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衆多經典的神話形象點綴其中,構成了中華文化神秘而多彩的一面。神話形象中寄托了各個朝代的老百姓,對當時時政、社會、人文等方面的美好寄托。其中也不乏一些文學形象有其真實原型值得探讨。本期我們就來大膽揣測一下女娲補天可能存在的真相。

女娲氏被神化的地方,其實在于他的創造性,比如造人、制樂、賜酒,還有最具神話色彩的補天。這些行為,其實都離不開一樣東西,就是陶土或者泥土,可見,女娲氏其實是善于用泥土制作模型并賦予用途的陶藝家。其實在遠古氏族中,具備專長的氏族比比皆是,比如神農善種,後裔善獵,大禹善水利等等。女娲氏的專長可以總結為善造,并且具備一定的化學和遺傳學常識。
以補天來說,女娲補天的大概經過是這樣的,傳說共工素來與颛顼不合,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後以共工失敗而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終。但這一觸可不得了,不周山倒塌導緻天空出現破洞,洪水傾斜而下。女娲采五色石補天并折神鼈之足撐住四極,才解了一方危難。
以神話來看,女娲神力無邊,可以飛上天穹補天,但這可能真是個誤會。脫去神話的外衣,這個故事可能是這樣的。
古代的某一天,天降隕石,有可能有九顆隕石,善獵的後裔氏族,用弓箭射落了九顆(也有可能是巧合,隕石進入進入大氣層後爆炸了。),但是射落的隕石引起了一場不小的森林火災,火災中很多被驅趕出來的兇猛動物開始襲擊人類,搶奪食物,善戰的炎黃部落開始征戰各種怪物,而女娲氏是母系氏族,戰鬥力和避災能力都比較差,隻能躲在相對堅固的山洞裡苟延殘喘。
此時,一顆隕石落到了女娲氏的山洞上方,(共工是火神,形象是人首蛇身,特别像天上劃過的隕石拖着長長的彗尾)讓本來堅固的山洞洞頂産生了裂隙,上面可能是地下河支脈,于是,洞頂開始漏水,如果再不制止,不止過冬的食物被沖走,人也有可能被淹死。這時,女娲氏族組長出面,用山裡采集的石膏原石,用簡易煉制的方法,把石膏化開,堵住了洞頂的漏水處,讓族人免于水患。由于當時采集的石膏原石雜質很多,看起來就像五色石一般。為了避免山洞再次坍塌,女娲族長還用大腿粗的石柱頂住洞頂。
有人會疑惑,不是說補得是天空嗎,為什麼變成了補山洞,這要從我國文字的變遷開始講起,古代篆字裡的天,指的是,人頭上的就是天,也就是說,在外面,頭上沒有東西了,就是頭上的天,空了,是以我們說的是天空。在山洞裡,洞頂才是天,是指頭上的東西。
大災之後,女娲氏損失了不少人口,如果再不補充人口的話,氏族很可能會完蛋。于是,女娲氏作為女性部落,決定與男性部落的其他氏族通婚,也就是女娲的另一個貢獻--女娲高媒。通婚了,要生孩子了,生了多少,死了多少,總要有個記錄,于是女娲氏利用泥土,來記錄整個氏族的人數,有一個大人,就是一個大泥人,小孩子就是一個小泥人,開起來遠古世代的人口普查,别的氏族不明就裡,隻能了解看到的部分,就以為,女娲氏增加人口是靠捏泥人。
通過不斷完善對泥土制作的技能,女娲氏發現,一些空的泥塑,用嘴吹,會發出聲音,如果加上不同的孔洞,就會有不同的聲音,也就造出來最早的樂器--陶埙。接着,女娲氏用泥土制作了乘東西的器皿,泥土中很可能有酵母菌,加上果凍吃不完的腐爛水果,最初的酒就誕生了,對于遠古人類來說,這種甘冽但是醇香的飲品,實在是非常有特色,但覺達不到美味,于是就有了女娲賜酒的典故。
以上這些事情的發生,串聯起了遠古生活的縮影,人類與環境做鬥争,不斷創造和傳播新的理念和科學技術,才是遠古人類的生活圖景,其實抛開神話色彩後,女娲氏,也是很了不起的氏族,沒有這些科技改良,就沒有我們精彩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