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執導的影片《第一爐香》近期上映,該片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截至目前,該片的口碑與票房均不理想,豆瓣評分5.5,上映6天票房僅為3000萬元。

《第一爐香》劇照
作為華國文壇最負盛名的小說家之一,張愛玲本身便是一個大IP,自帶巨額流量。是以,《第一爐香》上映以來盡管評論兩極分化,各種争議不斷,但熱度卻一直不減。
張愛玲的小說在叙事、意象和風格方面具有很獨特的氣質,也對其影視化改編造成了許多困難。張愛玲的小說不好改編是衆所周知的事實。導演侯孝賢甚至表示,“張愛玲的小說是不能拍的,那是一個陷阱。”
筆者認為,一來是因為張愛玲的小說中有大量細膩、豐富又微妙的心理描寫,擅用奇絕的隐喻、獨特的意象,情感幽微、底色悲涼,不具備影視化所需要的強情節和戲劇化;二是張愛玲的作品深入人心,讀者衆多。“張迷”對其作品非常熟悉,對于翻拍的影視作品和劇中人物的言談舉止自然更為挑剔。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聊一聊張愛玲。
<h1 class="pgc-h-arrow-right">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蚤子 ——張愛玲《天才夢》</h1>
1920.9.30,張愛玲出生在上海一個沒落的貴族家。雖然家出名門,但是張愛玲的童年充滿不堪的回憶。因為父親沉迷于鴉片,并且對他們姐弟兩沒有盡到做絲毫父親的責任。接受過新教育的母親終受不了父親的頹廢,在張愛玲讀國小的時候提出了離婚。後來父親張志沂娶了後媽孫用蕃,因與後媽發生口角,張愛玲逃出父親家,投奔母親。雖然張愛玲有個悲慘的童年,但這些也都是她後來寫作的資源,因為她的生活就是一部劇。
<h1 class="pgc-h-arrow-right">喜歡一個人,卑微到塵埃裡,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張愛玲</h1>
1943年胡蘭成從武漢直奔上海,上門拜訪張愛玲,也拉開了這段感情糾葛的序幕。
胡蘭成與張愛玲從相識到相知再到相戀。張愛玲在原本未擁有過幸福的家庭環境裡,然而在張愛玲的世界裡,沒有親情,人情是冷漠的,愛情是幻想的,如今遇見比她大14歲的胡蘭成,來自一個成熟的男人的溫暖,融化了她冰封許久的心,就這樣不管胡蘭成是個漢奸,也不顧胡蘭成有妻室,向來不食煙火的她。為胡蘭成低到塵埃裡,不顧世俗流言,愛的無法自拔。
胡蘭成與張愛玲寫下婚書: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盡管張愛玲的筆下寫盡了男歡女愛,卻唯獨沒有看透自己的愛情,胡蘭成是個漢奸且不說,在感情上風流人物,始亂終棄,用情不專,與張愛玲私定終身沒過多久就與小護士戀愛,還請求張愛玲并納她為妾。低到塵埃裡的張愛玲,在痛苦中選擇原諒了丈夫。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胡蘭成倉皇出逃,逃到溫州,又和一個寡婦好上了,再次無恥的請求張愛玲的原諒,在這段感情中,張愛玲愛得好辛苦。一次次的背叛,讓她如夢初醒:我不是他第一個女人,也不會是他最後一個女人,朱砂痣終究會變成蚊子血。後來下定決心與胡蘭成斷絕關系。被傷得遍體鱗傷,她用最後的關懷結束這段“低到塵埃裡”的亂世愛情。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笑,全世界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 ——張愛玲《花凋》</h1>
來到美國的張愛玲在落魄的時候遇見同樣落魄的賴雅,賴雅比她大19歲,是一個過氣的作家。如父親般的賴雅給了張愛玲從未有過的溫暖,兩人很快談起了戀愛。
婚後不久,賴雅中風卧床不起,為了生存,她做了電台翻譯,大學任職,拼命地寫電影劇本,不僅僅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癱瘓在床的丈夫,不問付出值與不值,後來賴雅去世。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寫道:“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像張愛玲這樣的女人,她有傾世之才,可惜才華換不來半世溫暖。賴雅走後,她再也沒有可以寄托的感情,把自己關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幾乎不見客。
八十年代,張愛玲的文學得到人們的認可,世人對她的絕代風華驚歎不已,很多書迷慕名前往國内拜訪張愛玲,卻始終不見蹤迹,孤傲的張愛玲為了躲避探訪者,四處搬家,逃避任何形式的幹擾。曾經民國傳奇的女作家,就這樣在孤寂中漸漸老去。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人間冷暖嘗遍,颠沛流離一生。張愛玲,她愛過,恨過,傷過,綻放過,頹靡過,幸福過。最後,孑然一身,無聲無息,悄然歸去,也算完滿。</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