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臯印人擅竹刻

作者:廖昊
東臯印人擅竹刻

潘西鳳竹刻作品

東臯印人擅竹刻

喬林竹刻作品

□彭偉

清代印人黃楚橋編撰了中國第一部地域性印人傳記——《東臯印人傳》。東臯即古邑如臯的舊名。如臯位于蘇中,不産印石,當地印人喜歡用竹根刻印,這對于印人癡迷竹刻,大有裨益。

《東臯印人傳》所記印人中,就不乏竹刻名家。一位便是潘西鳳,他在竹刻界名氣甚大,影響甚遠,可謂名家。據葉瑜荪《傳統竹刻藝術》等書記述,清初,竹刻進入鼎盛期。此時,技法上能有創新,且能啟迪後人的竹刻家隻有四位:吳之璠、封錫祿、周颢、潘西鳳。

潘西鳳(約1691—1764後),字桐岡,号老桐,别署天姥山樵。原籍浙江新昌,于康熙年間随父寓居如臯。如臯時屬揚州,是以不少書籍載他寓居揚州。他與如臯柴灣黃氏、白蒲姜氏的文人,多有交遊。作為一名飽學之士,他曾為名将年羹堯的幕僚,後無意于政治,潛心于雕刻藝術。他的竹刻,有口皆碑。友人鄭闆橋稱贊他為“濮仲謙以後金陵派竹刻的第一人”,有詩贊曰:“年年為恨詩書累,處處逢人勸讀書。試看潘郎精刻竹,胸中萬卷待何如?”

潘西鳳竹刻精品向來受到竹刻收藏家的青睐。當代大玩家王世襄老人撰寫《竹刻藝術》及衆多竹刻書籍,不忘潘西鳳竹刻:老桐刻竹,有名于時,因居揚州久,又經闆橋譽為濮仲謙以後第一人,故論者以金陵派目之。其手制器物,亦有與仲謙刀法相似者。曾見素臂擱全無雕飾,用畸形卷竹裁截而成,蟲蝕斑痕,宛然在目,似未經人手,而别饒天然之趣。銘文隸書兩行:物以不器乃成材,不材之材君子哉。着字無多,隽永有味,寓意似出老莊。又如竹根筆筒,隻取土下數節,略加裁剪揩磨,便圓熟可愛。

這段文字說出了潘西鳳篆刻的特色:1.傳承金陵派濮仲謙刻竹的風格——淺雕,喜用留青等刻法;2.擅于巧用竹料,追求古樸天然的情趣。著名曆史學家、北京大學鄧之誠于《骨董瑣記》記載,他藏有潘西鳳的竹刻秘閣,就是淺刻佳作:菊花非常精緻,落款為“老桐”。

2017年中貿聖佳秋拍中,就有一件潘西鳳的竹雕臂擱。正面為陰刻文字:家資是何物,積帙列梁梠。高齋曉開卷,獨共聖人語。英賢雖異世,自古心相許。案頭見蠹魚,猶勝凡俦侶。署名為老桐,及“潘西鳳印”。内面為淺刻仕女嬰兒圖案,人物雕工精細,樹木線條逼真。此件估價為40萬元至60萬元。

若論篆刻竹印,東臯印人中,還有一位喬林,可與潘西鳳齊名。韓天衡與人撰有《竹印妙手潘西鳳與喬林》,刊于《新民晚報》。關善明據《竹人錄》《竹人續錄》和清人筆記,列出清代嘉定以外專業竹人90餘名,其中揚州(如臯)籍專業竹人就有喬林與潘西鳳。

喬林,生于1731年,卒于1792後,字翰園,号西墅,晚号墨莊。他生于如臯南鄉石莊。錢大昕《潛研堂集》及蔣寶齡《墨林今話》等書均有記述,喬林“以善制竹器、玉器名世”,傳世竹雕作品罕見。網上曾有文字記述,說他刻有一個“竹根雕蘭亭修禊圖筆筒”,高9.6厘米,口徑5.2厘米,底徑4.5厘米。全作共雕60餘人,三五成群,其間還有修竹流水,清雅的畫面,精緻的雕工,不可多得。筒上刻有《蘭亭修禊圖》,落款為“喬林作”。

喬林的竹雕作品還受到日本人的青睐。一位東京美術俱樂部的會員曾經收藏過一隻喬林款竹雕筆筒——“指日高升”。這隻竹雕筆筒,全身紅如秋棗,下為三矮足,以竹節橫膈為底部,古樸自然。筒上畫面頗有情趣:郁郁松樹下,兩三位老叟沿着孩童手指指出的方向,望向天際中冉冉升起的旭日:“指日高升”——祝賀筆筒最初的藏家(官員)不久将會高升,得到提拔。文人說好話,也是追求情趣的。這幅佳作采用了“薄地陽文”的刻法,即将畫中人物、景物周邊的竹皮去除,再進行雕刻。是以,筒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景物不僅很是逼真,而且兩物之間,形成明顯的層次感,讓人仿佛走入了松林深處,身臨其境,共賞日出。這幅作品前幾年在日本上拍,估價30萬元。

誠然,竹刻藝術有“金陵派”“嘉定派”“浙派”,未曾出現像印學史中的“東臯派”,但是東臯印人中的潘西鳳、喬林在竹刻方面造詣頗高。他倆的竹雕作品值得如臯人作為非遺文化曆史去好好研究與傳世。

【來源:江海晚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