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個毛茸茸的恐龍化石有一個故事

八個毛茸茸的恐龍化石有一個故事

彎曲的熱河鳥的化石和模拟。

法國收藏家提出捐贈化石

2016年10月,遼甯古生物博物館在法國雷恩科學中心舉辦了中國有羽毛恐龍特别展,引起轟動。來自法國、比利時等國的專家出席了開幕式。比利時皇家自然研究所的恐龍科學家Gode Floyd應邀參加。遼甯省古生物學館館長孫歌回憶說,Godfloy告訴他一個好消息,法國化石收藏家Esquire提出将八個從中國遼甯收集的在歐洲收集的化石标本免費贈送給遼甯古生物學博物館。

在初次溝通之後,2017年1月,在收藏家Esquirey的要求下,Gode Floyd給孫哥寫了一封信,正式提出将化石标本免費贈送給遼甯古生物學博物館。

"這些化石是由Esquire從歐洲的幾家私人收藏店收集的,他希望将它們歸還給中國,"Godfloy在信中說。化石已準備好從比利時傳回中國。但我現在需要你們的幫助,找到一種正式的方法來歸還化石。特别是,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化石是如何來到歐洲的,Esquire承諾他會從歐洲市場獲得它們,而不是直接從中國市場獲得它們。這些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如果可能的話,必須歸還給中國,歸還給遼甯古生物學博物館。"

2017年10月,應比利時皇家自然研究所邀請,由遼甯省化石資源保護局局長郭傑、遼甯省古生物學博物館館長孫歌組成的中國接待團抵達比利時布魯塞爾。在比利時大使館的協助下,遼甯接待團和歐洲送禮者在比利時皇家自然研究所正式舉行了化石交接儀式。去年12月,在沈陽海關和國家古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的支援下,所有化石被安全運回沈陽,并送往遼甯古生物博物館。

其中四塊化石是國際珍貴圖案的标本

法國收藏家捐贈的八塊珍貴化石,包括七隻有羽毛的恐龍和一隻原始鳥類曲阜熱河鳥,現在在遼甯古生物學博物館的寶藏中展出。記者看到,這8塊化石都在50厘米左右,隻有一隻中國鳥龍化石尾巴較長,标本的長度達到73厘米。化石後,這些小恐龍和鳥類有着不同的姿勢,栩栩如生,細緻入微,骨骼、翅膀甚至羽毛的痕迹都非常清晰完整。

"在歐洲展示的八塊化石,對于研究鳥類的起源以及恐龍與鳥類的進化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孫戈指着化石向記者解釋,其中4塊化石或近年來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模型标本,即古生物學命名的新屬指定的典型、代表性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展示價值,這4個模型标本都是大約1.6億年前的"徐氏曙鳥""短羽啟動中國羽毛龍""太陽絲鳥龍", 而大約1.25億年前的"曲阜熱河鳥"。

根據出土的地層化石同位素年代測定證據,這些化石分别來自遼西的侏羅紀燕寮生物群(約1.6億年前)和早白垩紀的熱河生物群(約1.25億年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徐氏的黎明鳥"屬于小羽毛動物腳類恐龍,化石發現于建昌中晚侏羅紀山群, 遼西,是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英國自然》上的模型标本,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當時引發的"龍鳥戰争"風靡全球,筆者認為,有羽毛恐龍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可以取代德國祖先鳥類"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鳥類"的地位,其年齡比1000多萬年前的德國祖先鳥類早1000多萬年。這個标本的出現導緻了全世界對鳥類起源的研究。

另一塊化石,"短羽毛啟動中國羽毛龍",是迄今為止最小的有羽毛恐龍之一,屬于小羽毛動物腳類恐龍,隻有30厘米長,尾巴相對較短,不僅儲存了完整的骨化石,還儲存了羽毛痕迹,還在建昌發現。專家認為,恐龍的後肢沒有長長的羽毛,可能比同齡人更擅長奔跑。

"曲阜熱河鳥"化石是在遼西白垩紀初期的縣群中發現的,距今約1.25億年前。這是一種新型的基根鳥,具有栖息地、吃植物種子等特點。

好時近鳥龍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有羽毛的恐龍,代表了世界上第一個有羽毛的物種。

然後是Sun's Silk Bird Dragon,這是2017年剛剛發表在德國《自然科學》雜志上的絲質羽毛恐龍的模型标本,以中國古生物學家孫歌的名字命名。這是一種小羽毛動物腳足恐龍新屬,它與近鳥龍、黎明鳥有着非常相似的骨骼形狀,身體上覆寫着柔軟細細的羽毛,四肢有長長的羽毛,但不能拍打翅膀飛翔,甚至在樹之間滑行,很可能生活在森林的地面上。

遼西可能是鳥類起源和進化的中心

"化石是研究所學生命起源和演化、地層對比、尋找沉積礦産資源的重要材料,也是科普教育的寶貴資源。孫歌介紹,遼甯迄今發現的化石近30類,1萬多種,包括水母、三葉蟲、珊瑚、腕足類、頭足類等海洋無脊椎動物、兩栖動物、爬行動物(包括恐龍)、鳥類、哺乳動物等陸生脊椎動物、蜘蛛、昆蟲等陸生無脊椎動物和植物,在遼甯發現的化石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國土資源部標明國家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産地53處,我省朝陽、益縣、建昌、本溪、北汽等5個地方入選全國化石産地名錄。

據初步統計,遼甯發現的恐龍化石有40多種,如蜥蜴腳、動物腳等。"在傳回的八個化石标本中,有六個屬于近鳥龍,動物腳型的齒龍恐龍,有人認為它屬于鳥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著名恐龍研究專家、研究員徐興告訴記者,齒狀恐龍的共同特征是它們體型小,後腿長,大腦發達,比較聰明,一般被認為是食肉動物,有人認為它們是雜食動物, 其前肢較短,大多沒有飛行能力。後肢上的爪子有凸起的爪子,用來在撕裂獵物的皮膚和血管時捕捉獵物,相當于自帶"鐮刀",通常鈎爪不接觸地面就能站起來。

遼甯發現的有羽毛恐龍與鳥類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挖空骨頭、輕盈、有羽毛等,對研究鳥類的起源和羽毛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鳥類的起源在國際學術界已經争論了100多年,但過去這些争論缺乏化石證據。近年來,"中國龍鳥"和"好時近鳥龍"等化石的發現以及8塊化石的回歸,為鳥類起源于動物腳類恐龍的假說提供了新的重要證據。

徐星認為,恐龍進化的早期可能已經長出了羽毛,其中一根羽毛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像鳥類,最終進化出了鳥類。我國古生物學領域的專家普遍認為,遼西地區可能是鳥類起源和進化的中心。

非法離境的國家有權追償

是什麼促使法國收藏家捐贈他們珍藏多年的化石?業内專家認為,自2011年1月《我國古化石保護條例》和2013年《古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實施以來,公衆對化石保護的認識和意識有了很大提高,國外也得到了積極的反響。此次化石捐贈行動也是外國收藏家和研究專家支援中國化石保護工作的具體展現,畢竟按照中國法律法規,這些化石畢竟要從中國傳回中國,這也是海外友好人士的共識。

送回中國的八塊化石标本是如何走向海外的?它的粗糙生活仍未解決。行業分析,應該近20年來,一些當地人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通過偷獵、轉售、走私等手段将化石流失到海外化石市場。這些化石标本的回歸,将有力地推動遼甯古代化石的研究和普及,更好地服務于遼甯的科學文化建設。(遼甯省古生物學博物館圖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