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備還在迷茫之際,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言到:“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是在214年,劉備進攻成都的過程中,龐統身死,關羽留守荊州,而自關羽死後,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導緻吳蜀關系破裂,蜀國也在北伐恢複中原的過程中将元氣消耗殆盡,成為三國當中最先滅亡的國家。那麼,在蜀國建國前後,有這麼幾件事情對蜀漢政權或多或少都有影響,而以下幾件事情哪一個對蜀漢政權的影響最大呢?

一 劉禅昏庸
在電視劇和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下,阿鬥那個笨拙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特别是在263年投降西晉之後,司馬昭對于劉禅投降一事還加以試探。但正是劉禅的昏庸模樣才最後讓這位後主苟活于世。
再者,就享位時間來說,孫權雖然去世時已經70歲,但他也隻在位23年,而曹魏政權當中,曹丕和曹睿加起來的時間也不過30多年,并且自曹芳以及曹茆之後,曹魏政權就已經落入到司馬家族的手中,特别是曹芳和曹茆都已經形同傀儡,如果沒有一定的治國經驗和品質,也許劉禅不會在位整整40年才最後投降。
二 黃皓專權
在人們的印象當中,劉禅則是一個昏庸的君主,那句“扶不起的阿鬥”也成為了真實寫照,特别是黃皓,不僅阻止姜維統兵北伐,并且導緻後主劉禅環肥國政,整日沉迷于促織遊戲。其實,在諸葛亮在世時,劉禅礙于其托孤之臣的身份,甚至連正常外出考察都成了問題。在諸葛亮死後,更不許民間為諸葛亮立廟,說什麼黃皓專權,畢竟黃皓不是王振,不是魏忠賢。它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三 武侯英年早逝
其實,諸葛亮還真的是很專權的,特别是在出師表中“宮中府中具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一同”,這就等于劉備在世時所制定的一切制度,哪怕已經很不合理,劉禅都不得改動分毫。這讓劉禅有點“敢怒不敢言”。真的讓其心裡有點頗為不忿。而自諸葛亮死後,劉禅就将相權一分為二,使得蔣琬、費祎互相掣肘。是以,在一定程度上,諸葛亮的離世,也讓劉禅實作了他的政治抱負,隻是蜀漢政權偏安一隅,姜維之後又九伐中原,導緻蜀漢國力大大衰微。
四 張飛遇刺
公元221年,在當了兩年的漢中王後,劉備見漢獻帝退位,就在成都登基稱帝,而在219年,關羽已經敗走麥城,身首異處。而真正感到悲痛的則是張飛,雖說趙雲勸劉備先伐魏的建議是正确主張,但就私人感情而言,張飛和關羽可謂“恩若兄弟”。于是才會急着讓手下趕造出10萬白衣白甲。但範疆、張達因為不堪工期緊迫,便铤而走險。而張飛的死,也讓蜀漢政權将星凋落。雖然還有趙雲魏延甚至後面的關興、張苞。但真的有些無人可用了。
五 馬谡丢街亭
諸葛亮北伐中原,街亭之戰也算是至關重要的。但這要涉及一個用人問題,其實劉備早已說過馬谡不堪大用,但諸葛亮并沒有聽。這也在街亭之戰中馬谡與自己的副将王平産生了分歧。而馬谡又犯了軍事大忌,才導緻了街亭慘敗。但這對于蜀漢統一并不是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 劉備夷陵之敗
夷陵之戰是吳蜀聯盟徹底破裂的一戰,也是陸遜的成名之戰。這一戰,劉備的借口是為關羽報仇,但是,關羽早在219年就已經被殺殉國,究其原因還是有點向孫權立威的味道,而夷陵之戰的慘敗也使得蜀漢政權元氣大傷。若不是鄧芝出使吳國,蜀漢政權也許隻會存在3—5年就滅亡了。而法正之死也隻不過不會導緻夷陵之戰的慘敗。
六 龐統之死
其實就軍事智謀而言,龐統并不在諸葛亮之下,特别是在劉備進軍成都的戰役當中,龐統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龐統沒有死于落鳳坡,則鎮守荊州的就不會是關羽,也就沒有後來的呂蒙白衣渡江,龐統之死,的确打亂了蜀國的統一步伐。
七 關羽丢荊州
其實,筆者覺得關羽丢荊州才是對于蜀漢政權影響最大,要知道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确讓關羽達到了自己軍事史上的高度,但對于部下的狂傲不遜,也導緻了關羽和蜀國内部人士之間的關系很是不好,特别是在呂蒙偷襲荊州時,作為劉備妻舅的糜芳不但見死不救,還未呂蒙敞開了荊州的大門。與此同時,作為劉備義子的劉封,也和孟達在上雍作壁上觀,導緻荊州丢失,關羽也身首異處,從此,諸葛亮所謂的《隆中對》也隻成為了一個泡影。關羽丢荊州說是大意,其實是性格使然。
八 張飛丢徐州
其實,張飛丢徐州也隻是劉備又一次成為了無家可歸居無定所的人,那時還在創業階段,并沒有一個明确的方向。丢了徐州也隻不過是張飛那時還很年輕,還很莽撞。對于蜀漢的統一大業并沒有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以上就是筆者的分析,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