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回:互不服氣黑旗鬥民團,兩敗俱傷朝廷收漁利
宋景詩率領黑旗軍傳回山東,以剿匪的名義駐紮在臨清,暗地裡屯集糧草,招兵買馬,勢力不斷擴張。與此同時,地主豪強組織的民團勢力也在不斷壯大,并且與黑旗軍産生了沖突。1863年二月,宋景詩準備教訓一下附近的民團,滅一滅他們的嚣張氣焰,樹一樹黑旗軍的威風。
當時冠縣一帶民團武裝遍地開花,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兩個:一個是柳林的永清團,首領叫楊鳴謙,是個武秀才,因排行為十,江湖人稱楊十。柳林是冠縣東北一帶最大的鎮子,楊鳴謙是這一帶最大的地主,家裡有七百多畝地。他組建的永清團也是這一帶最大的民團,團丁兩千多人,管轄着柳林周邊五十二個村莊,分為五營四哨,外加一個黑虎隊。永清團的團丁除當地青壯年以外,還從外地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戰鬥力非常強;再一個是柳林往南十二裡,範寨的尚義團,首領叫範景唐。範景唐雖然經濟實力不如楊鳴謙,但是他善于走上層路線,和山東按察使丁寶祯是把兄弟,劉長佑、僧格林沁都和他來往密切。按察使丁寶祯相當于山東公檢法一把手,劉長佑是直隸總督,僧格林沁是朝廷的親王,被稱為國之柱石。從範景唐交往的這些官員也可以看出他的實力。他的尚義團有1800多人,因為和官員們熟悉,是以經常把隊伍拉出去幫助官兵剿匪,戰鬥經驗很豐富。
另外範寨東南五裡有辛集的肅清團,以孔裡村的武舉人王九齡為首領;辛集向東十裡有宋小屯的信實團,首領馬景三;柳林東十五裡有堠固集的永興團,首領是個秀才,叫梁兆祥。以及其他一些幾百人的小民團。
再就是柳林往西十五裡,宋景詩老家劉貫莊附近,甘屯的忠愛團,首領王百齡。從前他和宋景詩關系不錯,還曾經做中間人,勸說過宋景詩接受招安;後來宋景詩帶兵出征以後,因為瓜分黑旗軍留下的物資和黑旗軍結下了梁子,逼死了宋景詩的二弟宋景禮。忠愛團管轄着二十二個村莊,勢力中等。勢力大的宋景詩不想打,小的打了也沒意思,是以,宋景詩就拿王百齡開刀,以給二弟報仇的名義,于二月初八帶兵消滅了忠愛團,抓住了王百齡。當時也沒殺他,關在黑旗軍軍營中。
宋景詩本以為滅了忠愛團對柳林和範寨的民團是個警告,沒想到楊鳴謙和範景唐根本不吃他這一套,并且兩個人還聯合起來,準備教訓一下黑旗軍。那段日子因為是宋景詩負責剿匪,是以起義軍都放松了警惕,經常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張膽地在冠縣境内流竄。農曆三月初,讓民團瞅準一個機會,打了個冷不防,截殺了起義軍的首領張錫珠和楊朋山;過幾天又故計重施,殺死了另一個義軍首領張玉懷。民團殺土匪,宋景詩也不能說什麼,但是,他吃不下這個啞巴虧,于是,他也找了個理由,說柳林和範寨兩個民團不聽官軍号令,要立即解散。兩個民團沒理這茬,宋景詩就帶兵來圍攻兩個村寨。這兩個寨子溝深牆厚,團丁都是十裡八鄉的鄉親,宋景詩怕傷到熟人,也不好意思用火炮強攻,就派人天天在外面叫罵,站着罵累了就坐着罵,坐着累了就躺着罵。但是,不管怎麼罵,兩個民團一直是免戰高懸。
就這樣罵了十多天,黑旗軍忽然撤走,不再來罵陣了。到三月二十四,楊鳴謙看了看寨牆外面确實沒人了,就帶了一隊衛兵出去散心。走出南門外沒多遠,路邊有幾垛土坯:那時候農村蓋房都用土坯,泥巴在模子裡脫出來,稍做晾曬成形以後,壘成一垛一垛的,慢慢風幹備用。沒想到宋景詩在這幾垛土坯後面埋伏了一支精兵,看到楊鳴謙過來,一擁而上,楊鳴謙來不及逃跑,被捆了個結實。随後,宋景詩又從軍營中把前些天抓到的王百齡也帶過來,給楊鳴謙在黃泉路上找了個伴兒,一起斬殺在了範寨的寨門之外。
範景唐一看這陣勢,不能坐以待斃,就派人帶着王百齡的兒子和楊鳴謙的家人,來到濟南找到他的把兄弟丁寶祯,哭訴了宋景詩在冠縣的所做所為;這時山東巡撫剛換成了閻銘敬,新官上任三把火,聽了丁寶祯的彙報後,立即調兵遣将,要去征剿黑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