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經熱評丨金嗓子退市證明企業光靠營銷走不通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每經評論員 胥帥

曾經家喻戶曉的金嗓子要退市了。日前,金嗓子公告稱,預期将于今年12月15日上午9點撤銷股份在香港聯交所的上市地位。

《尋夢環遊記》講述了伊格曼的死亡寓言,人的一生有三次被記住的機會。金嗓子這類企業又何嘗不是?第一次,金嗓子憑借羅納爾多和在央視密集投放廣告成名。第二次,2015年7月15日,江佩珍在港交所敲鑼,人們知道金嗓子老闆成為億萬富翁。第三次就是現在,曾經的明星企業要退市了。

退市的結局總比破産好,金嗓子至少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曾經那些和金嗓子齊名,靠營銷聞名的爆款産品,現在多已泯然衆人矣。比如,和金嗓子同時代的小霸王學習機,等等。這些都是中國企業史上鮮活的案例,但很可惜,人類在曆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從來不會吸取教訓。否則很難解釋現在一些所謂的網際網路企業,為何仍然癡迷于病毒式營銷。隻不過以前是在電視裡,現在換成了電梯廣告等其他形式。

很多時候,我們僅僅是從經驗層面去了解“教訓”,歸因于這家企業經營不善,或者所處的賽道不好。很少站在普遍性的角度去了解“教訓”的共性——為何曾經的明星企業突然不懂市場需求了?

在筆者看來,金嗓子過于靜态地了解市場需求,忽視經濟繁榮帶來的需求變化。這背後是中國市場經濟從粗放到更精細分工的變化和繁榮。

1995年,江佩珍拿出500萬元,在央視進行廣告投放。央視是當時國人接觸産品廣告最重要的全國性媒介,被集中曝光的金嗓子自然更容易出名。市場經濟的開荒階段,“出名”起到的邊際效應是巨大的。“保護嗓子,請用金嗓子”,在資訊相對閉塞的時代,這樣簡單明确的目标很容易命中閱聽人的需求。

市場分工不發達的當時,營銷是企業成功的重要要素。但随着消費者認知的豐富,營銷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性不再像過去那樣高。在經濟繁榮的今天,這類“出名”的營銷不能包打天下。很多人甚至會去質疑,金嗓子潤喉糖的糖分是否一定對嗓子有效。胖大海等這些新興産品逐漸成為替代品,逐漸在需求排序中挑戰過去靠前的金嗓子。

金嗓子的銷售天花闆出現,2020年,金嗓子喉片的銷售收入約為5.8億元,同比減少19.3%;喉寶系列産品的銷售收入約5370萬元,同比減少了19.6%。

這實際是偏營銷類企業的普遍困境,被人記得住一時,難記得住一世。需求的價格永遠是不斷發生邊際變化的,價值排序越靠前,越能留住消費者。“金嗓子困境”反應了消費者價值偏好的變化,當價值排序已經非常靠後,縱使營銷功夫了得,最終也是無力回天。

再者是營銷本身,草莽初創的企業家有劍走偏鋒,富貴險中求的可能。但在如此強調知識産權保護的當下,金嗓子和羅納爾多的故事很難再次上演。法治和市場規則不斷完善,消費者需求不斷提高,金嗓子過去成功的經驗也很難複制。

過往“套利企業家”向“創新企業家”轉型,這一語成谶的判斷便說明單靠營銷很難成事。市場的意義在于,更高的需求便需要用更高層次的供給加以滿足。

金嗓子退市證明,企業單靠營銷是一條走不通的路。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