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入殓師》于2008年9月13日在日本上映,13年後,也就是2021年10月29日,國内引進了4K修複版。

本片根據青木新門撰寫的《納棺夫日記》改編,那是作者将自己多年日記集結而成的書,寫的是他的親身經曆。

《入殓師》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更是橫掃日本電影學院獎,共計13項提名,最終8項獲獎。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本片導演是泷田洋二郎,入行時拍的是色情電影,1986年執導的《不要滑稽雜志》是他的轉型之作,2001年執導了野村萬齋和伊藤英明主演的《陰陽師》,從此名聲大振。

7年後終于憑借《入殓師》拿到了奧斯卡小金人,還有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前幾年泷田洋二郎還來中國拍了《聞煙》,至今未上映。

本片編劇是小山薰堂,編過不少《世界奇妙物語》裡的故事,也憑《入殓師》拿到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編劇。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據說他寫劇本的時候一直在聽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的唱片,于是把故事主角改成一個大提琴手,原本書中的主角是一個落魄詩人。

對了,小山薰堂是熊本人,提到這個地方,你肯定第一反應就是熊本熊,那家夥就是小山薰堂設計的。

本片配樂由久石讓負責,這位就算不知道名字,《讓子彈飛》的配樂應該都聽過了,當然那些配樂一開始是用于《太陽照常升起》的。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這裡說一個有趣的事情,《入殓師》當年在日本電影學院獎提名了最佳配樂,但居然沒有獲獎,我很好奇究竟是誰能打敗久石讓。

一查之下,發現當年獲獎的是宮崎駿導演的《崖上的波妞》,配樂還是久石讓,原來是自己打敗了自己。

片中扮演男主角小林大悟的是本木雅弘,毫無意外地憑借本片拿到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不過他并非第一次拿這個獎,1992年的《五個相撲的少年》就已經令他成為影帝。2016年的《日本最長的一天》又讓他拿到了最佳男配角。

剛才提到導演泷田洋二郎的轉型之作《不要滑稽雜志》,男主角是内田裕也,他的妻子是已故演員樹木希林,這兩位就是本木雅弘的嶽父嶽母。

扮演女主角小林美香的是廣末涼子,1997年主演了《20世紀的鄉愁》,拿到了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最佳新人。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她也演了很多日劇,其中包括《Legal High》第二季裡,那個和古美門很有CP感的别府法官。

扮演佐佐木社長的是山崎努,同樣是憑本片拿到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而且這也不是他第一次拿這個獎,第一次是2001年的《GO!大暴走》。

他合作過的名導就太多了,其中就包括黑澤明、成濑巳喜男、伊丹十三、山田洋次等,是橫跨了好幾個時代的演員。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扮演大悟的同僚上村的是餘貴美子,她父親是中國人,是以姓餘,而不是餘貴。還是熟悉的配方,她憑借本片獲得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

這是她第一次拿這個獎,此後又兩度拿到同樣獎項,分别是2009年的《親愛的醫生》,還有2012年的《緻親愛的你》,後者導演是降旗康男,主演是高倉健。

這兩個人在1999年合作了《鐵道員》,而這部電影的女主角就是《入殓師》的女主廣末涼子。此外餘貴美子在《橫道世之介》以及《寄生獸》中,都扮演男主的媽媽。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前方劇透</h1>

由于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中國觀衆對《入殓師》的接受難度并不大。畢竟中國也有入殓習俗,當然中間的流程差别很大。

而片中的一些象征手法,比如澡堂老闆娘火化時的畫面,在疊化效果中過渡到一群白鳥騰飛的場景,中國觀衆也很快就能get到“駕鶴西去”的含義。

不過《入殓師》拿到了奧斯卡,為多數西方觀衆所肯定,也許除了獵奇心理之外,還因為影片表達了一些普世價值觀,既有生老病死,也有家庭倫理。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Family”至今都是好萊塢主流電影的通用主題,連《X特遣隊:全員集結》這種主打惡趣味的R級片,也要加入一段父女情。

另一方面,《入殓師》劇本編排非常工整,基本上每15分鐘就會給主角設定一個障礙或者轉折,吸引觀衆看下去。

在家庭關系之上,影片更着重讨論的是關于生死的話題。這一主題由佐佐木社長擔任主講人,逐漸傳達給大悟,同時也傳達給了觀衆。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佐佐木對生死主要有兩種态度,一是尊重,二是包容。關于尊重,影片用了一種喜劇向的表現形式來達到欲揚先抑的效果。

通過一開始佐佐木登一則半虛假的廣告,以及非常兒戲的面試過程,還有拍宣傳片那一整段喜感十足的戲。

先把他塑造成一個不靠譜的老闆形象。之後在正式開工時,再亮出他認真對待遺體的一面,形成反差效果。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視聽手法也在做配合,比如遺體首次登場,并沒有用俯拍鏡頭,而是随着鏡頭下移,讓遺體慢慢上升入畫,最終停在一個平視的角度,這是對往生者的尊重。

大悟早期也并非不尊重生命,隻不過他的尊重跟佐佐木的尊重并非同一層次。影片開頭大悟還在東京的時候,鄰居送了章魚給他們家。

結果他們發現章魚是活的,不敢宰,隻能拿去放生。搬回老家後,有一場呼應的戲,是鄰居送了雞肉給他們,這次是殺好的,但大悟看到雞肉就吐了。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因為那天是他第一次搬一具腐屍。這裡面稍微帶出了一點城鄉差異,城裡人多數沒有見到殺生的過程,但又吃肉,是以在面對章魚時,兩人都有着一種略帶僞善的慈悲。

而鄉下直接殺生是随處可見的,鄰居送他們的雞肉多半就是自己宰的,美香沒有見到這隻雞死亡的過程,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吃肉。

但大悟那天正面接觸了死亡,并且是極其重口味的畫面,一時無法适應。說起來大悟從小到大都沒有近距離接觸死亡。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他跟上村閑聊的時候提到過,祖父去世時自己還不懂事,母親去世他又在國外。是以即使一具尚未腐化的屍體擺在自己面前,他也必定無所适從,更何況是腐屍。

這種時候,談何尊重?而佐佐木從業多年,幾乎每天都在接觸死亡,對遺體已經習以為常,尊重的前提除了不蔑視,也需要不恐懼、不回避。

是以開頭那個拍遺體的鏡頭,既不俯視,也不仰視,而是平視。不過有一說一,對于腐屍,鏡頭其實是回避了的,應該是出于發行的考慮。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佐佐木見證過那麼多次死亡,自然就産生了他對生命的另一項态度,也就是包容。平安夜吃炸雞的時候,佐佐木對大悟說,他對任何宗教都不排斥。

這麼說其實代表他不信任何宗教,但不代表他反對宗教。多數宗教都有各自對生與死的解釋。

佐佐木每天都在見證生死,也許自己就可以産生各種各樣的感悟,無需再借助宗教力量,又或者他發現自己的感悟與很多宗教殊途同歸,是以看淡并包容一切。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這場戲裡大悟拉了一首《聖母頌》,畫面伴随着曲子過渡到一段蒙太奇,是大悟逐漸獨當一面,去到不同家境、不同信仰的人家進行入殓儀式。

音樂也逐漸過渡到本片主題曲的旋律,似乎是一種殊途同歸的暗示。中間還穿插一系列大悟在田間拉琴的畫面。

回想影片開始的時候,大悟是在封閉的音樂廳裡演奏,還背負着昂貴的提琴貸款,而眼前的畫面,頗有一種包容天地的隐士情懷。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大悟從一開始不信任佐佐木,到最後接過了他的衣缽。美香也從一開始不接受大悟的工作,到後來在澡堂老闆娘的入殓儀式上,親手接過大悟遞過來的毛巾。

就像小時候大悟和父親互換石頭來傳達情誼那樣,美香領悟到了大悟為什麼會堅持這份工作。

在此之前她還認為大悟無法對孩子解釋自己的職業,而最後在大悟父親的入殓儀式上,她親口告訴火葬場的從業人員,丈夫是入殓師。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接下來說說主觀上我認為這部電影一些有瑕疵的地方。首先是部分危機解決得太過湊巧。

比如美香回娘家後發現自己懷孕,回來勸大悟辭職,大悟不答應,正當事情不知如何收場時,就接到澡堂老闆娘的死訊,然後就通過一場入殓儀式解決了兩人的沖突。

這個事件出現的時間實在太巧合了,隻不過後面的戲情感充沛,觀衆投入進去之後,就會忽略這一點。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另一點則是關于上村這個人物,她其實和大悟一樣,也是看到佐佐木社長工作的樣子,覺得他很特别,然後決定加入公司。

但過了這麼久,為何佐佐木沒有選擇讓上村接過他的衣缽,片中沒有清晰交代。影片前期一直在表現這個行業有多麼冷清,人才多麼難招。

好不容易有上村這種自願加入的人,佐佐木不應該沒有考慮過,倘若是因為日本的女性地位低下,預設傳男不傳女,那就與通篇所傳達的包容理念相沖突了。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如果能在背後的原因做些文章,對佐佐木之後選擇大悟的舉動,就可以減少一些“天選之人”的成分,說服力也更大一些。

《入殓師》出片尾字幕的時候,把整個入殓儀式的過程一鏡到底呈現了出來,而是由本木雅弘本人來完成這一系列動作的。

把日記拍成電影,結果一不小心就拿了奧斯卡前方劇透

說明演員對整個流程已經做過多次練習,可以說是非常認真對待這個角色。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台詞,僅靠整套儀式,就傳達出莊重的感覺。

就像大悟的父親所說的那種,當沒有語言時,用石頭來傳達情感的狀态。有時候,這種無聲的傳達,會比語言更有力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