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網
導語
近日,在DNA技術的幫助下,沈陽鐵路警方憑借一份被完善儲存的體液成功破獲了一起積案,潛逃26年的命案嫌疑人終于落網歸案。今年是我國開展法醫DNA技術應用的第35周年,至今,DNA檢測技術破獲各類案件20餘萬起。DNA技術是如何協助警方昭雪沉冤,成為破案利器的?

(資料圖:技術人員使用自動化DNA提取工作站進行DNA提取)
26年潛逃終落網
今年1月下旬,沈陽鐵路警方在沈陽市區内某小區抓獲了命案犯罪嫌疑人楊某斌。為了這一天,警方苦苦尋找了26年。
沈陽鐵路警察局沈陽公安處刑警支隊副支隊長袁野:“1995年1月21日警方發現,鞍山車站的客運書記在前一天值夜班的過程中被人殺害。被害人生前有和人搏鬥的迹象,而且有被人侵犯的情況。我們在被害人的體内發現了疑似嫌疑人的體液。”
沈陽鐵路警方随即成立了專案組,對該案件進行調查。然而當時鞍山火車站還在建設當中,沒有完全傳遞使用,監控裝置尚未安裝,加上現場曾被人特意打掃,警方一時間并不能從現場擷取更多有價值的資訊。
DNA技術立大功
今年年初,案件終于迎來了轉機。
袁野:“得益于現在最新的法醫學技術,我們對當年犯罪現場提取到的犯罪嫌疑人體液進行了重新鑒定。通過新一步鑒定,我們發現案發現場當時在被害人體内遺留的犯罪嫌疑人的體液和遼陽燈塔市一李姓家族的男性成員DNA極為相似。”
警方随即展開了調查,然而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對李姓家族的男性成員進行排查之後發現,并沒有符合當年作案條件的犯罪嫌疑人。但沈陽鐵路警方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展開了更加細緻的調查。
袁野:“我們随即對這個家族人員進行了更細緻的梳理,發現這個李姓家族中的李某清,其實是随母親改嫁過來的,我們随後又對他的三個同父異母的楊姓兄弟進行了摸排。通過摸排,李某清的大哥楊某凡長子楊某斌有重大作案嫌疑。”
警方調查發現,楊某斌今年51歲,生活在沈陽市于洪區,平時以裝修、打工為生,他的微信名字叫蒙恩1995。看到這個名字之後,警方更加确定了他就是當年鞍山火車站的作案嫌疑人,因為當年案發的時間就是1995年。
袁野:“我們将楊某斌的DNA進行了秘采,将秘采到的楊某斌的DNA和當年犯罪現場,被害人體内嫌疑人留下的體液進行了比對,經過比對我們發現完全吻合,初步确定了楊某斌就是1995年鞍山火車站強奸殺人案的犯罪嫌疑人。”
警方随即對楊某斌進行了蹲守和突審,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最終楊某斌供述了自己當年在鞍山火車站殺人的犯罪事實。
26年前,25歲的楊某斌因為家庭瑣事,和父母發生了争執離家出走,坐火車從遼陽流竄至鞍山,下車之後進入了被害人正在休息的客運值班室偷竊,驚醒被害人後将其勒死,并進行了奸屍,打掃了現場後将被害人藏匿在客運值班室一個很隐蔽的角落,将現場的貴重物品帶走後,逃離了現場。26年後,現代DNA技術中終于讓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網。
DNA技術屢立奇功
2020年6月,通過DNA比對,21年未破命案犯罪嫌疑人闫某超、趙某舟在河南省安陽市被警方抓獲。
2020年,通過DNA比對,一起橫跨23年,發生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某鄉的命案告破。
2021年3月25日,通過DNA比對,來自貴陽的王某找到了丢失26年的兒子。
依靠DNA技術偵破的案件還有很多......
新技術協助懸案偵破
今年是我國開展法醫DNA技術應用的第35周年。2020年以來,運用新技術手段破獲的久偵未破大案要案達到全部破案數的70%。我國現行命案破案率于達到了99.8%,在世界範圍内處于一流水準。
科技手段建設成果已經成為了公安機關核心戰鬥力的倍增器。随着科技手段建設應用的加快,公安機關偵查破案能力水準也将不斷提升,給與人民群衆滿滿的安全感!
延伸閱讀
被拐兒童父母可免費采集DNA
3月26日,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童碧山在釋出會上表示:“公安部團圓行動”正在開展,依托“打拐DNA系統”,全力偵破一批拐賣兒童積案、緝捕一批拐賣兒童犯罪嫌疑人,查找一批改革開放以來失蹤被拐的兒童。失蹤被拐兒童的父母和疑似被拐人員,可主動到附近公安機關刑偵部門接受免費的DNA資訊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