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欣:笑靥如花 落筆緻美

認識楊欣,是在高碑店的清華美術學院。

她習慣齊耳的短發,職業的衣裙,溫文爾雅的談吐,時常散發着正能量的微笑,有位名人畫家這樣評價她:“說話含糖量太豐富,人長的過漂亮,容易被夫人吃醋。”雖然如此評價,仍然我行我素的特别喜歡輔導楊欣繪畫。

祖籍山東,生長在東北,既有齊魯聖賢的品性厚德,又有東北狹客的熱辣情腸。

采訪楊欣,感覺超強的還是她的才氣,飯局瞬間,她能夠出口成詩,即興吟唱。閑聊之際,她竟然這樣介紹自己:“苦學幾十載,借戶運河濱。貧士歸舊裡,倦鳥屬秋林。何言人生苦,凡身落俗塵。壯年生華發,不為梁甫吟。窮追丹青譜,愁懷萬木春。躍馬非我事,生來鄙黃金。長讀陶翁句,悠悠怡我心。我有北山志,留連為報恩。”

簡短的寥寥數句,诠釋概括了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主題鮮明,才思靈活,壓韻和仄,波瀾起伏,蕩氣回腸,令人折服。

楊欣對書畫的酷愛,可以追溯到青澀懵懂的國中年代,那時她最大的喜好是文學藝術,同學掼玩的跳皮筋,跳繩之類的遊戲,她會敬而遠之,課餘時間,已經通讀了衆多的中外名著,影響她最深的是《穆斯林的葬禮》,那教堂的肅靜、空曠、聖潔,清脆的鐘聲,悠揚的經唱,仿佛就是生長在内心中的油畫,她時刻都有繪畫的沖動。

那時候,她特别愛上美術課,每次的作業都被老師選為模範樣稿,在全班同學面前贊揚。鄰居是父親的同學,又是那座城市的副市長,無論工作多繁忙,對書法的研習是雷打不動,她就拜其為師,每天毛筆在手,跟随學習了整個中學時期,受益非淺。

哈爾濱理工大學畢業,北京第二外國語研究所學生學曆。偶然的機遇,為著名藝術繪畫大家侯一民先生整理石刻博物館工作,有幸接觸到五塔寺、白石橋的傳統文化精華,逐漸癡迷于古樸的壁畫,以及雕塑、浮雕。

之後,陸續幫助侯先生出版文集,對甲骨文、石骨文的研究,幾年下來,這樣的文案工作讓她對中國古代近代美術史系統學習了許多遍,十多萬字的書稿,修改十多遍,從普通的措辭到每一個标點符号,當時看來簡直是一種折磨,現在想來,工作就是學習,她竟然意外收獲了如此珍貴豐厚的專業知識。

在侯先生家裡,她破例熟悉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名人真迹字畫,包括鄭闆橋的竹子,齊白石的花鳥草蟲,徐悲鴻的奔馬,有的有十幾幅,她驚訝地問老師:“這是真迹嗎?”“當然是真迹了。”老師和藹地告訴她:“隻有鄭闆橋的竹子葉片畫的這麼少,但是,視覺沖擊力卻這麼大,品象這樣好,你要多學着些。”

如果說名人真迹的豐厚營養,影響了楊欣繪畫藝術的品質,那麼,後來幾年的當代藝術家策展工作,曾梵志、李級開、馮勁草、揚少斌等,通過工作之便,他們和她都成了要好的朋友,給其作品又注入了新鮮活波的藝術血液。

楊欣的作品,從西方材料思想技法入手,融彙了國學思想和傳統文人畫精神。黑龍江美院的宋惠民、張仃,山東美院的張一民、唐鳴嶽,都對她影響極深,對國畫創作高研班的攻讀,清華美術學院的導師賈平西、顔泉寫意的豪放灑脫,使她擺脫了拘謹匠氣,她喜歡追随許澄宇的山水的厚重空靈,她熱衷歐陽中石書法的力透紙背。學曆、經曆,如此之多的良師益友,把她的藝術造詣再一次地推波助瀾。

楊欣不迷信恪守古法,注重自己的創造和個性的發揮,從生活中吸取創作素材。她說: “鄭闆橋曾言: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金農也道:冬心先生年逾六十始畫竹,前賢竹派,不知有人,宅東西種植修 約千萬計,先生即以為師。”她願意到大自然中吸收靈感,更喜歡安靜地伏案作畫。

選擇層次疊蓋,色彩鮮亮的畫面,突出富于光澤和細微的變化,使自己的作品融入現代社會審美的流行需求,其繪畫思想永遠超越繪畫技巧,這是現代知識女性畫家楊欣對繪畫的感悟,她說:“每位畫者都渴望功成名就,但是都離開心靈的悸動,缺乏不斷的創新,沒有豐富的閱曆,即使再忙碌,都不會得到通往藝術天堂的翅膀。”

知其法,熟其道。楊欣是智慧的,也是勤奮的;感情豐富,以心而動,躍馬揮槍,直奔目标。不久,楊欣的收獲季節就在眼前

繼續閱讀