真奸臣也!”

弘光政權自建立之日起,官員就分為兩派,開始無休止的内鬥。

不久,清軍南下,攻占南京,俘虜弘光帝,弘光政權滅亡,浙江和福建先後建立魯王朱以海的“魯監國”政權和唐王朱聿鍵的隆武政權。

從驕橫跋扈的權臣,到為國盡忠的英雄,劉伯溫後代的雙面人生

從南京逃走的劉孔昭,仍然擁有不容小觑的軍事實力,他打算投奔隆武政權,隆武帝自然願意借助他的勢力壯大自己的力量,但遭到兵部尚書盧若騰的反對。

盧若騰說道:“夫孔昭何如人也?身為操江大臣,胡騎渡江,抱頭鼠竄,敗軍之将、亡國之大夫,其為人心所不與明矣。”

劉孔昭無奈,隻好改投魯監國。

魯監國麾下名将張名振、張煌言進入長江時,劉孔昭随他們一起出發,攻克京口,收複崇明,路上還招來一批抗清義軍歸附。

張名振、張煌言和劉孔昭帶領五百名軍士登上金山,來到著名的金山寺前。

從驕橫跋扈的權臣,到為國盡忠的英雄,劉伯溫後代的雙面人生

張名振身穿明朝官服,向南京方向,遙祭明孝陵,随後寫下一首《予以接濟秦藩師泊金山遙拜孝陵有感而賦》,詩曰:

十年橫海一孤臣,佳氣鐘山望裡真。

鹑首義旗方出楚,燕雲羽檄已通閩。

王師桴鼓心肝噎,父老壺漿涕淚親。

南望孝陵兵缟素,看會大纛祀龍津。

甲午年孟春月,定西侯張名振同誠意伯題并書。

不久之後,劉孔昭參與魯監國所部和鄭成功的聯合行動,再次進入長江,登上金山,“獲前叛金允彥磔之,以祭舟山諸死事者。旋登金山,泛儲粟而歸。”

張名振去世後,清軍大舉南侵,進攻魯監國的舟山基地,劉孔昭之子劉永錫不願被俘,跳水自盡,舟山淪陷。

失去基地後,劉孔昭和部下乘船在海上航行時失蹤,史書上隻有簡單的一句“航海不知所蹤”。

從驕橫跋扈的權臣,到為國盡忠的英雄,劉伯溫後代的雙面人生

關于劉孔昭的結局,還有出家為僧的說法。

無論哪一種為真,劉孔昭都再未出現在抗清戰場上。

劉孔昭橫行不法,驕橫跋扈,甚至連爵位都是用非凡手段擷取的,絕對難稱好人,但他堅持抗清,在民族大義上無虧,是以,評價曆史人物一定要全面客觀,既要瘅其惡,也要彰其善!

參考資料:《明史》、《崇祯實錄》、《南明史》、《弘光實錄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