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6年5月20日開播當天,電視劇《彭德懷元帥》就取得了全國上星頻道電視劇收視第一的好成績。不僅僅在普通觀衆中得到認可,業界專家也對這部作品給予了肯定。今年,《彭德懷元帥》在第23屆上海電視節上榮獲組委會特别獎,前不久,又獲第十四屆公德心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尤為可喜的是,這部電視劇打破了主旋律曆史題材少有年輕人關注的常态,在社交媒體上得到許多年輕人的關注和讨論。有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評論:“我一直在尋找偶像、追逐偶像,現在找到了,彭德懷元帥就是我們現代人的偶像。”

回顧這部作品的創作曆程,随處可見,偶像的精神力量帶來的巨大動力與鼓勵。
2013年5月,軍旅作家馬繼紅和朋友相約到湖南湘潭烏石鎮,參觀彭德懷元帥故居。沿着百米長階,走上山頂,伫立在彭德懷雕像前,望着雕像,馬繼紅心潮澎湃。“彭德懷在開國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二,無論是功績,還是資曆,他僅次于朱老總,這些年将帥題材的電視劇拍了不少,卻沒有一部完整記述彭德懷革命生涯的電視劇。不知是出于對彭老總的敬仰,還是出于一個軍旅作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是那一刻,我下定決心,要為彭老總做點什麼。”馬繼紅在後來的采訪中曾這樣講道。這便是《彭德懷元帥》創作的開始。
然而,下筆時,馬繼紅感受到了創作的巨大難度。如何描摹曆史真實?如何深入人物本身?如何讓英雄人物貼近當代觀衆?“怎麼把這樣一個有影響、有性格的人物寫好,當時我确實覺得心裡沒底。”于是馬繼紅跟她的搭檔高軍說,我們出去走走吧,去找尋彭元帥的足迹。他們按照彭德懷的人生成長軌迹,一路走過彭德懷元帥成長、生活、戰鬥過的地方進行實地采風。回到北京後,她查閱大量關于彭德懷的曆史資料,還通過研讨會請教黨史專家和軍事專家,漸漸,彭德懷元帥在她心目中的形象清晰了起來,她告訴自己“可以動筆了”。
馬繼紅
劇本中,馬繼紅梳理了彭德懷元帥一生功績與際遇,着重寫了彭德懷三次臨危受命。其中包括井岡山保衛戰、保衛延安、抗美援朝戰争。
“一部電視劇好不好看,除了主要人物,最主要的還是編織人物關系。”馬繼紅在創作時,注意高層和底層叙事有機結合,力争完成曆史真實和生活真實的統一。
高層叙事講了彭德懷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的故事。在底層叙事中每一個階段有選擇地塑造一兩個小人物,通過小人物與主角之間的戲份,烘托了彭德懷的人格魅力。比如彭身邊的警衛員,從一個青澀的毛頭小夥,如何成長為一名硬漢。再如美國女記者安娜,熱情直率、潑辣敢言的性格讓人難忘。對于戰争年代,無數為了民族獻身卻未留下姓名的無名軍人們,《彭德懷元帥》裡也有群像和個體的雙重呈現。
為拉近與當代年輕觀衆的距離,馬繼紅在劇本中,也着力刻畫了彭德懷的愛情故事。馬繼紅曾在研讨會上講道:“在很多人眼裡彭德懷是一個粗線條的硬漢子,似乎不懂愛情。但實際上彭德懷對愛情的忠貞是感天動地的。”
同時,馬繼紅更在彭德懷的曆史故事中,融入了對于當下社會的反思和映照:“ 比如現在國人很大程度上出現的信仰喪失,我就寫了彭德懷的忠誠,他對黨的忠誠,對國家的忠誠。另外針對現在改革進入深水區以後,很多幹部不作為的情況,我寫了彭德懷的擔當。另外針對老百姓深惡痛絕的腐敗,我寫了彭德懷的清廉。”
“《彭德懷元帥》不是走市場的商業劇,投資這種紅色題材的人物傳記劇,一般來說,賺錢的可能性不大,賠錢的可能性不小。”該片制片人高軍說,經費緊張成為這個項目面對的一大困難。然而,雖說困難重重,馬繼紅和整個團隊的努力,依然被業内有識之士看到了。
2014年的秋天,聽聞馬繼紅在創作《彭德懷元帥》,當時上影集團的總裁任仲倫,連夜趕到北京見到馬繼紅,連夜讨論劇本,并簽訂了合同。據主創們表示當時項目處于最艱難的時刻,上影成為該劇項目推進的有力推動者。“這份對題材的敏感出自于我們的文化自覺,也出自于對曆史英雄的敬意。”上影集團副總裁徐春萍如是說道。
2015年1月6日,祖籍湘潭縣的香港宇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周旭洲來到解放軍總後勤部電視藝術中心協商投資有關問題,整個洽談不過半小時。周旭洲甚至連協定内容都沒有看,就簽了1500萬元的投資協定,同時還以個人名義贊助200萬元。5天後,第一筆合同款500萬元如約到位。
除了投資人的大力贊助,演員們對片酬和待遇從未提過多的要求。按照劇組給予主演的食宿标準,飾演彭德懷元帥的董勇可以在拍攝地入住五星級酒店,三餐可以定額外的标準,但董勇自己要求跟劇組同吃同住。考慮到劇組的經費緊張,他還自降片酬。在劇中飾演齊心的女演員白冰,了解了整個劇組的拍攝情況後,主動表示:“我免費來演這個角色。”
“要獲得上下好評不太容易,如果沒有天才的天分,就應該有工匠的匠心。匠心表現為創作的态度。”如徐春萍所說,在制作《彭德懷元帥》時,導演宋業明的全情投入值得敬佩。
由宋業明執導的《沖出亞馬遜》《延安頌》《八路軍》等電影、電視連續劇曾多次在國際、國内獲獎。作為國家一級導演,宋業明執導電視劇《彭德懷元帥》,引來極大關注,随之而來的壓力也不小。
2015年1月5日,《彭德懷元帥》在北京正式開機。拍攝曆經冬、春、夏三季,從零下25攝氏度的極寒拍到35攝氏度的酷暑,長達136天,先後在北京王佐、河北易縣、山西太谷、浙江橫店、京郊門頭溝、山東煙台等地拍攝。前後參演人員近3萬人次。40多台劇組車輛累計行程26萬公裡。在談到這部戲的拍攝過程時,宋業明曾在采訪中哽咽:“大家都覺得能夠拍這部戲,不僅僅是我們作為一個軍人的心願,也是人民群衆的一個心願。”
此次,董勇出演彭德懷元帥,讓不少人意外,近年來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北平無戰事》裡的曾可達。甚至一開始,董勇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當劇組找到我的時候,我以為隻是劇中的一個配角,沒有想到他們讓我演彭德懷,做夢都沒有想到。”
但在播出後,董勇的表演得到了觀衆的一緻好評。他将彭德懷的軍人品格诠釋得很是到位。“雖然我沒有當過軍人,但我父母是軍人,我身上有軍人的血液。我的父母都是抗美援朝的戰士,是彭帥手下的兵。”董勇說,在告訴父親自己将要出演彭德懷元帥時,父親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就說了一句話:“彭德懷是我們這一輩人心中的英雄偶像。”過了一會兒,董勇的母親又說:“如果真的有劇組讓你去演彭德懷,三生有幸。”
在董勇看來,彭德懷身上最大的閃光點,就是人格魅力。“當我84歲的父親說出‘英雄偶像’這四個字的時候,一開始我還了解不是很深,但當我試圖進入到彭帥的軀體以至靈魂的時候,就覺得這四個字用得非常準确。”
開機前,董勇到彭德懷的故鄉體驗生活,“我在開拍前去了彭帥的老家,去了他小時候生活的地方。網上可以查到的彭德懷的影像資料很少,然後就是一些圖檔。”在尋找和把握彭德懷内在神韻的道路上,董勇認為對他幫助最大的是關于彭德懷的書籍。“我大概看了11本傳記,有我們國内出版的,有美國出版的,還有南韓出版的,讓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彭德懷。看完這些書以後,我對他的敬仰深深地植入到了心裡。”
制片人高軍記得董勇在開機儀式上說的一句話:“我會用心用命演好彭德懷元帥。”之後的拍攝過程中,為接近人物,董勇每天不吃晚飯,甚至拔了兩顆牙,讓臉型更接近彭德懷。全劇殺青那天晚上,董勇剛喝了一口酒就流淚了:“我拍了二十多年戲,沒有一部戲不盼着殺青,在劇組熬一個月、兩個月,我就覺得不行了。這個戲我熬了半年,但是我不想殺青,我舍不得離開劇組……”
正是主創們對于英雄的敬意,對于曆史的尊重,讓他們能團結一心地精心制作這部作品。對于《彭德懷元帥》,許多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著名策劃人、評論家李洋曾指出,“對于軍事題材,如革命題材,紅色曆史題材的創作依然還是有國家需要,在觀衆中也有特别潛在的深度的需要。”而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彭德懷元帥》就是此類題材的楷模:“這是彭德懷題材影視劇創作的一次突破性成功,是重大曆史革命題材創作一個重要的收獲。”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則表示:“這部作品完整地把彭德懷元帥的藝術形象重制在今天的觀衆面前,幾乎重新回到了中華民族經曆的那樣一段波瀾壯闊、曲折而又始終向前發展着的偉大曆史,這無疑是我們這個民族當代文化建設、當代精神建構當中的一件大事。”如他所言,銘記曆史,不忘往昔,感恩英雄,是我們當代社會公德心不可缺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