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受一些網絡文學或影視作品的影響,很多人覺得民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民國熱”讓很多人對于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極為推崇。不但認為當時是個人才濟濟、文化昌明的年代,而且更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是以,在一些片面宣傳和包裝之下,很多在北洋政府時期原本乏善可陳,甚至聲名狼藉的軍閥,卻轉而成為了不少人心中的“大英雄”。有人甚至覺得他們“武功卓越”,能夠“定國安邦”。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當年的親曆者還是如今的專業的曆史研究者,對于北洋軍閥的印象和研究結果,普遍都是負面的。
一聽到否定意見,可能有人覺的是後人出于某些目的對前人的刻意否定。對此沒有必要過多争執,不妨了解一下前人對那些所謂的“大英雄”的看法。
我們今天要說的,便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錢昌照先生年輕時遍訪各路軍閥的故事。

錢昌照(1899年~1988年),江蘇張家港鹿苑(原屬常熟)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著名愛國民主人士。 錢昌照1918年在上海浦東中學畢業,1919年赴英國留學就讀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1922年進牛津大學深造。建國後,任政務院财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兼計劃局副局長,政協全國委員會财經組副組長,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别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中華詩詞學會會長。1988年10月14日5時40分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1924年,時年25歲的錢昌照先生從英國牛津大學學成歸來。與當時很多的留洋歸來的愛國青年一樣,年輕的錢昌照心中同樣有着一腔“救國濟民”的熱血。
當時很多人認為工業發展嚴重落後是中國長期衰敗的根源,于是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工業救國”的思想潮流。而錢昌照無疑也是這種思想的擁護者。
當時的中國适逢亂世,北洋政府在全國範圍内的統治能力極為有限,全國各地被各路大小軍閥分而治之。
錢昌照覺得要想使自己“工業救國”的遠大理想得以實作,非得獲得這些地方實力派的支援不可。于是憑借父親和當時著名的實業家張謇的交情,從他那裡獲得了一封介紹信,進而開啟了自己遍訪各路軍閥之旅。
可能一方面由于錢照昌先生确有真才實學,另一方面出于給張謇老先生面子(畢竟昔日是連袁世凱都得買賬的社會名流),是以錢昌照所到之處,軍閥都給予極好的待遇。
但是當這場為期一年,幾乎走遍大半個中國的旅程結束後,錢昌照卻徹底寒了心。因為在通過各方面的通路、考察與了解後,他已經看清了各路軍閥們的真實嘴臉。
根據他的描述,當時的軍閥們大概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h1>麻木不仁、不聞不問型(代表人物:張作霖)</h1>
錢照昌先生在旅程開始後,最先通路的便是雄踞東三省多年的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這大概是覺得此時的張作霖兵強馬壯,實力強悍。
東北雖地處關外,當相對比較安定的緣故。是以錢昌照很想向張作霖仔細陳述一番自己關于“工業救國”的想法。
張作霖似乎對這個新來的年輕人不是很感興趣,可能是由于直奉兩派大戰在即的緣故。雖然對錢昌照禮遇有加,但張作霖此時似乎根本不想過多了解他的主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有些反感。
可能相比民事,張作霖更關心的是戰事。是以對于救國主張之類的,在他看來全是扯淡,不如大炮來得實在。是以多次以公務纏身為由拒絕與錢昌照會晤。
雖然在此期間,錢昌照有幸結識了張學良,覺得其頗有希望。但彼時張學良不掌實權,是以對他說的再多也沒用。
不久,由于直奉戰争日益激烈的影響,錢昌照隻得離開,東北之行算是以失敗告終。
<h1>粗魯無禮、目光短淺型(代表人物:張宗昌、孫傳芳)</h1>
在東北期間,錢昌照在偶然之間還遇見了大名鼎鼎的“狗肉将軍” 張宗昌。這個“三不知” (對自己有多少兵、多少錢、多少老婆一概不知)的大老粗雖是個文盲,但平日裡喜好附庸風雅。
張宗昌在初見錢昌照時,似乎對這個舉止得體,談吐不凡的年輕人倒是頗為欣賞。于是招呼也不打,堆笑着臉走到錢昌照面前,拍着胸脯對他說:“你想當什麼官,跟我說就絕對沒問題,任何方面我都可以幫忙。”
這讓錢昌照吃了一驚,萬沒想到重要的人事任免工作在他看來就如同兒戲一般,隻要自己高興,想安排誰都行。
錢昌照後來還到南京拜訪過“雄踞江南”的“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而這次拜訪讓他感到無語的,是孫傳芳竟然在有人來訪的情況下仍要先吸完鴉片在會客。
是以整個會談過程中,都是伴随着孫傳芳滿嘴的鴉片煙味,以及沉浸在“雲山霧罩”、“飄飄欲仙”的狀态下不斷地“胡說八道”中進行的。這樣一來,讓錢昌照感到無比尴尬,隻能盡快結束談話,抓緊離開。
<h1>不切實際、誇誇其談型(代表人物:馮玉祥、吳佩孚)</h1>
其實在錢照昌離開東北後,第一站落腳的地點是張家口,并在那裡拜會了“基督将軍”馮玉祥。
雖然馮玉祥治軍甚嚴、不貪不占,看上去頗有威儀,但對于治國理政方面卻沒有什麼像樣的主張。而且在雙方談話的過程中,馮玉祥隻知道滔滔不絕地講一堆救國救民的大道理,甚至對錢昌照的主張也很是不屑,但他自己卻沒有任何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
面對一個如此聽不進别人的意見的人,錢昌照也覺得多說無益,最終二人不歡而散。
錢昌照進入河南後,還特意拜訪了“秀才将軍”吳佩孚。
此人手下精兵猛将無數,雖駐紮在洛陽,但是一度連北洋政府的一舉一動都要看他臉色行事,是以還曾被外國媒體稱為“中國最強者”。
不過在與吳佩孚交談的過程中,錢昌照發現這位前清秀才出身的軍閥雖然談吐間似乎很儒雅,顯得有些平易近人,但多談幾句後就發現他與馮玉祥有一樣的毛病,都聽不進别人的意見,并且很喜歡标榜自己的那一套(兩人原是上下級關系,不知道是誰影響了誰)唯一不同的是馮玉祥喜歡談的是救國救民的大道理,而吳佩孚更喜歡标榜自己“儒家士大夫”一般嚴謹的做人原則。
錢昌照在與吳佩孚談話後,覺得這個人比較迂腐保守,不是個有長遠眼光的人。是以很快便拜别了。
<h1>陰險狡詐,暗藏禍心型(代表人物:閻錫山)</h1>
在衆多軍閥中,讓錢昌照覺得最不可信的,恐怕非長期盤踞山西的閻錫山莫屬了。
在錢昌照前往拜會時,閻錫山對他的到來似乎很不歡迎。雖然表面上也是一副客客氣氣的面孔,但在對他們的待遇上要比之前那些軍閥差不少。
後來的會談中,閻錫山雖然也讓錢昌照将自己的想法講出來,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卻似乎并不感興趣,甚至很多時候呈現出一種仿佛要睡着的樣子。
在錢昌照說完後,閻錫山對他的主張并不表态,而是莫名其妙的說了一堆“要将山西建設成全國模範省,成為全國榜樣”的話。但是談到關鍵點時,閻錫山卻不斷閃爍其詞,好像就根本不想說的太清楚。
這樣一來,給錢昌照的感覺就像是在防着他似的。是以他也察覺到像閻錫山這樣一個看似“老謀深算”的人實則度量狹小、暗藏禍心,不可與之交往過深。于是沒多久,便急忙告辭離去。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錢昌照在河南一帶遇到的胡景翼将軍,曾讓他感覺此人有見識和能力,這大概也與胡景翼長期追随孫中山先生,并積極參與革命活動有關。
但可惜此時的胡景翼已是重疾纏身,無法繼續掌控大局,甚至在不久之後便英年早逝,着實讓人唏噓不已。
就這樣,學貫中西的大才子錢昌照用了一年的時間遍訪了中國當時絕大多數非常有實力的軍閥,結果隻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軍閥沒有一個靠譜的”。
從錢昌照先生的遭遇來看,北洋政府及其下屬的大批軍閥統治中國的那段時間裡,并不像我們今天想的那麼美好。那些大小軍閥可能在某些方面曾取得過一些成績,但總的來說,全都是一幫沒有長遠眼光和社會責任的武夫。
他們的一切作為,目的也隻是為了自己在争搶利益的戰争中獲得更多的優勢而已,希望他們救國救民,那簡直是癡心妄想。
寫在最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那些靠帝國主義勢力幫扶而崛起的大小軍閥們,實際上他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的統一與發展。雖然其中一部分人有一些愛國情懷,但當時對于國家的發展卻是起着反作用的。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讀書人,對于曆史問題不能人雲亦雲,還是要秉持着一種嚴謹認真的态度去研究。否則隻能被一些無腦的言論牽着鼻子走,成為一個沒有辨識能力的糊塗蟲 。
(圖檔來源于網絡 ,侵權必删 )
作者小周感謝大家的閱讀、評論和關注。文中如有不當之處 ,敬請各位海涵,溫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