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作者:電影人程青松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2019年12月21日,“尋找那個講述母親和家鄉的故事的人……”暨艾敬《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新書分享會在北京SKP四層RDV書店舉行。活動現場邀請到參與艾敬新書創作的好朋友,出版人汪家明先生,導演張大磊,編劇程青松,攝影家鄒盛武,以及本書的編輯胡曉航,設計師聶競竹,活動由尹然主持。

活動由尹然自“母親和家鄉”的主題開場,“母親和家鄉”這個永恒的話題不知不覺貫穿人的一生,固定一個人對食物的口味、左右對人物的喜好、影響對事情的判斷,人們常常在現實生活中忽略這種具體又廣闊的情感,有時想要掙脫,有時又在追溯,情感因為複雜,卻又蘊含力量,這種力量,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

作為那個“十七歲離開了家鄉沈陽,因為感覺那裡沒有她的夢想”的艾敬,年少離家追逐夢想,兒時的父母和故鄉留給她的記憶都成為日後她豐沛的創作源泉,但與此同時,她也深切地體會到由此付出的代價……近些年,她越發明白什麼才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随着被艾敬稱為自己生命中的“航母”的母親的離去,艾敬再也無法按捺住内心對母親和家鄉的呼喚,她無法再等待,她要用一種特别的方式祭奠她的母親,回報她的家鄉。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艾敬在分享會中談到,《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這本書是對去年于家鄉沈陽中國工業博物館同名展覽後的一個圖檔及展覽綜述的文本的彙總,既有現場展覽圖檔,也有作品創作過程及展覽籌備的文字!也有該展覽的學術研讨會的總結。艾敬說自己這本書的寫作受到了哲學家及藝術史論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影響,她曾于書中引用過一段文字:“藝術家和詩人能夠賦予自己所感受到的東西以高尚的意義……即使悲劇也有撫慰人心的特性。”艾敬的母親四年前離世,面對這樣的悲痛,她仿佛具有了一種力量,這使得漂泊在外的她義無反顧地想要回歸,回到家鄉。2018年的10月,艾敬在沈陽中國工業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的大型展覽,并在展覽過後,持續地完成了這本傾心之作——畫冊《我的家鄉和我的母親》由活字國際策劃,香港中華書局出版。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圖書《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出版人汪家明和艾敬

出版人汪家明先生被邀請到活動現場,面對艾敬的這本新書,汪老師說:“這本畫冊雖然是根據‘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展覽而做的,但它不是一本通常的展覽圖錄,而是一本書,一本完整的書。或者說,它是艾敬用書的形式把展覽又做了一遍,所謂的“紙上博物館”就是類似的意思。展覽的展期是有限的,但出版物是可以永存的。這是否是艾敬投入極大精力編輯、修改、擴充這本畫冊的主要原因?這本書尹然編輯得挺艱難的,因為艾敬一直要改,總是不滿意。她那種沈陽人的倔勁兒上來,還真拿她沒辦法。這本書的出版流程完全不符合規定,不是作者提供了稿子之後,由編輯編好、設計、校對之後就付印的正常流程,而是各個環節同時進行,編輯、設計師和作者成為一個再創作的共同體。直到進了印刷廠還在改動。好在不必為了展覽趕工期,這本書的出版可以做到從容充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很棒,令人滿意。”

“很遺憾我沒能去沈陽鐵西區看艾敬規模宏大的展覽,但從畫冊看,其中有強烈的裝飾感、形式感——線條和色彩,又有濃厚的樸素的傳統感——母親和家鄉;有十分剛硬的東西——廠房、機器和裝置,又有極為柔軟的東西——舊毛線和老照片。我覺得艾敬總是在沖突之中糾纏——她無法做一個大衛·霍克尼那樣技藝型的藝術家,也無法像方力鈞那樣嘲笑、荒誕和調侃;她的作品無論多麼前衛,卻總是潤含着深厚、純正的情感。這是她的宿命,也正是她的作品打動我的地方。”

汪家明老師作為艾敬多本圖書的出版者,對于艾敬可謂是了解至深,他說,艾敬的藝術,主題是“愛”,愛總是掙紮,艾敬的展覽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展覽和出版,母親和工廠、傳統和現代、沖突和融合正是她内心創作的宏大主題……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對于出版人汪家明先生的支援,艾敬在現場表達了由衷的感謝——将自己作品的衍生品贈與汪老師,祝願汪老師保健身體,做出更多的好書。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在這本主題是“母親和家鄉”的畫冊中,除了艾敬自己創作的作品,還有一件特殊的影像作品,即是由編劇程青松策劃、導演張大磊導演的《線索》短片。兩位熱愛音樂的創作者談及與艾敬的交往與合作,風趣又真誠。他們都是艾敬早年音樂的追随者和愛好者,程青松說當年寄給艾敬的信也不知有沒有被拆?張大磊六年級時被艾敬的《那天》打動,自此與音樂結緣……命運的巧合和安排就是如此神奇,多年後,程青松結識了自己喜歡的艾敬,随着自己投入的電影工作的深入,他也機緣巧合地将張大磊導演介紹給艾敬,因為他在他們身上發現了一種很隐形的相似性,正是這種朦胧的共鳴,他們三人結緣,在很短的時間裡便創作出了《線索》。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尹然、張大磊(左二)、程青松(右二)、艾敬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張大磊說,這部作品的畫面、音樂以至每一個具體的細節,比方說心情、情緒,包括呼吸狀态等等都準确地表述了艾敬關于“母親和家鄉”這條線索……談及與艾敬的合作,張大磊說艾敬是她見過的表達母親和家鄉主題比較直接的藝術家,沒有刻意地去隐晦地使用符号,而這種直接就顯得特别真誠,遺憾是他沒有去到沈陽工業博物館的現場,但後來在畫冊上看到作品,最大的感覺便是那種對家鄉、對土地、對母親的思念的感情撲面而來,沒有任何多餘的方式。這也讓他想到,有時候過分的、直接的表達會顯得矯情,但是她的作品沒有,反而很深情,這也是後來他導演《線索》,也用了很直接的語言。還有一點,張大磊覺得他和艾敬有一點共同的地方,是他對自己的家鄉也很有情感,對母親、包括對過去——兒時的少年時代的那些過往的經曆,他感覺艾敬老師也是成長在一個特别幸福的家庭環境中,從她的作品中能夠展現出來。那個回憶是很美好的,充滿了溫情。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嘉賓鄒盛武(左二)、聶競竹(右三)、胡曉航(右二)

藝術家鄒盛武作為艾敬展覽與畫冊中藝術作品的拍攝者,談到通過與也艾敬的合作,發現艾敬是一個對物質和材料以及視覺要求極其嚴苛的人,對于這一點,閱覽畫冊可以很直覺地感受到。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設計師聶競竹

設計師聶競竹對此有深刻的認同。她談起去年自己第一時間步入工業博物館碩大、空曠的冰冷空間,無法想象一個嬌小的女性藝術家如何用作品與之對話和充盈……然而布展之後,當她再次進入展覽的時空,曾經懸在她腦中的問号瞬間被一個巨大的歎号替換,她被植入作品的工業空間深深震撼。編輯尹然對此也表達了相同的感受體驗,他們同時認為這是艾敬對于物質和材料以及空間的布控能力使然,而這種能力,不僅展現在展覽、畫冊,更展現于艾敬與他們的充滿掙紮與艱辛的具體工作之中。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聶競竹、胡曉航與艾敬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編輯胡曉航

胡曉航也是與艾敬合作多年的編輯朋友,曉航講到第一次看到《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這部書稿,她驚覺于艾敬蟄伏的日子所經曆的事情,她從她新的作品和文字中感受到她對母親和家鄉的不舍與深深的愛,她被打動、落淚,她知道這份情感背後蘊含的巨大能量。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現場講述自己母親和家鄉故事的讀者

活動上令人感動的部分還有現場熱情的讀者,當艾敬“十七歲那年離開家鄉沈陽,因為感覺那裡沒有我的夢想”時,其實關于“母親和家鄉”的故事已在、正在、一定還會在大多數的青春裡繼續上演,帶着自己故事前來的觀衆,不吝分享自己那些相似又不同的“母親和家鄉的故事”。正如艾敬所說“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曆生死離别,我的母親走了,老廠房也不複當年,人去樓空,我想要從中找出一種能量面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艾敬給讀者朋友簽名

當我們不停講述,母親和家鄉就還在;當我們不停講述,母親和家鄉就會從記憶裡走出來,隻要我們不停講述,我們就會知道接下來我們該要怎樣做……

艾敬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2019年最後一個冬月,明媚溫暖,讓我們共同期待新的一年——2020。

艾敬,沈陽人,十七歲離開家鄉沈陽,1990年代初以一曲《我的1997》風靡亞洲歌壇,創下華語唱片銷售紀錄,她的那首《流浪的燕子》曾經深入人心,低吟淺唱出一個人漂泊異鄉的孤寂以及追尋理想的铮铮信念。

十幾年過去,艾敬讓人意外地以當代藝術家身份重新回歸大衆視野,通過十多年的耕耘與實踐,創作出大量視覺藝術作品。她的繪畫、雕塑及裝置藝術作品在國内外博物館和美術館多次展出,2017年獲美國赫希洪博物館“32位全球頂尖女性藝術家”稱号,期間出版有《艾在旅途》《掙紮》《對話》等多部闡述其創作理念的圖書。

當年她在《我的1997》中唱道:“我十七歲離開了家鄉沈陽,因為感覺那裡沒有我的夢想……”然而,今天的艾敬卻表達出自己想要回家的迫切願望。

2018年10月27日,艾敬在中國工業博物館舉辦了“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個人藝術展。時隔一年,艾敬新書《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由活字國際策劃、香港中華書局出版。全書中英雙語,五萬字,二百餘幅彩圖,是艾敬同名展覽的完整紙上呈現。内容包括艾敬個人藝術筆記、中外學者評論文章、展覽作品和現場圖檔,是一本達300頁的印制精美的畫冊。艾敬在書的第一頁寫到:“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母親。”同展覽一樣,這是艾敬獻給母親和家鄉的又一份沉甸而溫暖的禮物。

活字國際簡介:

傳世活字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Type International)由著名出版人創辦,是一家融圖書出版、新媒體營運、版權經營于一體的内容編輯出版機構和知識服務商。公司立足國際國内兩個市場,緻力于打造海内外有影響力的文化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